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向日葵油酸合成上游基因HaFAB2克隆与表达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酸葵花籽油具有高抗氧化稳定性且有益人体健康.FAB2编码硬脂酰-ACP脱氢酶,调控硬脂酸(C18:0)向油酸(C18:1)转化,是油酸合成通路上游基因.研究克隆向日葵HaFAB2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FAB2基因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进化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高达94%.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HaFAB2编码蛋白为酸性蛋白且为亲水性蛋白,蛋白二级结构为α螺旋.HaFAB2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HaFAB2在种子、根、茎、叶、管状花和舌状花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发育早期种子和成熟叶中表达较高,尤其在开花后17d种子中表达量最高,此时高油酸种子中表达量明显高于低油酸种子,结合油酸积累变化趋势可看出,HaFAB2基因表达量与油酸积累变化趋势一致,推测该基因可能是影响油酸含量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 向日葵 油酸 硬脂酰-ACP脱氢酶 HaFAB2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籽鹅繁殖性能及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光照时间和温度对籽鹅繁殖性能及繁殖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试验以光照时间和温度为影响因子,采用2*3试验设计,将288只产蛋籽鹅随机分成6组,每组48只(40只♀,8只♂).光照时间为12 h和14 h,温度处理为自然温度、(27±1)℃、(31±1)℃3种,结果表明:14 h、自然温度组籽鹅的平均产蛋数最高;6个组受精率均达到90%以上,14 h、自然温度组最高;12 h、自然温度组籽鹅受精蛋孵化率最高.高温处理组种鹅血清PRL浓度显著高于自然温度组(P<0.05),14 h、自然温度组种鹅血清GnRH、LH和FSH浓度显著高于高温处理组(P<0.05),初步确定14 h、自然温度组合可提高籽鹅种鹅的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堆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光辉101"番茄为试材,采用好氧堆肥产生的牛、马、羊粪堆肥对连作6年的土壤进行改良,探讨了不同有机堆肥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和全施化肥处理相比,连作6年的土壤中施加牛、马、羊粪堆肥能显著增加番茄单果质量和产量,改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提高蔗糖酶和脲酶等土壤酶活性.比较3种堆肥发现,羊粪堆肥处理对改善土壤养分效果最佳,而牛粪堆肥处理后番茄产量最高,果实品质最佳,蔗糖酶和脲酶等土壤活性显著高于其它2个堆肥处理.综上,牛、马、羊粪堆肥可起到提高番茄产量、品质和调节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作用,其中牛粪堆肥效果最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寒地稻区粳稻品种的温光响应特征以及选择合理播期实现寒地粳稻优质高产的可行性,以6份寒地主栽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供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缩短,主要体现在出苗期-齐穗期天数的缩短,这与出苗期-齐穗期日均温升高,日均光照时数减少有关.晚熟粳稻品种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降低,中早熟粳稻品种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晚熟粳稻品种产量与千粒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86~0.93,中早熟粳稻品种产量与有效穗数相关系数为0.88~0.99,这是粳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播期的推迟,寒地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均变劣,外观品质变化趋势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食味值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综上所述,晚熟粳稻品种适当早播有利于优质高产,中早熟品种早播和晚播均不利于优质高产,适宜播期的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提高有关键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对菘蓝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菘蓝品种"定蓝1号"为试材,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N0)、75(N75)、150(N150)、225(N225)、300(N300)、375(N375)kg·hm-2 6个施氮量,研究施氮量对菘蓝生物产量、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响应。以期为深入研究菘蓝的栽培技术及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定蓝1号"叶鲜质量及干质量逐渐增加,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及根冠比则随施氮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均在N225处理下达到最高值;施氮量与"定蓝1号"板蓝根产量拟合二次函数相关性较高,当施氮量分别为220.35(2017年)、200.83(2018年) kg·hm-2时,"定蓝1号"板蓝根产量可达理论最高值。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在N225处理下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在N300处理下达到最高,二者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中(R,S)-告依春含量在N0处理下最高,随着施氮量的提高逐渐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产量提高、活性成分稳定的药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黑龙江野猪进化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猪是我国重要野生资源,野猪系统进化研究对于阐述家猪起源和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黑龙江野猪系统进化,在黑龙江地区提取23个野猪样本,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D-loop高变区150~591 bp开展测序和进化分析.结果 表明,黑龙江野猪Cyt b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地区野猪亲缘关系符合地理分布;线粒体D-loop区目标序列包括27个SNP位点、21个单倍型,形成两个类群,类群Ⅰ为古老类群,黑龙江野猪有3个单倍型,包括内蒙古野猪和吉林野猪所有单倍型,黑龙江地区可能为野猪分化中心之一,研究为东北亚地区野猪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猪 细胞色素b基因 mtDNA D-loop 单倍型 系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江平原草甸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管理判断准则.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质量随种稻时间延长的演变规律,以三江平原草甸土为调查对象,调查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草甸土种稻后,耕层和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还原物质总量在耕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均呈增加趋势;耕层土壤中Fe2+和Mn2+在种稻6~10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向下迁移,到40年在心土层达最高值;土壤固相比率和总孔隙在种稻初期变化不规律,种稻40年时,土壤固相比率在心土层增加,直径<0.000 2 mm孔隙增加明显;随种稻年限增加,耕层0.02~2 mm颗粒比率增加,<0.002 mm颗粒降低并向下淋溶至心土层,心土层<0.002 mm颗粒比率增加;草甸土种稻后,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具有水稻土发育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关键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扩垄增密可提高产量6.18%,增加效益1047元/hm2;减施50%磷肥和50%钾肥产量降低2.75%,综合肥料成本,增加效益104元/hm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可挽回产量损失2.89百分点,增加效益318元/hm2;播种后喷灌可提高产量10. 14%,增加效益710元/hm2;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产量0.49%,增加效益85元/hm2;适时晚收籽粒含水量下降,当乳线完全消失时,达到机械化收获要求,可增加效益656元/hm2及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