科研产出
紫心甘薯徐紫薯3号主要性状和生物产量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目的]研究徐紫薯3号生长时期的性状变化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明生物产量动态变化规律,有利于通过栽培措施进一步提高该品种的产量和花青素含量。[方法]对徐紫薯3号在6个时期的田间性状、品质性状以及生物产量进行系统测定,对该品种的主要性状与产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徐紫薯3号主要性状除花青素含量外,最盛时期一般出现在90 d以后,其中地上部干率(叶柄干率、叶片干率和茎干率)之间,以及与还原糖含量、单株薯块重两两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甚至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徐紫薯3号栽插后90 d内的同化产物分配于茎叶较多,分配于块根较少,而在90 d以后虽然光合能力和净同化率逐渐下降,但分配于块根的同化产物迅速上升,并到135 d时达到最大值。[结论]徐紫薯3号是一个多肥适应型的晚熟品种,并且其花青素积累过程属于波动变化型。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增加施肥量和延长其生育期来提高徐紫薯3号的产量,并在栽苗后60 d内,通过调节温度、光照、水分,以及植物激素处理等方法来提高其花青素含量。


水杨酸(SA)和苯并噻二唑(BTH)对甘薯耐盐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水杨酸(SA)和苯并噻二唑(BTH)对薯苗耐盐性的影响,以较耐盐甘薯品种徐薯18为材料,研究了SA和BTH诱导处理对0.5%NaCl胁迫下薯苗根系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可以显著降低薯苗根系活力、增加根系中丙二醛含量,而SA和BTH诱导处理可以缓解这2种作用的发生。SA和BTH诱导处理的薯苗盐胁迫下根系活力分别提高90.16%和29.51%、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30.65%和11.24%。表明SA和BTH提前诱导处理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甘薯的耐盐性,从而缓解盐胁迫对薯苗的影响。


冷藏兔肉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生物胺的特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冷藏兔肉中分离出10株嗜冷菌,用16S rDNA对菌株进行鉴定。B25为沙雷氏菌(Serratia),其他9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10株菌的产生生物胺能力,检测到B25可产生多种生物胺,其他9株没产生生物胺。将B25菌接到加氨基酸前体的假单胞菌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该菌株产生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最终测得该菌株可产生腐胺、苯乙胺和尸胺,产生这3种生物胺的能力均比较强,测得腐胺的含量为0.41mg/mL,尸胺的含量为0.23mg/mL,苯乙胺的含量为0.05mg/mL。因此,该菌对冷藏兔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威胁较大。


脱苦处理对枸橼汁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其果汁酸苦,不宜直接饮用。采用苯乙烯二乙基苯类大孔树脂对枸橼汁进行脱苦处理,并对脱苦前后枸橼汁品质变化进行了测定。感官评价结果显示,脱苦前后的果汁外观、气味、滋味等属性差异显著;与脱苦前相比,脱苦后果汁浊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褐变度有明显变化。


基于GGE双标图的长江流域国审棉花品种分类特征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30年来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的分类特征,从棉花品种改良的历史视角探索棉花品种类型和特征的演化趋势,为制定当前棉花品种选育目标和品种审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中的品种评分方法,赋予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抗病性和早熟性等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统一的棉花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指数。采用GGE双标图的"品种-性状"功能图分析53个国审棉花品种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铃重、结铃数、衣分、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枯萎病指、黄萎病指、霜前花率、株高、果枝数和评价指数等15个性状的互作模式,并据此进行品种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数据来源于1981—2012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根据对照品种的不同,将历年区域试验分为5个时期,分析各时期内审定品种类型的比例和总体评价指数的变化动态。[结果]GGE双标图的"品种-性状"功能图分析表明,棉花育种目标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必要采用评价指数方法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中的品种评分方法构建了通用的品种评价指数公式:EI=0.400×皮棉产量+0.129×比强度+0.086×(纤维长度+马克隆值+黄萎病)+0.114×枯萎病+0.100×霜前花率。依据品种和性状在GGE双标图中的互作模式和品种间的空间关系,将53个国审品种划分为性状特征差异显著的4个品种类型。Ⅰ型为"高产-铃多-品质较优"类型,Ⅱ型为"高产-大铃-高马值"类型,Ⅲ型为"优质-中产-小铃"类型,而Ⅳ型为"弱势品种"类型。各品种类型依据评价指数的排序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Ⅳ型品种。品种类型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Ⅳ型品种只出现在泗棉3号时期之前;Ⅲ型品种出现在泗棉3号和湘杂棉2号时期;Ⅰ型品种比例从泗棉3号时期逐年上升,到鄂杂棉10号时期比例回落;Ⅱ型品种开始于湘杂棉2号时期,其后呈上升趋势。[结论]利用GGE双标图和品种评价指数将53个国审棉花品种合理地划分为4个品种类型,各品种类型特征差异显著,充分展示了30年来长江流域棉花品种改良的成效和发展趋势。长江流域的棉花育种和品种审定中应更注重对马克隆值的改良和评价,以促进棉花丰产性和纤维品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GGE双标图 品种类型划分 长江流域 区域试验


陆地棉铃壳率与产量、早熟性及纤维品质的关系
《中国棉花 》 2014
摘要:对22个棉花杂交组合的伏前桃、伏桃、秋桃的铃壳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合间、收获时期间的铃壳质量、铃壳率、棉铃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伏桃的铃壳质量最大,秋桃次之,伏前桃最轻;秋桃的铃壳率最低,伏桃次之,伏前桃最高;秋桃的棉铃经济系数最高,伏桃次之,伏前桃最低。铃壳率降低,有利于产量性状的提高。铃壳率与铃重、小样衣分、单次收花量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率与子指呈显著的正相关。铃壳率降低,还能够提高棉花的早熟性,铃壳率与第一次收花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率增加,有使纤维品质变优的趋势。铃壳率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质量、铃壳率与纤维比强度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稻瘟病标样中分离真菌的分析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离稻瘟病标样中的病原真菌,回接稻瘟病菌普感的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得到多个不能引发稻瘟病的菌株。随机选取2个致病的分离菌株和4个不致病的分离菌株,以稻瘟病菌Guy11为对照,观察它们的菌落形态和色泽、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分生孢子梗形态等生物学特性,发现6个分离菌株与Guy11的形态均较为相近。附着胞形成试验发现,不致病的分离菌株在疏水表面不能形成附着胞,但外源添加c AMP可使部分孢子形成附着胞。PCR扩增分离菌株的ITS、β-tubulin、actin和calmodulin等序列,测序并根据比对结果绘制相应的系统发育树,鉴定表明分离的2个致病菌株9-1、214属于Magnaporthe oryzae;4个不致病菌株18-1、18-2、122和132为梨孢属真菌Pyricularia。不致病菌株的发现和鉴定可为稻瘟病菌侵染机制研究和稻瘟病防治奠定基础。


稳定表达猪CYP3A29基因的PAM细胞系构建及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稳定表达CYP3A29基因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利用RT-PCR方法获取猪CYP3A29基因序列后与克隆载体PMD18-T相连,得到PMD18-T-CYP3A29重组质粒并测序验证,利用Xho I和Not I双酶切重组质粒及pcDNA3.1(+)/zeo,回收后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eo-CYP3A29,双酶切及测序验证其正确性,并以脂质体2000将其转染至猪肺泡巨噬细胞系3D4/21,经Zeocin抗性筛选,借助RT-PCR及Wesrern-blot鉴定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获得表达CYP3A29的细胞株,且连续培养10代后,RT-PCR及Wesrern-blot仍能检测到该基因表达。说明,稳定表达CYP3A29基因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构建成功,该细胞系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猪CYP3A29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可能。


脱氢醋酸钠对草菇外观品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食品级脱氢醋酸钠为保鲜剂,采用浸泡处理的方式,以感官评价、失质量率、呼吸速率及保护性酶活作为评价指标,评价4种浓度(0.01%、0.02%、0.03%和0.04%)脱氢醋酸钠对草菇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04%脱氢醋酸钠能降低呼吸强度,减少褐变,降低失质量率,改善草菇外观和品质;0.04%脱氢醋酸钠处理能有效抑制草菇的呼吸强度,使子实体硬实,在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可见,0.04%脱氢醋酸钠处理可延长草菇货架期,而且成本低,操作简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