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食品科技创新力量布局现状与发展建议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品产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产业,也是新业态和新产品蓬勃涌现的重要产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采用分区域统计的形式,从各地区食用农产品资源、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食品产业资源禀赋情况,基于食品科技研发投入、创新资源分布、企业创新力量等角度梳理我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深度剖析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为优化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水稻品种两种行距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特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评估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 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 和 3.136 4 d,施药 2 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 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消解动态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比例施肥泵吸肥活塞结构优化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比例施肥泵的注肥精度,该研究分析了吸液活塞的工作原理,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对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吸液活塞下端直径、泄流槽宽度以及泄流槽深度为变量,以注入流量为响应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压差和设定肥液注入比例下,比例施肥泵的实际肥液注入比例均低于设定肥液注入比例。压差在0.15 MPa以下时,随着设定肥液注入比例的升高,实际肥液注入比例与设定肥液注入比例的偏差减小,采用较高的设定肥液注入比例有利于提高注肥精度。吸液活塞下端直径、泄流槽宽度、泄流槽深度对注入流量都有显著影响(P<0.01)。注入流量随着吸液活塞下端直径和泄流槽深度的增大而先升高后降低,随泄流槽宽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注入流量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泄流槽宽度、泄流槽深度、吸液活塞下端直径。优化后的吸液活塞下端直径为16.6 mm、泄流槽宽度为5.5 mm和泄流槽深度为3.7 mm,工作压差为0.05、0.10和0.15 MPa时的注肥精度分别提高了3.33、1.67和7.29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比例施肥泵的优化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肥料 试验 水肥一体化 比例施肥泵 参数优化 回归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边界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边界病(border disease)由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引起,导致绵羊和山羊持续感染和繁殖疾病,2012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但目前尚无特异的RT-PCR方法对该病原进行检测.本研究通过比对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以3'-UTR基因为靶基因,设计了特异扩增BDV的引物.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MD18-T-BDV,以其作为标准品建立了BDV的RT-PCR检测方法.进一步优化该方法的反应条件,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在退火温度48~60℃时均可特异扩增BDV,通过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BVDV-2)和猪瘟病毒(CSFV)提取的RNA,该方法可特异扩增BDV而对其他同属病毒检测均呈阴性,表明其特异性良好;同时,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最低检出限可达101拷贝/μL,敏感性极高.利用该方法检测BDV持续感染羊和人工感染羊,发现持续感染羊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淋巴结、卵巢、脑等器官均可检测到BDV,而人工感染羊只能在感染3~7 d的血液和淋巴结中检测到病毒RNA,其他器官中未检测到病毒.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检测BDV的RT-PCR方法,并证明了BDV在持续感染羊和一过性感染羊中的病毒分布情况,为其可能的排毒途径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边界病病毒 RT-PCR检测方法 条件优化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高效抗除草剂水稻
《中国水稻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抗除草剂品种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黑龙江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编辑乙酰乳酸合酶ALS基因,创制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水稻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以乙酰乳酸合酶ALS为靶基因,构建单碱基突变载体pH-nCas9-PBE-ALS,以松粳22、龙粳46和绥粳18为转化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结合除草剂喷施试验,鉴定基因型及表型.[结果]经分子水平检测验证,获得ALSS627N突变植株10株,ALSS627N且1884G-A但第628位氨基酸未改变突变植株1株,ALSS627N/G628E突变植株1株.相较于野生型,以上三类突变植株均具有较强抗除草剂特性.[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具有抗除草剂特性,能够稳定遗传,不含转基因标记的纯合株系,可为抗除草剂水稻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 水稻 乙酰乳酸合酶 抗除草剂 咪唑乙烟酸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交配和温度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交配和温度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草地贪夜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提取物中的组分进行化学鉴定;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分析雌蛾腺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雄蛾对腺体各组分及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在不同温度(20-35)℃下饲养草地贪夜蛾,以研究温度对其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结果】GC-MS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雌蛾腺体内含有Z7-12:Ac等7种组分。交配实验表明,雌蛾在1个暗期内只交配1次,在羽化后7 d内可交配多次,其中交配2次及以上的占44%(单对放置)和67%(30对放置)。交配显著抑制雌蛾在次日暗期(交配后第1个暗期)的求偶活动,但在交配后第2个暗期基本恢复正常;在交配后第1个暗期,雌蛾腺体中主要组分Z9-14:Ac的含量和比例较对照雌蛾显著升高,其他组分无显著变化。在20-35℃的饲养温度范围内,雌蛾腺体内16:Ac的含量在35℃时最高,在20℃时未能检测出;各测试温度下Z11-16:Ac的含量相差不显著;其余5种组分均在25℃时最高;主要活性组分Z7-12:Ac和Z9-14:Ac在35℃时显著降低。饲养温度对腺体内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也有较大影响,12:Ac、Z11-14:Ac、Z11-16:Ac和16:Ac所占比例均在30-35℃时较高,而Z9-14:Ac则在20-25℃时较高。不同饲养温度所得雄蛾对腺体主要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交配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雌蛾在次日的求偶行为;25℃饲养条件最适宜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等组分的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亚精胺对淹水条件下玉米物质积累和光合能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研究淹水对玉米物质积累和光合能力的影响及有效缓解措施,以期为玉米抗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两个耐涝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亚精胺对淹水条件下植株物质积累、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淹水处理显著降低玉米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单株干重、相对干物质积累速率和叶面积;随淹水处理天数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逐渐降低,且敏感型Su95-1各指标降幅最大.淹水条件下外施亚精胺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但较淹水处理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且Su95-1增幅更大.综上,在淹水条件下,外施亚精胺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并提高植株耐涝性,最终增加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雨强及播栽方式对太湖地区麦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太湖地区麦田氮磷流失特征,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播栽方式(条播、撒播)和降雨强度(低,30 mm/h;中,60 mm/h;高,90mm/h)对麦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显著负相关,而径流系数与雨强显著正相关(P<0.01)。径流氮磷浓度在径流初期较高,并随产流时间不断降低,且均可用对数函数描述。氮磷流失率随产流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中后期流失率最大。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率最高外,氮磷流失峰值浓度和流失率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受径流系数和流失率影响,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高外,两种播栽方式下氮磷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氮素流失以NOx–-N为主(40%~6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50%~71%)。另外,等雨强下条播处理的径流系数和氮磷流失量高于撒播处理。综上,降雨驱动的氮磷流失具有典型阶段特征,径流初期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中后期流失率较大,且条播麦田对雨强的响应更加强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及分布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葫芦科作物在江苏省蔬菜作物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明确江苏省葫芦科作物上主要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江苏省内7个地区的7种葫芦科作物上共采集了693份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共检出9种病毒,以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最为常见,其中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在各地区的检出率最高,在各个物种中的检出率也较高.检测结果还显示,在各个地区的各种作物上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中病毒种类最多达4种,ZYMV和西瓜花叶病毒(WMV)的复合侵染率最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江苏省内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的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葫芦科作物;植物病毒;种类鉴定;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