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苹果转录因子MdWRKY40b抗白粉病的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苹果白粉病相关基因MdWRKY40b调控苹果抗白粉病的机理,为苹果白粉病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苹果品种'嘎拉'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并以cDNA为模板克隆MdWRKY40b552 bp特异性片段,采用Gateway技术将该基因片段的正反向序列构建入RNAi表达载体pB7GWIWG2(Ⅱ)中,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苹果叶片进行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苹果叶片选用组培苗茎尖处幼嫩叶片;利用RT-qPCR技术对转基因植株中MdWRKY40b、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过氧化物酶基因(POD)以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的表达量进行分析;进一步以1年生植株为材料,通过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接种试验,分析转基因植株对白粉病的抗病性;然后以接种白粉病菌后0、5、10、15、20 d的转基因植株及其对照植株叶片为材料,进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液(NBT)和二氨基联苯胺法(DAB)染色来分析病菌侵染期间植物材料中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积累量,进一步对病菌侵染期间植株中SOD、POD、CAT和β-1,3-葡聚糖酶等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经过PCR检测,确定获得3个MdWRKY40b基因沉默株系,分别为RNAi-1、RNAi-2和RNAi-3;RT-qPCR结果显示3个转基因株系MdWRKY40b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95.2%、92.2%、79.8%,转基因植株中SOD、CAT、β-1,3-glucanase的表达量相较野生型显著上调;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后发现,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粉状病斑显著减少,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积累量显著降低,SOD、CAT、POD等调节植物超氧阴离子代谢的抗氧化酶以及抗病相关的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显著增强.[结论]MdWRKY40b的沉默使得苹果植株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增强,推测转基因植株中SOD、CAT、β-1,3-glucanase的上调表达提高了苹果植株对白粉病的基础抗性,导致植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增加,维持了植物体在响应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低浓度超氧阴离子含量,从而减少高浓度超氧阴离子对植物的损伤.
关键词: 苹果;白粉病;MdWRKY40b;转基因;活性氧;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差异,以红缨子、黔高8号,红壳糯、黑壳糯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处理(LN和HN),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其产量、氮素积累以及氮肥利用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0s品种较1990s品系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了25.4%,25.1%,33.3%。氮素收获指数在LN处理下,品种间差异显著,HN下不显著;与LN处理相比,1990s品系的花后氮占比在HN处理下明显降低,幅度为20.9%,说明2010s品种在花后的氮素同化能力上要更强,在低氮、高氮水平下都具备更强的籽粒氮素累积能力。2010s品种较1990s品系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氮肥利用率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3.9 kg/kg、0.7 kg/kg、20.3%和4.1 kg/kg,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与氮肥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表明贵州糯高粱单产的增加可能是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导致的氮积累增加所致,为糯高粱的正常生理代谢提供了充足的氮供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苏新品种(系)在贵州不同生态地区的生产性能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紫苏新品种(系)在贵州不同生态区域的生产性能,为选育和推广适宜贵州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紫苏新品种(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选育的8个紫苏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贵阳、遵义、安顺、水城、黔西及兴义6个不同生态区域,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指标开展联合鉴定试验。【结果】贵苏1号、贵苏3号和贵苏7号的生态适应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较突出,生育期短、株高适中,茎秆较粗,生长势强、一致性好、抗病性、抗旱性及耐湿性强,产量分别为101.46 kg/667m2、107.87 kg/667m2和103.61 kg/667m2,较产量均值(CK)高8.28%、15.14%和10.58%,丰产效应值分别为0.223 8、0.417 5和0.290 2,稳定性方差分别为0.171 0、0.053 0和0.012 0。【结论】贵苏1号、贵苏3号和贵苏7号3个品种增产显著,稳产性好,抗逆性强,可在贵州紫苏生产区域进一步种植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绿肥对土壤水分及氮淋失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翻压绿肥对土壤水分及氮淋失量的影响,为绿肥的生产应用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光叶紫花苕子、黑麦草和肥田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空闲、光叶紫花苕子、肥田萝卜、黑麦草、光叶紫花苕子+肥田萝卜、光叶紫花苕子+黑麦草、肥田萝卜+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子+肥田萝卜+黑麦草不同处理土壤淋失水量和氮淋失量的差异。【结果】不同浇水量各翻压绿肥处理均可有效减少土壤淋失水量,其中,翻压光苕+黑麦处理土壤淋失水量在浇水量为1 000mL、1 500mL和2 000mL时降幅均最大,分别为95.4%、81.77%和55.67%;随着浇水量的增加,各翻压绿肥处理土壤总氮淋失量与空闲处理间的差距逐渐减小,除翻压肥田萝卜外,其余翻压绿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防止土壤中氮的淋失,以翻压光苕+肥萝+黑麦、翻压光苕+黑麦和翻压黑麦草的效果较好。【结论】翻压绿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的蓄积能力,降低土壤总氮淋失量,以翻压光叶苕子+黑麦草和翻压光叶苕子+黑麦草+肥田萝卜的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构树青贮对务川白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杂交构树青贮(Broussonetia papyrifera silage)对务川白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4月龄体重(12.40±2.00) kg的务川白山羊6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对照组山羊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山羊分别饲喂添加20%、50%、100%杂交构树青贮的日粮。试验期17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0%杂交构树青贮替代组山羊的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20%和100%杂交构树青贮替代组山羊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20%和100%杂交构树青贮替代组山羊的瘤胃液乙酸产生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宜比例的杂交构树青贮可明显提高务川白山羊的生长性能,对血清指标无不良影响,但对瘤胃乙酸产量有负向调节作用,且适宜的替代比例为50%。
关键词: 杂交构树青贮 务川白山羊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瘤胃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渣生物质炭对西南喀斯特山区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和白菜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沼渣生物质炭施用对黄壤和石灰土氮淋溶和白菜产量的影响,于温室大棚开展沼渣生物质炭施用比例分别为0(CK)、1%(BC1)、2%(BC2)、4%(BC4)、6%(BC6)的模拟沼液灌溉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渣生物质炭对黄壤氮素淋溶和白菜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但施用6%的沼渣生物质炭可显著降低石灰土氮素淋溶量,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淋溶量分别降低12.06、11.82、1.14、0.103 kg·hm-2,降幅分别达35.89%、52.99%、25.53%、23.25%。在石灰土上施用沼渣生物质炭处理的白菜氮素吸收量增加9.25~19.13 kg·hm-2,且以BC6处理的白菜氮素吸收量最高,达到60.15 kg·hm-2。另外,在黄壤和石灰土上施用沼渣生物质炭均对白菜有增产效果,增幅分别在29.82%~68.78%、23.58%~79.07%,分别在BC4和BC6处理下获得最大产量(13.81 t·hm-2和9.01 t·hm-2)。
关键词: 沼液灌溉 沼渣生物质炭 氮淋溶 白菜产量 酶活性 喀斯特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穗短柄草BdFKF1基因表达、亚细胞定位及蛋白互作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KF1在光周期途径中是响应蓝光节律表达的基因,在光周期途径中有重要的作用。为探索二穗短柄草BdFKF1基因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和蛋白互作关系,本研究通过RT-qPCR分析BdFKF1基因在长日照、短日照、连续光照、连续黑暗、昼夜颠倒和长日照下昼夜节律与光周期的调控;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转化烟草观察亚细胞定位;同时运用酵母双杂筛选结合初步鉴定2个互作蛋白BdCDF1和BdGI,并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和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进行验证。RT-qPCR分析表明BdFKF1基因在长日照、短日照、连续光照、连续黑暗、昼夜颠倒和长日照下不同发育阶段都保持一定的昼夜节律并受光周期的调控。亚细胞定位显示BdFKF1基因编码的蛋白位于细胞核中;利用X-α-Gal检测到BdFKF1可能与BdCDF1和BdGI有潜在的互作关系,BiFC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BdFKF1与BdCDF1有互作关系,BdFKF1与BdGI互作关系不明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结果表明Bd FKF1与BdCDF1和BdGI都有互作关系,以期为后续该基因的功能验证打下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对贵州辣椒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贵州地方辣椒品种亲缘关系以及开发其特异性SNPs标记,最终为实现创制贵州辣椒种质、优化育种策略和构建地方辣椒种质优势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收集的30份贵州地方辣椒品种为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以‘遵辣1号’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以粳稻(Oryza sativa spp. Japonica)‘日本晴’为对照基因组,挖掘和开发贵州地方辣椒种质的特异SNPs标记。结果表明,从30份辣椒种质中共获得133.54 Mb读长数据,与‘日本晴’基因组数据双端比对效率高达96.28%,与参考基因组相比酶切效率为93.47%;进一步分析发现,测序平均Q30为93.47%,平均GC含量为39.45%,共筛选到127 064个SLAFs标签。系统进化树和PCA分析表明,30份贵州地方辣椒种质可能源自同一祖先,之后随着进化、演替以及人工选育引起了这些辣椒种质发生了分化。同时,这30份辣椒种质大致可分为3个亚类,其中虾子辣椒、绥阳朝天椒和黄杨小米辣等朝天椒可归属为一类,而线椒品种(六枝辣椒和独山线椒)和皱椒品种(黔西辣椒和平塘辣椒)分别属于不同的两大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羽衣甘蓝生长期植物光合色素变化规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对羽衣甘蓝成色机理中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7种国内外观赏羽衣甘蓝为材料,进行内外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进行比较,分析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总量的比值。结果表明,在生长期,观赏羽衣甘蓝外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内叶的变化无规律性,且外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大于内叶。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的外叶与内叶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外叶、内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规律相反,外叶为下降趋势,内叶为上升趋势。在幼苗期至转色期,观赏羽衣甘蓝叶绿素a/b比值为2.53~3.31,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总含量的比值为0.11~0.30。在观赏期、抽薹期,观赏羽衣甘蓝外叶的叶绿素a/b比值小于3,内叶的比值大于3,内叶的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总含量的比值均大于外叶。通过探究观赏羽衣甘蓝叶片生长期光合色素变化规律,为羽衣甘蓝的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并为彩叶植物在园林绿化的应用做出实践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