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麻象的生活史及幼虫空间分布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养殖和田间调查亚麻象发生规律和生活史,采用频次分布法,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Iwao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亚麻象在固原地区每年发生1代,5月下旬越冬成虫从冬麦田迁入胡麻田开始交配产卵,整个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约35 d,卵期8-10 d,幼虫期30-35d,蛹期15-21 d,7月上旬胡麻开花期是亚麻象羽化的高峰期,10月中旬越夏成虫转移至冬麦地和地埂疏松的表土中开始越冬。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亚麻象幼虫呈聚集分布。本研究阐明了亚麻象在固原地区胡麻田的周年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和生活史以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亚麻象的预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枸杞道地产区土地资源等因素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连作条件下枸杞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宁夏银川市南梁农场连作多年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非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显著抑制再植枸杞苗地径的增加,且其土壤pH较对照样地显著降低(p<0.05)。测序结果证实,与对照样地相比,连作地再植枸杞根际土壤细菌物种数显著降低(p<0.05),细菌群落α多样性下降(p>0.05)。主坐标分析表明,连作和对照样地间枸杞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但连作显著改变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对细菌群落丰度的统计分析发现,连作地枸杞根际浮霉菌门、非根际假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样地显著降低(p<0.05)。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园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枸杞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41.8%和35.4%的群落结构变化(p<0.05),其他土壤因子无统计学意义,但土壤理化因子对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这些结果证实连作能够显著抑制再植枸杞生长、影响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干扰枸杞与土壤细菌群落间的互作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枸杞连作障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与耐药基因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临床分离的54株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进行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应用PCR进行这些抗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54株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7%、39%和35%。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中有41株至少含有所检测耐药基因中的1种,CyrA、CyrB、ParC和Tet耐药基因较为普遍,其耐药菌基因检出率依次为96%、83%、100%和95%,13株没有检测到相应的耐药基因。奶牛子宫内膜炎源性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耐药基因普遍存在于耐药菌株中,除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其他3种抗菌药物类型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有较高一致性。


不同微灌形式对土壤水肥分布和枸杞产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研究地表滴灌、地下滴灌、架上滴灌和涌泉灌等4种微灌形式对枸杞园土壤水分、养分以及枸杞产量等的影响,以期为中宁地区枸杞现代节水微灌形式的选择提供建议和支持。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涌泉灌方式下土壤水分横向运移更明显,土壤质量含水率比灌水前增加8.82%,并且整个土体土壤质量含水率最高,达14.49%,且水分分布均匀;而其他三种微灌方式下,灌溉后土壤水分增加幅度、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及平均含水率量均没有显著差异;涌泉灌和架上滴灌养分在根区的淋洗强度大于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而地下滴灌与架上滴灌有造成养分在非根区积累的风险;地表滴灌和涌泉灌方式下,枸杞生长状况和产量均好于地下滴灌和架上滴灌。总体来看,地表滴灌方式下水肥耦合最好,枸杞生长状况和产量最佳。因此,地表滴灌可以作为宁夏中宁地区枸杞灌溉的首选灌溉方式。
关键词: 地表滴灌 地下滴灌 架上滴灌 涌泉灌 水分 养分 枸杞


宁夏雨养区施钾对马铃薯氮磷钾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采用单因素(钾肥)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了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干物质的累积量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近似"S"形趋势,经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其干物质累积量为169.72 g/株,鲜薯产量达到26.86 t/hm~2;施钾量在4~16 kg/667 m~2之间时,均可促进马铃薯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形成块茎所需氮(N)为4.07~7.77 kg/t,磷(P2O5)为0.84~2.09 kg/t,钾(K2O)为7.54~11.99 kg/t,三要素(N∶P2O5∶K2O)平均比例为1∶0.23∶1.58。当施K量增至6.21 kg/667 m~2时,马铃薯产量最大,为1 344.15 kg/667 m~2,之后随着施钾量的增大产量缓慢下降。经济最佳施钾量为3.23 kg/667 m~2时,产量为1 332.49 kg/667 m~2。


高垄滴灌条件下盐碱地土壤盐分再分布研究
《节水灌溉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两大资源环境问题,以节水防盐为目标,通过田间试验,将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的高垄与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将局部土壤盐分淡化的滴灌相结合,探究高垄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中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垄上的盐分,使盐分聚集在垄中央;在重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的全盐量并将垄中盐分淋洗在垄沟中。归纳出适应性盐碱地利用技术和作物种植模式,为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种植的高产苜蓿品种。【方法】2012-2014年采用小区试验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产量性能研究。【结果】8个苜蓿品种在银川地区都能安全越冬,皇冠生产性能最强,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9.64t/hm2,且鲜干比和茎叶比相对较大;三得利、WL343HQ、金皇后、柏拉图、阿尔冈金生产性能较强,3年平均干草产量为17.01~18.14t/hm2;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年平均干草产量较低,仅为14.66和11.35t/hm2。刈割茬次显著影响苜蓿的干草产量、鲜草产量、株高,随刈割茬次的增加3个指标明显下降,刈割茬次对鲜干比和茎叶比的影响相对较小。所测的5个指标中,除鲜干比与其他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各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皇冠在宁夏引黄灌区生产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推广;中苜1号和固原紫花表现相对较差,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


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菌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采集土样108份,共分离得到257株真菌分属于26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茎点霉属Phoma、毛霉属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和丛梗孢属Monilia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区真菌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最高,分别为16、2.5893和0.9339;而草原区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最低,分别为14、2.0891和0.7961。Jaccard相似性研究表明,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地区4个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典范对应分析(CCA)可知,土壤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性状变化密切相关。9个土壤性状中,氮含量和钾含量是根际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


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及前期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给沙化土条件下番茄的合理灌溉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灌溉技术参数.【方法】以‘863’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其初花期及初果期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处理,研究番茄初花期及初果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水分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株高、茎粗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说明初花期适当控水可促进番茄根系的发育,对后期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入初果期后,水分利用率的峰值出现在75%,水分不宜降得过低,否则易造成减产.【结论】初花期45%~100%的田间持水量、初果期75%~100%的田间持水量,可获得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及最高的初期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