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及优质基因聚合体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已选育的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和优质基因分布和聚合的情况,利用Pm4的STS标记,Pm21的SCAR标记,以及Dx5的特异扩增序列对F_5、F_6、F_8和F_9代的146份小麦中、高代品系进行了检测。检测表明,4个世代中,有9份品系检测到含有Pm4基因,检出率为6.16%;2份品系检测到含有Pm21基因,检出率为1.37%;有140份品系检测到含有Dx5基因,检出率为95.9%。在检测的所有品系中,同时聚合了Pm4和Dx5基因的材料有9份,分别是K5-19-1、K8-71-1、K8-72、K8-73-1、K8-79、K8-80、K8-81、K8-82和K9-5;同时聚合了Pm21和Dx5基因的材料有2份,分别是K8-31-1和K8-55。没有检测到3个基因同时聚合的情况。

关键词: 小麦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白粉病 优质 聚合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根栽培对枸杞根域温度、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杞7号’为试材,研究限根栽培对枸杞苗根域温度、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埋盆下,限根组的根域温度均低于非限根;在根系活力上,限根组根系活力在展叶期高于非限根组,在现蕾期后低于非限根组;在生物量积累上,限根组在生育前期地上部鲜干质量、地下部鲜干质量、整株鲜干质量、根冠比均高于非限根组,生育后期根域空间越小,地上部物质积累越少,根冠比越大;在营养元素吸收上,限根栽培与非限根相比,限根栽培对氮吸收影响不明显,对磷的吸收在生育后期有明显抑制作用。

关键词: 限根栽培 枸杞 根系 生物量积累 营养元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羊布鲁氏菌疫苗株和野生菌株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鉴别羊布鲁氏菌疫苗株和野生菌株,选定未经布鲁氏菌疫苗免疫过的和经M5菌株免疫过的试验羊,通过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筛查出阳性羊,并针对布鲁氏菌的Omp基因在其编码区两侧分别设计上、下游引物。结果表明:成功从布鲁氏菌阳性羊只的全血中提取出布鲁氏菌的模板DNA,回收模板DNA,利用PstⅠ进行酶切,野毒株出现282 bp、238 bp、44 bp三个条带,而M5株仅出现238 bp、44 bp两个条带。说明建立的方法可以鉴别两种菌株。

关键词: 布鲁氏菌 PCR技术 野生菌株 疫苗菌株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抗旱新品种宁亚20号

种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宁亚2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用(8659×张亚1号)作母本,用宁亚10号作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胡麻抗旱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宁夏胡麻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单产1 588.97kg/hm2,比对照宁亚14号增产15.25%。2013年参加宁夏胡麻品种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69.86kg/hm2,比对照宁亚17号增产11.67%。2015年1月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宁审油2015001)。宁亚20号属于胡麻抗旱新品种,2013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抗旱性鉴定,属一级抗旱类型,适宜在宁夏南部山区旱地、水浇地种植。

关键词: 胡麻 抗旱 新品种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源阴道加德纳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奶牛乳房炎源阴道加德纳菌(GV)的耐药情况,从宁夏部分奶牛场采集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乳样94份、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样70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得到2株GV(均来自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乳样);动物试验结果表明GV对奶牛乳房炎没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哌拉西林、万古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对阿莫西林中介,对其他药物均敏感。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阴道加德纳菌(GV) 分离鉴定 动物试验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P-M13-SSR技术在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在SSR扩增产物检测过程中的一种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高通量低成本分析技术体系TP-M13-SSR对29份枸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3对引物共检测到7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的主等位基因频率(MAF)、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25、2.684、0.401、0.514、1.103和0.487。聚类分析表明:29份枸杞种质间相似系数为0.66~0.97,平均相似系数为0.81;供试材料可分为5大类7亚类。研究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低。TP-M13-SSR方法具有经济、灵敏、高效等优点,在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用效果好。

关键词: 枸杞 TP-M13-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地木虱跳小蜂对枸杞木虱的寄生生物学特性

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沙地木虱跳小蜂Psyllaephagus arenarius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的寄生作用,为合理利用沙地木虱跳小蜂防治枸杞木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观察了沙地木虱跳小蜂的形态和寄生特征,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其对枸杞木虱若虫的寄生偏好性、寄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效应和寄主识别能力,并在宁夏中宁田间调查了该寄生蜂的田间寄生特征。【结果】沙地木虱跳小蜂是枸杞木虱若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单寄生蜂与内寄生蜂,最偏好寄生枸杞木虱4龄若虫,偏好系数为0.44±0.02,而不偏好寄生3龄和5龄若虫,且不寄生1龄与2龄若虫。寄生蜂对4龄若虫的最大寄生量、搜寻效率系数、处理时间系数分别为40.3头、0.8688和0.0243,均优于寄生3龄和5龄若虫。沙地木虱跳小蜂受到的种内干扰系数为0.3856,且对已被寄生的木虱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沙地木虱跳小蜂田间发生期为6月下旬到9月中旬,正处于3-5龄木虱若虫第2代发生高峰期,发生期平均寄生率为44.2%±6.7%,其中寄生率顶峰为89.7%±12.2%,发生在7月4日。沙地木虱跳小蜂在植株下层寄生率是上中下3层中最高,为58.1%±6.8%;在植株西向寄生率是5个方位中最高,为51.4%±8.2%;对4龄若虫寄生率是木虱若虫龄期中最高,为69.7%±3.1%。【结论】研究表明,沙地木虱跳小蜂是具有控制潜力的寄生性天敌,人工释放该新纪录寄生蜂可有效控制枸杞木虱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关键词: 沙地木虱跳小蜂 枸杞木虱 枸杞 寄生特性 寄生偏好性 寄生功能反应 种内干扰效应 寄主识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定森林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的坡位差异,为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北侧的坡面上,采用环刀法测定了不同坡位(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并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定量评价了土壤水文调节功能。【结果】不同坡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变化为:上坡(1.12 g/cm~3)>下坡(1.05 g/cm~3)>中下坡(1.04 g/cm~3)>中坡(1.03 g/cm~3)>中上坡(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化为:下坡(58.09%)>中下坡(56.25%)>中坡(56.04%)>中上坡(55.81%)>上坡(47.33%);土壤饱和蓄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均在下坡最大,上坡最小;土壤初渗速率在不同坡位间的变化范围为3.97~8.12 mm/min,在下坡最大。综合评定值排序为:下坡>中下坡>中上坡>中坡>上坡。【结论】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水文调节功能具有显著的坡位差异,整体表现为沿坡向下逐渐变优,上坡最差、下坡最优。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坡位 华北落叶松林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土壤物理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黄灌区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技术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引黄灌区稻田退水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寻找水稻稳产和环境友好的最佳结合点,研究了大田示范条件下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技术对稻田田面水和排水沟退水氮磷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均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N质量浓度,其中以侧条施肥处理效果最好,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N质量浓度仅为常规施肥的47.4%和34.3%,各施肥处理间田面水和排水沟中TP质量浓度变化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处理在肥料减量的条件下水稻产量并没有降低,其中有机种植处理产量最低,相对产量仅为常规处理的73.5%。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环境因素,优化施肥和侧条施肥技术可以作为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在引黄灌区进行推广。

关键词: 引黄灌区 优化施肥 侧条施肥 氮磷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剂对灌淤土花椰菜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平板稀释法探讨了氮肥减量配施自制微生物菌剂对花椰菜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4(2/3倍N肥用量+微生物菌剂)、T5(3/4倍N肥用量+微生物菌剂)和T6(常规N肥用量+微生物菌剂)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数量分别增加了57.6%~321.54%,66.81%~83.62%和135.40%~232.07%,而土壤真菌数量降低34.08%~41.80%。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降低了真菌和放线菌的比例,T5和T4处理效果最显著。与对照相比T4,T5和T6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总落碳源利用能力。T4,T5和T6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代谢水平,T3(单施微生物菌剂)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代谢水平。T5和T6处理对增加花椰菜产量、生物量效果接近,花椰菜产量分别增加了12.35%和10.75%,地下干生物量增加了57%左右,T2(单施氮肥)和T4处理增加花椰菜产量5%左右。

关键词: 花椰菜 氮肥减量 微生物菌剂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