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基于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桃褐腐病抗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在采收前后造成大量果实损失,开展桃褐腐病抗性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抗性资源,为褐腐病抗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资源,是解决栽培品种褐腐病抗性不强的长久之策.[方法]2018—2021年,以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收8.0—8.5成熟度的果实,无损接种616份,有损接种505份,观测无损接种的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以平均值和0.5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抗性指标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为(11.22±5.96)%,变异系数为35.48,基于此指标建立的9级抗性评价体系中,抗性1级(<0.80%)的种质资源缺失,2级(0.80—3.78%)中含有10份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3级(3.78%—6.76%)134份,4级(6.76%—9.73%)157份,5级(9.73%—12.71%)122份,6级(12.71%—15.68%)73份,7级(15.68%—18.66%)60份,8级(18.66%—21.64%)21份,9级(>21.64%)39份.无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1.71±0.21)cm·d-1,变异系数为0.18,基于此指标的9级评价体系中,1级(<0.98 cm·d-1)含11份种质资源,2级(0.98—1.19 cm·d-1)28份,3级(1.19—1.40 cm·d-1)72份,4级(1.40—1.61 cm·d-1)109份,5级(1.61—1.83 cm·d-1)103份,6级(1.83—2.04 cm·d-1)82份,7级(2.04—2.25 cm·d-1)45份,8级(2.25—2.46 cm·d-1)29份,9级(>2.46 cm·d-1)26份.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y)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x)的回归为关系为y=6.2073x(R2=0.1839),线性程度较低.分组均值比较发现中国桃野生资源相对具有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是抗性资源挖掘的重点.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2个指标均与果实带皮硬度(r=-0.234)和去皮硬度(r=-0.240)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r=0.427)和着色程度(r=0.319)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结论]分别建立了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的褐腐病抗性9级评价体系;筛选出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0份,抗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1份.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褐腐病 评价体系 抗性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靶向模拟Bt Cry1C蛋白抗虫功能的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筛选及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t蛋白制剂及其转基因作物长时间推广应用,害虫抗药性等问题日益凸显,探索新型安全抗虫材料已成为竞先研究的热点.基于抗体免疫网络学说的抗独特型抗体技术被证实可用于研发抗原生物活性类似物,有望成为靶向创制模拟Bt蛋白抗虫功能材料的新途径.以Bt Cry1C蛋白多克隆抗体为包被抗原,从人源化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中获得9个阳性单克隆,其中E8-Anti-Id scFv经鉴定为β型抗独特型基因工程单链抗体.Bt Cry1C蛋白多克隆抗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蛋白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BBMV蛋白对E8-Anti-Id scFv的竞争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2.625、3.638和4.605μg/mL.室内生物测定显示,噬菌体展示形式的E8-Anti-Id scFv在滴度为1.2×108 CFU/mL浓度条件下,对供试的小菜蛾和稻纵卷叶螟在72 h内的校正死亡率为58.69%和52.82%,其抗虫活性分别达到浓度为20μg/mL的原Bt Cry1C蛋白的77.87%和73.21%.由此表明,获得的E8抗独特型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材料初步具备模拟Bt Cry1C蛋白抗虫功能的特性,为后期深入研究和推进应用奠定了技术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 Bt Cry1C蛋白 抗独特型抗体 噬菌体抗体库 基因工程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血多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鸡血的产品附加值,制备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铁补充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鸡血多肽和FeCl2·4H2O的螯合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表征分析,比较鸡血多肽与FeCl2·4H2O螯合前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螯合参数为鸡血多肽与铁的质量比6.3∶1.0,螯合时间30 min, pH值5.1,在此条件下螯合率达到73.27%;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螯合反应产生了区别于多肽的新型螯合物;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鸡血多肽与亚铁螯合后,螯合物中天冬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含量显著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鸡血多肽为表面光滑的片状结构,鸡血多肽亚铁螯合物为表面粗糙的颗粒结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鸡血多肽中的羧基、酰胺基参与了螯合反应。

关键词: 鸡血 多肽 多肽亚铁螯合物 结构表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对尾孢菌叶斑病的生理生化响应及病害早期检测

上海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绿豆抗、感品种在叶斑病发病期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以及开发病害早期检测技术,以绿豆抗病品种'V4718'和感病品种'V1197'为材料,分析了两个品种在接种变灰尾孢菌后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利用3种算法模型对发病早期叶片(接种后1 d、2 d、3 d)与健康叶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两个绿豆品种叶片的MDA含量、POD和SOD活性均有所上升,但'V4718'叶片的MDA含量在接种后第4天和第6天显著低于'V1197','V4718'叶片的POD活性升高较快;两个品种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下降,但在接种第4天和第6天时'V4718'的各参数值显著高于'V1197';分类准确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最高分类准确率为98.40%.本试验可为进一步探索绿豆的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绿豆叶斑病的早期检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绿豆 叶斑病 生理指标 病害早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种类对稻田N2O排放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丰度,以阐明N2O排放对不同种类秸秆施用引发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筛选控制单季稻田N2O减排增效最佳的秸秆种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WS和MS处理下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分别增加162.32%、107.11%和9.48%,其中RS处理显著高于MS处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菌(AOA、AOB)和反硝化菌群落(nir S、nos Z)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拔节期RS处理显著增加AOA、AOB、nirS和nosZ拷贝数,MS和WS处理对上述功能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各生育期土壤NH4+-N含量整体高于NO3-N含量,二者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峰值,而后随水稻生长不断降低,同一时期不同秸秆处理之间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表明,土壤AOB丰度和土壤NH4+-N含量是直接影响稻田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因子、水稻产量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玉米秸秆是减缓太湖流域单季稻田N2O排放且提高产量的最优秸秆还田种类。

关键词: 秸秆种类 N2O排放 土壤微生物 结构方程模型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鲜食春大豆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及综合评价

大豆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鲜食春大豆种质资源,发掘潜在优异自然变异,丰富鲜食春大豆种质,本研究对45份鲜食春大豆种质资源的10个描述性性状和11个数值型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并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病性和口感品质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变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数值型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为2.77%~31.57%,其中底荚高度变异系数最大,出仁率变异系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百粒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利用离差平方和法将45份种质聚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综合性状最好.抗病性分析表明,对SMV SC3株系表现为抗病性的种质资源有37份,对SC7株系表现为高抗的种质资源有33份,对SC3和SC7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材料有20份.主成分分析表明,株型因子、生育期因子、产量因子、出仁率因子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6.65%.根据主成分值与其对应特征根值的贡献率计算各品种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将综合得分靠前的种质资源与产量性状和抗病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鉴定得到JS-19、JS-28、JS-32、JS-33等优异种质资源,可作为鲜食春大豆新品种选育的骨干亲本,在育种上加以创新利用.

关键词: 鲜食春大豆 表型鉴定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光对西瓜植株生长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为明确弱光下西瓜果实难以正常膨大的问题,以西瓜‘苏蜜8号’为试材,通过田间遮阴模拟弱光试验,研究弱光对西瓜植株生长、果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对西瓜植株生长的影响从遮光处理开始就一直存在;授粉后的3~15天为西瓜果实快速膨大期,也是弱光影响西瓜果实膨大的关键时期。弱光能显著降低植株的株高、茎粗、叶数和叶大小,并能显著抑制植株光合作用和干鲜物质的积累。弱光使西瓜果肉细胞变小,数目变少;抑制西瓜果肉的细胞核内复制,进而影响西瓜果实的正常膨大。本研究可为西瓜栽培光环境管理和抗弱光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弱光 西瓜 植株生长 果实发育 动态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除草剂对芋田杂草的防效及对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和砜嘧磺隆等除草剂对芋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合理剂量,以及对芋头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调查泰州地区及试验地周边杂草类型,设计田间小区试验,调查各药剂的田间防除效果及对芋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单独施用精喹禾灵仅对单子叶杂草有很好的灭杀效果,复配氟磺胺草醚后对双子叶杂草也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效,按照有效成分1:1,且总用量在240~360 g a.i./hm2时,对田间杂草的总防效可达到80%以上,且对芋头安全.[结论]精喹禾灵复配氟磺胺草醚后能够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在芋田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精喹禾灵 氟磺胺草醚 砜嘧磺隆 芋头 除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糖酸和酚类物质与口感风味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3份桃种质资源为试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测定果肉中的糖、有机酸和酚类物质含量,对不同风味等级、不同涩味等级的糖、酸和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果实糖酸和酚类物质与口感风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果糖含量外,不同风味等级之间的蔗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酸、柠檬酸和奎尼酸含量呈现不同的显著性差异;涩味等级为多的桃果实中新绿原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根皮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涩味等级桃果实.蔗糖含量与甜风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34),葡萄糖、山梨醇含量与甜风味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46和-0.357),果糖含量与甜风味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含量均与甜风味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96、-0.686和-0.381.比较糖和有机酸含量与果实甜酸风味的相关性发现,有机酸含量对甜酸风味的影响高于糖组分含量.检测出的13种酚类物质中,有9种组分与涩味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表儿茶素(r=0.726)、绿原酸(r=0.711)、咖啡酸(r=0.683)、新绿原酸(r=0.660)、根皮苷(r=0.621)、儿茶素(r=0.616)、阿魏酸(r=0.501)、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r=0.496)、芸香苷(r=0.235).研究还发现:并非所有的种质资源中有机酸均以苹果酸为主,还存在少量以奎尼酸和柠檬酸为主导的种质资源;虽然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高的种质资源存在涩味大的现象,但是也存在紫油桃7号等微涩的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这些种质资源将为后续的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基础.

关键词: 桃;糖酸;酚类物质;甜酸风味;涩味;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期与晾晒天数对饲料油菜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及水分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饲料油菜适宜收获期与晾晒时间,2016-2018年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终花至角果期刈割5次并于田间晾晒,比较不同刈割期和晾晒天数下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水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刈割(终花期)相比,终花后4到16d刈割饲草鲜重显著增加,饲草干重分别提高了31.93%、41.50%、49.14%和61.43%。随着刈割时间延迟,饲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末次刈割饲草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油菜终花后4d刈割,并于田间晾晒第4和5天时,其鲜草含水量由82.16%下降为71.45%和65.26%。不考虑刈割期,田间原位晾晒3d,平均鲜草含水量由81.00%下降至66.30%。晾晒期间土壤累积温度每增加10°C,鲜草含水量降低2.30%。由此,长三角地区稻茬油菜在终花后4d刈割,饲草鲜产和粗蛋白含量均能达到较优水平,刈割后田间原位晾晒4~5d,可满足青贮水分要求。

关键词: 刈割期 晾晒时间 饲料油菜 生物产量 粗蛋白 含水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