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果胶酶对早酥梨醋发酵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果胶酶对早酥梨醋发酵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实验设计优化果胶酶酶解工艺,分析酶解工艺对早酥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及发酵产品中主要有机酸、氨基酸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加入果胶酶后早酥梨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总酚含量、透光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果胶酶添加量0.3 g/k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5 h、pH 4.0时,早酥梨汁总糖含量可达到(92.21±0.07) g/L,比未酶解果汁提升29.27%;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速率较高,酒精转化率为73.7%,总酸含量(4.9±0.02) g 100 mL;梨醋产品中7种主要有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 17种氨基酸总量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升高,与褐变相关的谷氨酸含量由(18.51±0.12)μg/mL减少至(11.95±0.01)μg/mL。结论与未酶解工艺比较,发酵后产品滋味协调、醇厚、澄清透明,品质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膜与PE膜对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棉花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甘肃地区棉花上应用的降解膜类型,于2020年在甘肃敦煌设置了降解膜与普通PE膜的对比试验。通过棉田土壤温度观测、田间植株性状调查、经济性状和产量测定,对两种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在棉花上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覆膜后的4月24日测定,10:00普通PE膜处理5 cm地温明显高于降解膜;不同覆膜处理对棉花生育期影响不大,但对植株性状影响较大,株高、果枝数、结铃数、节位高均表现为普通PE膜大于降解膜,降解膜A与B之间差异不明显;降解膜A、B与普通PE膜产量差异显著,A、B较普通PE膜(CK)分别减产31.37%、32.12%,而A、B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降解地膜 PE膜 棉花 产量 构成因素 土壤温度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深环境下玉米耐深播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解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玉米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规律,本研究以耐深播性不同的22份亲本及组配的22份F1杂交种为试材,在3、15和20 cm播深下,采用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分析了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及配合力大小。结果表明,随播深增加玉米亲本和F1的出苗率、苗长、根长、中胚轴粗及根重降低,而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粗、苗重、中胚轴重及胚芽鞘重升高;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这13个性状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形成了玉米耐深播响应机制。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交优势表现明显,F1杂种优势指数介于90.97%~175.64%;除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重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正向中亲和超亲优势。因此培育耐深播玉米品种时不仅需要注重对高亲、中亲及母本等主要基础材料的选择,还需兼顾杂种优势的影响,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及根长的加性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育种上可用简单回交法或单交重组法在早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其余性状同时受加性与显性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调控,这些性状最好在特定播深环境下进行遗传改良,以充分发挥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杂种优势。13个耐深播性状的双亲一般配合力(GCA)及F1特殊配合力(SCA)间均差异显著,筛选出1份综合加性效应值良好的父本8802A,推测利用优良H21×8802A后代能改良创制一些优良耐深播玉米材料。本研究为玉米耐深播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苹果园冬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根据多年试验研究与实践,从果树修剪、清理果园、肥水管理、新建果园、花期防冻等方面提出了甘肃苹果园冬春季管理的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陇油21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陇油21号是以青油14号为母本、青海大黄为父本选育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在2014—2015年极早熟春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2 846.8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4号增产55.58%。陇油21号生育期112 d,株高127 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2~5个,单株果数114个左右,角粒数26.95粒,千粒重3.73 g。花期集中,株型较矮。含油量(粗脂肪)423.2g/kg,芥酸含量2.6 g/kg,硫苷含量14.74μmol/g,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适宜在甘肃张掖、武威、甘南、定西等海拔2 400 m以上春油菜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和施肥对旱地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同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旱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的基础.本研究以陇薯10号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CK)、高产高效栽培(YE)和超高产栽培(HY)3种栽培模式,测定旱地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转运、块茎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 YE和HY均提高了马铃薯LAI和叶片SPAD值, YE在降雨较少的2017年增幅更明显;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后的LAI和叶片SPAD降低幅度,使其冠层光合能力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2年平均提高29.9%、34.7%和40.2%、50.5%.基于较高的LAI和冠层光合能力,YE和HY的地上干物质在块茎膨大期较CK3年平均增加123.05%和118.53%;同时块茎膨大后同化物对块茎的贡献率增加22.56%和19.29%,使马铃薯产量在2017-2019年平均增加47.93%和47.7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77.59%和75.85%,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YE和HY使马铃薯商品薯产量显著增加,收益显著提高,在2017-2019年分别较CK新增纯收益7330.3元hm-2和6024.6元hm-2.较大的群体冠层和较高的物质生产促进了植株对N、P、K的积累, YE的N、P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15.21%和17.20%,N、K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85%和7.79%; HY的N利用效率提高12.37%.YE的WUE、N和P利用效率较HY提高2.05%、2.53%和23.41%,新增纯收益1305.7元hm-2.因此, YE减施缓释尿素40%并有机替代、密度60,000株hm-2,能够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维持马铃薯花后较高的冠层光合能力,促进茎叶干物质向块茎转运,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发展,是半干旱区黑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推荐的高产高效模式.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模式 冠层光合能力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21
摘要:探明立式深旋耕作及地膜覆盖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和耗水特征的影响,可为半干旱区党参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40 cm覆膜(VTM)、立式深旋40 cm无覆膜(VT)、传统旋耕15 cm覆膜(RTM)和传统旋耕15 cm无覆膜(RT) 4个处理,测定党参收获后0~40 cm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产量等指标,计算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党参生长速率和耗水效率等指标,明确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作显著降低了0~40 cm的土壤容重,地膜覆盖条件下降低了8.7%~9.6%,无覆膜条件下降低了8.1%~9.4%;相应地显著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毛管含水量。在党参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立式深旋耕作提高0~30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耗水速率,分别为6.1~8.8 mm、3.2%~8.5%和9.6%~15.2%;地膜覆盖分别提高8.1~18.4 mm、6.8%~37.1%和13.6%~45.7%。在党参苗期到结果期,立式深旋耕作提高生长速率和耗水效率分别为29.6%~75.1%和21.4%~59.8%;地膜覆盖分别提高21.6%~67.7%和16.7%~64.8%。立式深旋耕作的党参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3%~34.4%和14.1%~28.3%,地膜覆盖分别提高18.9%~31.8%和11.8%~25.7%。因此,立式深旋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立式深旋耕作结合覆膜可提高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0~300 cm土层土壤耗水、耗水模系数和耗水速率,提高苗期到结果期党参生长效率和耗水效率,使党参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所以,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结合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党参种植的耕作技术。
关键词: 立式深旋 地膜覆盖 党参 土壤物理性状 耗水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水量和滴水频率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2018—2019年在田间试验研究了滴水量和滴水频率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产量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量和滴水频率对制种玉米产量及其种子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滴水频率对制种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滴水量为3 600 m3/hm2、10 d 1次滴水频率的玉米产量最高,2018—2019年2 a平均为10.55 t/hm2。在同一滴水量下,产量随滴水频率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滴水频率下,产量随滴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8年15d/次滴水频率外),10 d 1次产量明显高于15 d 1次与5 d 1次滴灌,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滴水量为2 700、3 600 m3/hm2下,不同滴水频率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活力指数均有所提高。说明适宜的滴水量及滴水频率对种子活力有积极的作用。滴水量和滴灌频率对种子的电导率的影响与其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基本表现一致。因此,在当地条件下,用中滴灌量(3 600 m3/hm2)和中频(10 d 1次)的滴灌模式较为合理。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滴水量 滴水频率 制种玉米 产量 种子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抗病增产优质中早熟新品种筛选试验
《中国马铃薯 》 2021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天水市灌溉区种植的中早熟抗病增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以'克新2号'为对照,对引进的9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适应性、抗病性、商品性、产量等综合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希森6号'荷兰15号'冀张薯12号'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块茎性状好,商品薯率高,增产增效明显;商品薯率分别为92.51%、93.20%、92.64%,产量分别为54540,53280和48767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22.32%、19.50%、9.37%,分别增收12377.60,11099.20和3835.20元/hm2,可考虑作为川水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的中早熟优势品种.
关键词: 马铃薯;抗病;性状;优质;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