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种填料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的硝化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填料对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的硝化效能,并为生物滤器硝化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生物滤器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在5个化学耗氧量/总氨氮比0、0.8、2、6、12条件下,研究了竹制空心生化球、麦饭石、陶粒和生物滤球等4种填料的生物滤器去除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以及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化学需氧量/总氨氮(<6)条件下麦饭石填料的生物滤器具有最高的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850和21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0.8);竹制空心生化球次之,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750和23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6);陶粒略次于竹制空心生化球,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650和15g/(m3·d);而生物滤球效果最差,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650和11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的升高将抑制总氨氮去除效能,但可提高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能。在温度为15~22℃,水力停留时间为0.5h的运行条件下,生物滤器的生物膜成熟需40~50d左右:竹制空心生化球滤器最慢,约需50d;其他填料约需40d。竹制空心生化球滤器在高化学需氧量/总氨氮,较其他试验填料滤器具有更好的总氨氮去除效能,在海水养殖生产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带石斑鱼繁殖群体“突眼”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08年间,对暴发"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从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实验研究。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极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次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的致病菌。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通过API-32E鉴定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菌株CB100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氟哌酸和氟罗沙星等5种药物较为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2+)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幼孢子体为材料,研究了Cu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不同生长时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对微量Cu2+都是敏感的。对于早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5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2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基本停止生长。对于后期的鼠尾藻幼孢子体,10μg/L以上浓度的Cu2+对其正常生长不利;1μg/L浓度的Cu2+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当Cu2+浓度达到或超过50μg/L时,该时期幼孢子体增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鼠尾藻幼孢子体的假根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对Cu2+的敏感程度不大,Cu2+处理初期依然表现出快速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比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莱州湾和舟山野生群体为材料,以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搭配组合,采用1×3♀交配模式,首次利用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技术成功构建三疣梭子蟹家系,经过两代选育,对生长到80,100,120日龄10个F2代家系的生长和家系内的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120日龄时,10个家系体重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全甲宽大小顺序为:J9>J10>J1>J4>J8>J3>J2>J5>J7>J6,甲宽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甲长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体高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J9J、10的体重极显著大于其他8个家系(P≤0.01),J9体重比J6大96.10%,比J7大76.87%;J10体重比J6大72.77%,比J7大55.76%,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是两个生长性状良好的家系,为育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熏罗非鱼片的加工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与感官评定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确定了采用液熏技术生产烟熏罗非鱼片的工艺技术条件,即采用烟熏液浸渍与喷雾相结合的熏制工艺,具体工艺参数为:食盐浓度150 g/L,腌渍时间60 min,熏液浸渍浓度25%,熏液浸渍时间5 min,喷雾熏液流量4L/h,喷雾烟熏时间20 min,干燥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烟熏罗非鱼片适合大众的口味,综合评分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椭圆背角无齿蚌发育关键阶段形态结构以及寄生有效积温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显微观察椭圆背角无齿蚌原肠胚期的受精卵、双壳期的钩介幼虫、成熟的钩介幼虫以及刚脱落稚贝的形态特征,并统计研究了钩介幼虫寄生在黄颡鱼鳃丝上发育到刚脱落稚贝过程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在常见淡水双壳类中属大型;钩介幼虫寄生发育到稚贝的生物学零度为8.89℃,有效积温为86.39℃·d;寄生前后,稚贝的壳长和铰合线长生长显著(P<0.01),壳高变化不显著(P>0.05)。
关键词: 椭圆背角无齿蚌 钩介幼虫 寄生 稚贝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河道中鱼类对水深、流速选择特性的初步观测——以长江江口至涴市段为例
《长江科学院院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长江江口至涴市天然河道的鱼类水声学调查数据和水文学观测数据相结合,在对流速和水深空间插值基础上,提取不同鱼类规格和密度对应水深和流速的特征值,从而研究鱼类对天然河道中水层平均流速、水深2个环境因子的选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规格的鱼对流速和水深的选择存在差异,规格小的鱼选择了较低的流速和较宽的流速范围,规格大的鱼选择了较高的流速和较窄的流速范围;规格小的鱼选择的水深明显高于规格大的鱼,喜好的水深范围也宽于规格大的鱼。②鱼类密度对流速的选择性不明显,但对水深的选择性明显,即深水区鱼类密度较高。③研究江段范围内江口镇附近江心洲两侧流速变幅范围较其上、下游江段宽,并且江心洲两侧鱼类的分布密度也高于其邻近上、下游段鱼类密度。可见,江心洲的存在提供了流速多样性格局,丰富了鱼类生境的多样性。本研究方法可为评价河流栖息地适宜性及生态功能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自然感染与人工感染WSSV抗病力的比较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30个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建立的中国对虾家系,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实验过程中,两实验组样本总体存活率在35%左右时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以分析其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情况。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分析中国对虾各家系存活率,结果发现23个家系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家系存活率一致性为77%。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感染方式实验中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反映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另外,对两个实验中各家系的抗病力进行分析,综合结果表明有5个家系对WSSV可能有较强的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化电解水对水产食品中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水产食品中人为感染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其中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摩化摩根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利用氧化电解水的抑菌活性,对水产食品中的鱼、虾及贝进行处理,研究其杀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分别电解15min0.1%NaCl溶液和海水所得酸性水,均能将细菌总数含量分别为1.85×103CFU/g、1.65×104CFU/g、3.88×104CFU/g的三文鱼片、虾肉和牡蛎肉中细菌杀死9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