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不同覆膜时期对宁南山区土壤水热环境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南山区雨养条件下,以马铃薯庄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裸地平种、播前覆膜、早春覆膜、秋覆膜处理下2013-2015年间马铃薯产量及其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裸地平种相比,不同覆膜时期下尤其是秋覆膜可增加马铃薯地土壤表层温度,增加幅度可高达1.0℃。秋覆膜处理增加了早春时期土壤温度、降低马铃薯苗期土壤日温差。不同覆膜时期尤其是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苗期土壤贮水量增加41.5 mm,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20~6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且在平水年和欠水年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可达34543 kg/hm~2,增产40.8%。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达到77.5kg/(hm~2·mm),增加23.5%。相关性分析发现马铃薯产量与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马铃薯播种时期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综上,秋覆膜可通过提高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土壤耗水量来增加马铃薯产量,秋覆膜是本研究区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最佳覆膜时期。

关键词: 不同覆膜时期 马铃薯 土壤水热环境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枸杞7号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抗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3414"肥料试验方案,采用三因素四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不同N、P、K配比施肥,研究其对枸杞7号叶片中N、P、K含量及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配比对枸杞7号春梢生长量影响显著,可根据春梢停止时春梢长度进行建模;不同施肥配比处理对枸杞叶片中细胞酶活性影响显著,SOD活性以H5处理最大(358.2 U/g),H6处理最小(151.2 U/g),POD活性以H8处理最大[2 256.7μmol/(min·g)],H3处理最小[373.3μmol/(min·g)],CAT活性以H12处理最大[106.9μmol/(min·g)],H5处理最小[33.1μmol/(min·g)];不同施肥配比对枸杞叶片中N、P、K含量影响显著,随着枸杞生长发育,全N含量总体呈先升后降,春梢期、盛花期为需氮关键期,分别以H16、H12处理的施氮量最为合理,全P含量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在春梢期、盛果期对P的需求均高,故在高效栽培中在这2个时期需要注意P的供应量,分别以H11、H15处理的磷供应量最为合适,全K含量总体为先下降后升高,在盛花期时最低,初果期、盛果期时又逐渐增高。说明枸杞在坐果期需要大量吸收和积累钾素,初果期H7处理最优,盛果期H4处理最优;通过三元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分析枸杞7号产量并得出模型。

关键词: 枸杞7号 配比施肥 氮磷钾含量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PI指数的宁夏中部干旱带1960—2012年干旱特征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特征可为区域农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利用1960—2012年的各站点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借助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功率谱分析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的干旱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在1960—2012年间发生中旱以上的干旱事件达到了总干旱次数的30%以上;干旱波动周期的多尺度分解显示,该区域存在着0.5 a尺度的轻旱,1 a尺度的中旱,3 a尺度的重旱和10 a尺度的特旱;平均干旱强度的年际波动周期特征中,有平均超过65%的贡献来自于3.25-4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而平均超过14%的贡献来自于5.78-6.5 a左右的干旱周期波动;总体来看,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旱趋势处于增强态势,且具有长程依赖性,即未来还将持续干旱,但不同季节的干旱趋势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功率谱分析 宁夏中部干旱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定量RT-PCR检测滩羊H-FABP基因表达规律及与肌内脂肪相关性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滩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表达量,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试验建立了检测滩羊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2,4,6,9,12月龄滩羊(各20只,雌雄各半)的背最长肌、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肉组织H-FABP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还测定了三个部位肌肉组织IMF的含量。结果表明:性别与活重、胴体重、IMF、H-FABP mRNA背部肌肉表达量和股部肌肉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月龄、不同部位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2月龄表达量最高(P<0.01)。三个部位IMF沉积规律基本相同,在生长前期随着月龄的增长其IMF含量呈上升趋势,6月龄左右上升明显,表达量为腰大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月龄与活重、胴体重和股部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IMF、背部和腰部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龄滩羊背最长肌中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系数为0.104(P=0.327),呈正相关;股二头肌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相关系数为0.773(P<0.01),呈强度正相关;腰大肌2~12月龄期间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说明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股二头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腰大肌次之,再次为背最长肌,且腰大肌的表达量仅次于股二头肌。

关键词: 滩羊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荧光定量RT-PCR 表达规律 肌内脂肪(IMF)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2013~2015年在宁夏灌区春玉米-水稻-春玉米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0(S0)、2.25(S1)、3.75(S2)、5.25(S3)和6.75 t hm-2(S4)5个秸秆还田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对前两年作物产量无明显影响,持续还田3年才有显著的增产效果,S3处理最佳。秸秆还田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其随着还田量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秸秆还田量对2014年水稻种植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它不同时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对年际间土壤有机质提升并不呈叠加效应,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同步增加,通常在S2或S3处理下最高。水稻季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C/N比调节。各季作物产量与秸秆还田量都服从二次曲线关系(R2=0.602~0.880)。因此,在宁夏灌区年际间水旱轮作体系中,合理的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3.75~5.25 t hm-2之间,以达到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宁夏灌区 秸秆还田量 水旱轮作 春玉米 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心圆枣病虫害种类调查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防控同心圆枣主要病虫害,2013-2015年对同心圆枣主要种植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采用系统调查方法,4月-10月每10~12d调查1次。经3a调查,共发现同心圆枣病虫害27种,其中,病害1种,虫害25种,害螨1种;病害为真菌性病害——枣叶斑病,虫害分别隶属4目20科,害螨为枣叶壁虱。综合表明,同心圆枣病虫害种类繁多,生产中需重点防控的种类为枣瘿蚊(Dasineura datifolia Jiang)、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枣叶壁虱(Epitrimerus zizyphagus Keifer)、东方绢金龟(Seric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和枣叶斑病(匍柄霉菌Stemphyliumspp.)等。

关键词: 宁夏 同心圆枣 病虫害 种类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认识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西藏37个气象站点32 a(1981—2012年)的逐日ET_0,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的全球干旱指数(UNEP)进行气候评价,利用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西藏及各气候区ET_0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偏相关分析法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藏共分为特干旱、干旱、半干旱、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主要为半干旱气候区。近32 a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减小趋势,变化趋势为-1.508 mm·a~(-1),可将32 a分为3个时段,1981—1989年处于高蒸散阶段,1989年后处于低蒸散阶段,2005年起又持续回升。西藏西部到东部,年际ET_0呈减小趋势。各气候区气象因子的影响基本符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且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在干旱区的影响较湿润区更为显著。

关键词: 参考作物 蒸散量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偏相关分析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及生防机制

微生物学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胞杆菌具有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抗逆性强和促进植物生长等优点,是稻瘟病防治上的重要生防菌。芽胞杆菌的生防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和诱导抗病性。芽胞杆菌定殖在水稻植株上,产生抗菌活性物质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对水稻植株具有促生作用,可以挽回水稻产量损失。芽胞杆菌可以制备生防制剂用来防治我国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的稻瘟病危害,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对稻瘟病的生物防治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研究、芽胞杆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生防机制、影响稻瘟病生防芽胞杆菌防效的因素。

关键词: 芽胞杆菌 稻瘟病 生防机制 生防效果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草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生8种波形,8种波形在6个苜蓿品种上持续的时间分别不同。与苜蓿品种抗性有关的是豌豆蚜在苜蓿品种韧皮部刺探取食过程中产生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持续的时间,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过程中产生E1波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抗性越强的苜蓿品种,E1波持续时间越长,在抗性品种MF4020上持续时间最长,为36.8min,在低抗性品种巨能牧歌37CR持续时间最短,为1.50min。本研究从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从而为苜蓿品种抗蚜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苜蓿蚜虫 刺吸式昆虫 抗性水平 刺吸取食 刺探电位图谱 抗蚜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皮燕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与营养指标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单位提供的3个皮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了材料中蛋白质、脂肪、总淀粉、直链淀粉、灰分、纤维素和葡聚糖7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分析了蛋白质含量与其他营养成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脂肪、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分蘖数、单株穗数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皮燕麦 蛋白质含量 营养品质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