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浓度阿维菌素对鲤鱼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浓度(0、3.2、5.6、7.5、10.0和18.0μg.-1)阿维菌素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肝胰脏和肌肉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3.2μg.L-1浓度对CAT和GSTs活性无显著影响外,其余各浓度的阿维菌素均对鲤鱼组织中CAT和GSTs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先诱导后抑制;5.6和7.5μg.L-1浓度组的肌肉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肝胰脏CAT活性以及肌肉和肝胰脏GSTs活性均显著升高;10.0和18.0μg.L-1浓度组的肌肉和肝胰脏中CAT、GSTs活性先显著升高,随后又显著下降;解除污染胁迫10d,18.0μg.L-1浓度组的肝胰脏中酶活性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余各组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说明高浓度阿维菌素暴露可能对鲤鱼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阿维菌素暴露浓度与其对鲤鱼肝胰脏和肌肉CAT、GSTs活性抑制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水体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由于鲤鱼受污染胁迫时肌肉CAT、GSTs活性变化的显著性均远低于肝胰脏,因此当考虑用CAT或GSTs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水体中阿维菌素污染强度进行检测时,肝胰脏是比较理想的取样器官。
关键词: 阿维菌素 鲤鱼 肝胰脏 肌肉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幼鱼 温度 pH 消化酶 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全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IGF2基因分离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体型、增重相关性
《动物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是控制动物生长和脂肪沉积的重要基因之一。本文采用PCR方法分离了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IGF2基因5475bp,包含由4个外显子组成的整个阅读框669bp以及3个内含子。通过比对吉富罗非鱼10个个体IGF2序列,共发现11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本文检测了内含子1的621nt(C/T)和外显子3的161nt(A/G)两位点在192尾吉富罗非鱼中的基因型分布,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使用四引物扩增受阻体系PCR检测内含子1的621nt基因型,结果显示,CC、CT、TT基因型频率在雄鱼中分别为0.32、0.32、0.36,在雌鱼中分别为0.38、0.38、0.24;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此位点不同基因型只与雄鱼体型(体高/体长)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显著高于CT和TT型个体。外显子3的A/G转换导致了MSPⅠ酶切位点改变,使用PCR-RFLP法检测该位点基因型,结果显示整个群体中不存在AA基因型,在雄鱼中,GG、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1、0.29,而雌鱼中则为0.75和0.25;与体型、增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此位点不同基因型只与雄鱼增重极显著相关(P<0.01),GG型的雄鱼明显较AG型增重快。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型 体型 增重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积环境对鱼类网箱养殖的响应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箱养殖是鱼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得到大力发展,但是网箱养殖也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本文从沉积环境改变的角度阐述了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底层水环境要素、底质理化环境要素和底栖生物环境要素对网箱养殖的响应,并探讨了有机负荷的消减对策。网箱养殖区水环境中溶解氧(DO)通常下降,而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4-N)和无机磷(D IP)增多;底泥沉积物中N、P、硫化物、有机质等大量富集,其中富集现象最明显的是P、硫化物和NH4-N,其次是总氮(TN)和有机质;一般情况下,网箱养殖区底栖生物尤其是多毛类增加,而当污染严重时,会使底栖生物缺失。有机负荷的消减对策包括收集残饵粪便等沉积物、利用生物方法去除有机碎屑和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饲料利用率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眼斑双锯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对野生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进行驯养使其达到性成熟、配对、产卵。显微镜下观察其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同大多数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卵裂;在水温27.0±0.5℃条件下,经192~216h完成孵化;仔鱼在孵出的第2天开食轮虫,4~5d变态为稚鱼,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8~20d进入幼鱼期,45~50d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及碎虾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设置10个监测站点,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湖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五里湖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达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为各个监测站点的绝对优势种;各个站点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759~3.011,据此判定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处于相对正常水平。各个监测站点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即五里湖的鱼类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渔父岛与鹿丁山以及渔父岛与水上明月间多样性指数在夏、秋季节间以及春、秋季节间差异均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相关EST-SSRs标记筛选及其在大菱鲆异源雌核发育子代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大菱鲆EST数据库中12 434条序列进行微卫星搜索,共搜索出831条EST-SSR序列,其中l6条为明确标注免疫相关功能的基因序列.根据此l6条EST-SSR序列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检测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最终筛选出9对扩增效果理想的EST-SSR标记对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子代进行遗传变异检测,结果表明:在Scoph-2-1、Scoph-7-1、Scoph-10-1微卫星位点上大菱鲆亲本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子代均为纯合基因型,其余6个微卫星位点(Psetta-1-1、Psetta-1-2、Psetta-3-1、Psetta-3-2、Scoph-4-1、Scoph-6-1)在大菱鲆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群体中的观测杂合度≥0.700,期望杂合度>0.46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03.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还显示出较高的重组率,平均重组率为89%;综合上述结果推断,9个免疫相关EST-SSRs标记可有效地用于分析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子代的遗传变异;6个位点的重组率计算结果能够为今后对大菱鲆的着丝粒进行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伯利亚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进化发育研究材料。对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的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成熟西伯利亚鲟卵呈球形、黑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2.9mm;在水温15.5~18.0℃下,受精卵历时133h开始孵出,所需总积温为2173~2369℃·h;根据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共34个发育时期,并对胚胎发育各期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菌ZD02的分离及其在对虾集约化精养中的应用
《生态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养殖环境分离纯化芽孢杆菌6株,对其进行消化酶活检测,根据检测的酶活指标选择ZD02作为待试验菌株并进行鉴定和热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ZD02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耐受高温的特性,90℃水浴10min存活率93%,95℃水浴5min存活率93%,100℃水浴5min存活82%,95℃和100℃水浴2min不影响芽孢菌存活,在调质温度102℃条件下,制粒后芽孢菌存活率94%;将经过鉴定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后应用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集约化精养殖,试验组A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的芽孢杆菌。试验组B保持配方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添加0.3%的芽孢杆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B的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3.0%和36.7%(P<0.05),产值分别提高35.4%和21.0%(P<0.05),饲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9%和8.7%(P<0.05);换水耗电、水质调节剂、内服药物3项费用合计,A组和B组较对照组分别节省了21.3%和22.3%(P<0.05);实验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对虾的集约化精养过程中合理利用益生芽孢杆菌可以增产增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