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长江中下游近10年冬小麦区试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利用2012-2021年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中下游组212份参试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区试结果,分析其近10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产量和穗粒数先减后增、有效穗数明显减少、千粒重和株高不断增加、生育期基本保持平稳.今后,长江中下游麦区产量应当在保持现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千粒重,适当降低穗粒数,培育早熟品种为主,更有利于该麦区产量提升.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区试 农艺性状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抗PMMoV基因L4连锁标记的验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害中国辣椒生产。L系列等位基因(L1、L2、L3、L4)是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的主要抗性基因,其中L4基因抗性最强且具有广谱性。为加速L4基因的转育应用,本研究对前人报道的3对与L4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标记L4SC340退火温度不稳定,极易造成假阳性,不适用于L4抗性基因的辅助筛选。标记087H3T7和L4-SCAR可以筛选出携带L3和L4抗性基因的辣椒种质,但无法区分携带L3和L4基因的抗性材料,同时087H3T7存在杂合基因型过高的问题。二者比较来说,L4-SCAR标记的筛选准确度高于087H3T7,但是L4-SCAR为显性标记,无法区分杂合基因型。因此上述3对标记均不能用于筛选携带L4抗性基因的种质材料,但是在明确抗性材料基因型的情况下,L4-SCAR标记结合087H3T7可用于L3和L4抗性基因转育后代抗性单株的辅助筛选。本研究结果可为加速辣椒抗PMMoV育种提供更实用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辣椒 辣椒轻斑驳病毒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植酸对水培冰草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营养液中添加不同腐植酸对水培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其在叶菜水培生产中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非洲冰草为研究对象,以霍格兰营养液为基础溶液进行水培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以不添加腐植酸为对照(CK)、分别添加50 mg·L-1腐植酸(HA1)、100mg·L-1腐植酸(HA2)、200 mg·L-1腐植酸(HA3)、50 mg·L-1纳米腐植酸(NHA1)、100mg·L-1纳米腐植酸(NHA2)和200 mg·L-1纳米腐植酸(NHA3),测量冰草地上部及根系生长指标,检测冰草叶片红外光谱特征、品质及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添加腐植酸和纳米腐植酸均可促进冰草生长发育,并随着添加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NHA1效果最佳,较CK显著增加冰草地上部鲜重76.96%、地上部干重185.76%、根系长度42.79%及维C含量46.4%,且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45,7%;较CK显著提高氮、磷、钾吸收率19.6%、39.2%及18.3%,其次为HA2处理.各处理的冰草叶片FTIR光谱在3 280、2 920、1 630、1 380、1 300和1 020 cm-1波数附近的透射率均低于对照,表明腐植酸尤其是纳米腐植酸能够增加冰草叶片中的糖类、酯类、蛋白质、氨基酸类和核酸等物质的含量,其中以NHA1处理最为显著.综上所述,营养液中添加适宜浓度的腐植酸能显著促进水培冰草地上部及根系的生长,改善冰草品质,促进养分吸收,提高冰草产量,纳米腐植酸的促进作用大于相同浓度的普通腐植酸,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腐植酸 纳米腐植酸 水培 冰草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苋菜转录组的TCP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大红苋菜转录组数据库,对苋菜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筛选鉴定,为深入探讨苋菜TCP基因家族对苋菜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提供参考.[方法]在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鉴定TCP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不同条件处理下培养苋菜幼苗,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苋菜TCP基因家族有14个成员,全部定位于细胞核;AtrTCP蛋白质长度在230~721 aa区间内,预测相对分子量为25.25~78.57 kD,等电点为6.15~9.45,包含15个保守基序;除AtrTCP11为稳定蛋白外,其余均为不稳定蛋白;miRNA预测到两个AtrTCP家族成员AtrTCP2和AtrTCP6为miR319靶基因.qRT-PCR结果显示:在盐溶液不同浓度(0、50、100、200 mmol·L-1)处理下,该基因家族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蓝光处理下,AtrTCP10基因表达量上调达到了显著水平;AtrTCP2、AtrTCP3、AtrTCP8、AtrTCP9、AtrTCP11和AtrTCP13表达量下调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不同铵硝比(0∶0、0∶10、3∶7、5∶5、7∶3、10∶0)处理下,TCP基因家族各成员表达模式不同,其中,AtrTCP3参与整个氮代谢过程;在苋菜各部位进行qRT-PCR分析发现:AtrTCP3、AtrTCP12在叶片中高表达,其余家族成员均在根部的表达量较高.[结论]在不同条件处理下,苋菜TCP基因家族各成员表达模式不同,表明苋菜TCP基因家族各成员可能广泛参与非生物胁迫.

关键词: 苋菜 TCP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下春季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群体性状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麦869、徐麦178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春季追肥方式的互作处理,探究不同播期条件下缓释肥替代尿素的增产效果,以期为江苏淮北地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江麦869和徐麦178的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0~25日和10月10日前后.推迟播期,2个品种孕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高峰苗均呈下降趋势,而收获指数有所增加,茎蘖成穗率在播期10月25日条件下最高.各春季追肥方式中,返青期施用缓释肥可有效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因而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处理,且不必等雨或灌水施肥,简化了春季追肥程序.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群体质量 播期 追肥方式 轻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尿素降低赤红壤旱地耕层pH的特征与预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赤红壤旱地耕层土壤pH变化特征,并以模型预测土壤pH的未来变化,为区域土壤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闽东南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连续进行16年化肥定位试验和14年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测定各施肥处理的历年耕层土壤pH。以实测土壤pH为依据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结果】连续16年实测结果表明,不施肥CK处理和不施氮肥(尿素)处理(RF-N)的耕层土壤pH在16年间从基础土壤的5.90分别提高到6.24±0.18和6.21±0.17,分别年均递增0.021和0.019个pH单位;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RF)、不施磷肥(RF-P)和不施钾肥(RF-K)处理均导致土壤酸化,且酸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抑制土壤酸化或提高土壤pH。连续14年推荐施肥配施猪粪(RF+PM)处理的土壤pH从基础土壤的5.73提高到5.80±0.36,显著高于RF和推荐施肥配施商品有机肥(RF+COM)两个处理,年均递增0.005个pH单位,但与推荐施肥配施稻草(RF+S)处理的差异不显著;RF+COM处理抑制土壤酸化的效果较差,土壤pH年均递减0.019个pH单位,且与RF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H灰色预测模型显示,不同施肥处理的拟合误差在0.997%至4.321%;土壤pH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拐点出现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土壤pH变化趋势受不同施肥处理的显著影响。CK和RF-N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年内土壤pH处于上升状态,但在第4年后就稳定在6.20左右。FP、RF、RF-P、RF+COM、RF+PM和RF+S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内土壤pH处于下降状态;在定位试验持续到第3或4年之后,FP、RF、RF-P和RF+COM处理的土壤pH则稳定在5.50左右;但RF+PM和RF+S处理的土壤pH则处于上升状态,至第14年时分别达到6.26和5.91,比该试验地基础土壤pH 5.73分别提高0.53和0.18个pH单位。【结论】长期施用推荐施氮量或更高量的氮肥(尿素)是赤红壤旱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pH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拐点出现在定位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在推荐施肥基础上用腐熟猪粪或稻草替代1/3化学氮肥,在拐点后可显著提高土壤pH,效果是腐熟猪粪>稻草。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 土壤 酸化 灰色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SA-seq技术挖掘糙皮侧耳抗螨候选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前期不同糙皮侧耳菌株抗螨性差异调查结果,构建了糙皮侧耳孢子单核体群体,群体内479个菌株抗螨性呈正态分布。利用BSA-seq技术对高抗和高感混池进行SNP和InDel位点的欧氏距离关联分析,将抗螨性候选基因定位到一条染色体上,2个相邻候选区域总长度为1.75 Mb,内有基因605个,其中非同义突变基因353个,移码突变基因89个。经功能注释以及GO和KEGG通路富集等分析,发现26个候选基因参与了信号传导、防御过程和次级代谢相关通路,推测这些候选基因可能与糙皮侧耳抗螨性相关。

关键词: 糙皮侧耳(平菇) 抗螨候选基因 群体分离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见益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益生菌被定义为一种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的量时,可在营养、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方面为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益生菌目前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和畜禽养殖业,且市场正在扩大。益生菌的广泛使用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如成为耐药基因储存库并参与耐药基因的转移和扩散。基于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本文对常用益生菌的种类、耐药表型测试方法、耐药特征及耐药基因转移情况进行了综述,为未来益生菌的安全规范管理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益生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ALS类除草剂作物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杂草是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化学除草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杂草控制的主要手段.乙酰乳酸合酶(ALS,acetolactate synthase)也称乙酰羟基酸合酶(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是植物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第一步的催化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也称ALS类除草剂,其通过干扰ALS与底物结合来抑制植物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灭杀杂草的目的.随着ALS类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除草剂残留对后茬作物的伤害问题日益严重,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尤为明显.因此,创制和培育ALS抑制剂类作物种质,是充分利用此类除草剂进行杂草防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化学诱变和自然突变的方法已在多种作物中创制出对ALS类除草剂具有抗性的种质,并成功培育出抗性品种.本文从ALS类除草剂的特性、种类和适用范围,抗ALS类除草剂作物的抗性机制,抗ALS类除草剂的作物种质创制和利用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抗ALS类除草剂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并对未来抗ALS类除草剂作物的可能发展作出简单预测.

关键词: 乙酰乳酸合酶;ALS类除草剂;作物;种质创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方式和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播种方式和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方式为主区,播种方式为副区进行相关研究。其中,灌溉方式包括淡水灌溉(F)和微咸水灌溉(B)2种方式,播种方式包括旱直播(D)、水直播(W)和移栽(T)3种方式。研究发现,水直播有利于提高水稻高度,旱直播有利于促进水稻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并且微咸水灌溉明显降低了上述农艺性状。在淡水灌溉条件下,移栽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在2019,2020年分别比旱直播高749.93,713.58 kg/hm~2,尽管其产量也比湿直播高,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水直播的产量要高于移栽,但产量差异也不显著。研究显示,微咸水灌溉通过降低产量构成因素造成了水稻产量的降低。水直播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蛋白质含量都明显高于移栽。但微咸水灌溉促使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口感的降低。因此,微咸水灌溉和直播方式的配合使用显著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适合水直播的耐盐水稻品种的选育。

关键词: 水稻 播种方式 微咸水灌溉 产量 品质 黄河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