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无磷保水剂对冷冻军曹鱼片的保水作用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几种无磷保水剂对冷冻军曹鱼片的保水作用.[方法]将军曹鱼片用5种不同的保水剂浸渍处理,并与浸泡蒸馏水组进行比较,通过测定鱼片的增重率,液滴损失以及破断力等物性指标,筛选出冷冻军曹鱼片的最适无磷保水荆.[结果]2%的海藻糖、0.4%褐藻酸钠裂解物、0.4%琼胶低聚糖分别与0.5%柠檬酸组成的保水剂都能明显提高军曹鱼片的重量,增重率分别为6.84%、4.08%和7.48%.而经0.4%褐藻酸钠裂解物与0.5%柠檬酸组成的保水剂处理的军曹鱼片在冻藏过程对鱼片的液滴损失率、盐溶性蛋白、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影响方面均优于其他几种保水剂,能有效地防止冻鱼片的冷冻变性.通过质构分析表明:褐藻酸钠裂解物与0.5%柠檬酸组成的保水剂能降低鱼肉的破断力,增加胶黏性和咀嚼性,使军曹鱼片具有良好的弹性.[结论]0.4%褐藻酸钠裂解物与0.5%柠檬酸组成的保水剂是冷冻军曹鱼片最适无磷保水剂,该研究为开发一种低价、高效、安全的冷冻水产品无磷保水剂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年乐清湾富营养化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 IP)和溶解态无机氮(D IN)与E值、A值之间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 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 IP和D 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入。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康状态。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营养盐 叶绿素 潮流场 乐清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澄湖养殖水体COD降解动力学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从苏州市阳澄湖中湖的河蟹养殖区采集水样,在不同温度和起始浓度下进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降解试验。依据COD降解动力学理论,计算不同条件下COD降解速率系数。结果表明,阳澄湖COD生化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其降解速率系数k值介于0.028~0.086 d-1之间;试验水温与COD降解速率系数密切相关,在试验水温10~28℃之间,k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初步估算表明,阳澄湖COD降解产生的净化容量约为11.8 t.d-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常规肌肉生化成分测试方法测定了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的一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中的一般生化成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除水分外,成鱼肌肉的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性高于幼鱼(P<0.05)。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中含有包括色氨酸和牛磺酸在内的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8.68%和72.92%(质量分数,干样),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总量分别为33.26%和31.05%,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2.28%和42.58%;中国鲳成鱼和幼鱼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中国鲳成鱼和幼鱼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2.16和77.68,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8%和26.44%(干样)。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成鱼肌肉含有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而幼鱼肌肉中SFA8种,MUFA6种,PUFA7种。中国鲳成鱼和幼鱼肌肉中EPA含量较低,分别占肌肉脂肪酸的2.49%和4.86%;而DHA较高,分别占肌肉脂肪酸的10.26%和16.23%。中国鲳成鱼和幼鱼必需氨基酸的A/E值较为接近,大小顺序均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霉素对建鲤和斑点叉尾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黄霉素对建鲤和斑点叉尾耐缺氧能力、红细胞(RBC)数及血红蛋白(HB)含量的影响.用添加黄霉素(4 mg/kg饲料)和未添加黄霉素的饲料饲喂建鲤和斑点叉尾60 d,测定其在密闭性缺氧条件下溶解氧耐受底限、浮头时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建鲤和斑点叉尾对水中溶解氧的耐受底限分别为0.36、0.73 mg/L,耐受时间分别为5.11、5.35 h,溶解氧耐受底限、耐受时间以及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黄霉素以4 mg/kg饲料的添加量长期饲喂建鲤和斑点叉尾对其耐缺氧能力不会造成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DNA标记用于三疣梭子蟹家系亲子关系的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定向交尾技术构建的4个谱系清晰的家系为材料,检测两对微卫星标记Pot17和Pot42在三疣梭子蟹家系鉴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两个位点在4个家系的5个已知父母本和98个后代中共检测出11个等位基因,其中Pot17位点6个,Pot42位点5个。分析显示,上述检出的等位基因频率在0.0291和0.3592之间,Pot17和Pot42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40和0.7577,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214和0.679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73和0.7129。根据已知亲本和子代基因型,推断出了4个家系全部亲本的基因型。Pot17和Pot42微卫星标记具有达0.995的较高累积个体识别率,可以用于三疣梭子蟹的亲子关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老化参池刺参腐皮综合征致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刺参体表病灶组织分离出菌株060330B,其优势度高达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健康刺参出现与自然患病刺参相同的症状。通过形态学观察、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菌株060330B具有假单胞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恶臭假单胞菌相似。对该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其与恶臭假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5%。菌株060330B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视为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不同来源患病刺参的研究表明,使用年限长、淤泥层厚呈黑色并伴有腥味的养殖池塘在该时期容易导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神经坏死病毒对卵形鲳鲹的致病性及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5月,湛江市某网箱养殖场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发生大规模死亡,调查发现病鱼呈现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呈螺旋状或旋转游动等典型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症状,在鱼体没有发现寄生虫或细菌感染,PCR检测发现病鱼感染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NV)。利用已经发表的NNV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外壳蛋白基因并测序,根据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与斜带石斑神经坏死病毒(ECNNV)碱基相似率达99.2%,属于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RGNNV)。同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4种方法感染该病毒,累计死亡率均达100%,并对感染样品进行克隆测序鉴定,证明导致此次湛江卵形鲳鲹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