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
《海洋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和DEA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法分离纯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Ⅱ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Ⅱ蛋白为中华鲟卵中的一种卵黄脂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由一种分子质量为43.5 ku的亚基构成。对中华鲟Lv氨基酸组成进行研究,证明其是一种含有相对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蛋白。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卵黄脂磷蛋白 凝胶过滤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耐低温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遗传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的耐低温性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状。为了初步分析大黄鱼的耐低温性状,文章采用15对荧光微卫星标记,以SSR-PCR方法对大黄鱼低温耐受组和正常对照组F1代共40个个体进行了耐低温性状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标记LYC0002在两组样品中共扩增出5个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12bp、110bp、108bp、106bp和104bp),其中LYC0002112bp等位基因在低温耐受组的出现频率达60%,而在正常对照组中的频率为零,表明该等位基因对大黄鱼的温度敏感特性有较明显的偏好性,可能与某种耐低温基因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此外,对LYC0002106bp、LYC0002108bp、LYC0002110bp和LYC0002112bp4个等位基因分别进行了回收、克隆及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LYC0002112bp等位基因含有10个(CA)重复单元,而其他3个等位基因依次缺失1个(CA)重复单元,说明LYC0002在本研究样本中的突变方式为微卫星逐步突变模型(Stepwise mutation model,S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己内酯在海水中降解性能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聚己内酯(PCL)样条在海水中历经10个月的可降解性能。对每个月取样样品的降解性能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对试样的内部形貌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观察。SEM照片显示,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材料内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空洞和裂纹,但样品淬断面变得平整,显示材料的脆性增加。GPC结果显示,随着在海水中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分子量及其分布均逐渐减小;样条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水分子的增塑作用,在海水中降解4~7月期间,样条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的趋势变缓。DSC分析显示,由于分子链段的断裂和优先降解无定形区域这两方面的共同因素,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略为增加。FTIR分析测试进一步证明了GPC和DSC的测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PCL样品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但是降解速度较为缓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稚、幼鱼耗氧量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种不同体重规格的哲罗鱼(Hucho taimen)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哲罗鱼的耗氧率与体重呈负相关;耗氧量和窒息点与体重呈正相关。水温在13.5~15℃范围内,平均体重(0.67±0.19)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72±0.08)mg.h-1.g-1,平均耗氧量为(0.48±0.06)mg.h-1.tail-1;平均体重(2.60±0.61)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60±0.10)mg.h-1.g-1,平均耗氧量为(1.62±0.23)mg.h-1.tail-1;平均体重(61.83±8.44)g的哲罗鱼平均耗氧率为(0.20±0.90)mg.h-1.g-1,平均耗氧量为(12.36±6.14)mg.h-1.tail-1。在13.5~15℃温度范围内,三组哲罗鱼的窒息点分别为2.08、1.92和1.6 mg.L-1;哲罗鱼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耗氧率明显大于夜晚;A1、A2和A3组窒息点分别为2.08、1.92和1.60 mg.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技术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讨论了一种高效经济保持藻类生长的对虾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技术。并利用此系统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生产试验。养殖用水采用经室外池塘充分氧化后的咸井水(盐度14‰~26‰),放苗密度:500尾/m2,排放水经系统处理后循环使用。并且在试验期间,探索了一种低耗高效运行模式。90d养殖期,系统溶解氧均值5.1mg/L,氨氮0.002~0.15mg/L,pH值7.62~8.29,获良好水生态环境调控效果。系统产量4.6kg/m2,饲料系数1.14,每生产1kg虾耗水1000L、耗电2.16kWh,取得高产量、高效率养殖生产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毒素-LR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动态分布
《生态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腹腔注射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罗非鱼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除罗非鱼肌肉中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用ND表示未检出)外,罗非鱼肝脏、血清、胆囊、鳃、肠道都有MC-LR检出;且各组织器官MC-LR残留量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别,其中以肝脏中残留量的平均值为最高,其变化区间为0.902~4.938mg·kg-1,血清、胆囊、鳃、肠道的MC-LR残留量变化区间分别为ND~0.390mg·L-1、ND~0.236mg·kg-1、0.0134~0.0369mg·kg-1、0.007~0.016mg·kg-1;染毒后84h,罗非鱼肝脏、鳃、血清、胆囊中的MC-LR残留量都显著降低,且血清和胆囊中的MC-LR含量低于检出限,表明罗非鱼对MC-LR具有很强的解毒机能;染毒后36h,胆囊和肝脏中的MC-LR残留量骤然下降,由此推测胆囊和肝脏可能是罗非鱼对MC-LR的主要解毒器官;试验期间,肌肉中MC-LR含量始终低于检出限,表明低剂量的MC摄入不会在罗非鱼肌肉中造成明显的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干旱区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阿克苏河采捕的小个体亲鱼和从克孜尔水库采捕的大个体亲鱼,根据其性腺成熟度采用直接采卵或人工催产,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和鱼苗培育。使用的30组亲鱼中有8组在捕捞时已经性成熟,直接采卵1.30×104粒;22组经人工催产,13尾雌鱼产卵,催产率59.1%,采卵1.18×105粒。累计采卵1.31×105粒,受精率为72%~85%;水温14~19℃时,4~5d出膜,累计出苗8.60×104尾,孵化率在65%~98%波动。初孵仔鱼全长7~8mm,6d后全长约10mm,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
关键词: 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Güunther) 人工繁殖 塔里木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