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糖体DNA通常被选作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核糖体DNA中IGS部分序列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生长。报道了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的分离和序列特征。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长11660bp,包括18S(1873bp),ITS1(317bp),5.8S(163bp),ITS2(614bp),28S(4461bp)和IGS(4240bp);不同部分AT含量在40.1%~48.6%之间,低于果蝇(55.8%~80.0%),高于鲤(22.0%~43.7%)。平均100个核苷酸含简单重复序列(SSR)数由高到低依次为ITS2(0.98%),IGS(0.49%),28S(0.38%),ITS1(0.32%),18S(0.21%),5.8S(0%)。个体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个体内存在两类ITS2序列,其中一类在405nt处有一12bp(CGCAGGACCACC)插入序列。中华绒螯蟹rDNA的IGS部分长4240bp,AT含量为42.6%。IGS部分包含一个有约7个连续136~139bp单元组成的重复序列区,重复序列单元中存在XhoⅠ内切酶位点,为河蟹特有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区后有一个由182个碱基对形成的柄和21bp的环组成的发夹结构。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序列的揭示将为继续研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差异标记和挖掘与生长率相关的核糖体DNA分子特性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微卫星突变速率和模式(英文)
《动物学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在F1代家系的基因型分析过程中,共有27600个等位基因从亲本向子代传递,其中在5个微卫星座位上检测到6个突变的等位基因。对突变的等位基因数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鲤鱼平均每个世代每个微卫星座位的突变速率为2.53×10-4。在发现突变的5个位点中,经测序发现,突变序列中插入1个以上的重复单元就导致了突变的发生。这些突变表明,鲤鱼的微卫星突变没有遵循严格的渐变突变模型(stepwise mutation model,SMM)。该文关于鲤鱼微卫星突变速率和模式的研究将会对统计鲤鱼有效群体的统计提供有效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肠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肠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电泳技术和层析技术等对罗非鱼肠道蛋白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鱼肠匀浆经超声波提取的粗酶液,用30%~70%的硫酸铵盐进行盐析、HitrapTM Q FF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及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罗非鱼肠蛋白酶纯品,其比活为335U/mg,得率为32.8%;SDS-PAGE电泳为单一蛋白酶带,分子量为28ku。该酶最适pH为8.0~8.5,在pH7.0~9.0的条件下稳定;最适温度为37~42℃,热稳定性好;该酶的Km值和Vmax值分别为0.605g/L和9.407μg/min。金属离子Ag+、Pb2+对蛋白酶有完全抑制作用,Na+、K+对该酶无抑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完全抑制该酶活性,胃蛋白酶抑制剂和脲素对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EDTA没有明显抑制作用,DTT能激活该酶活性,该酶为丝氨酸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表达的差异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10 CSCD
摘要: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6种组织(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脑、脾脏)中的5种同工酶(酯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并对其同工酶位点及其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背鲈的5种同工酶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酯酶检测到3条酶带,由3个基因座位编码。乳酸脱氢酶检测到5条酶带,由3个基因座位编码,其中C位点具有组织特异性。苹果酸脱氢酶检测到3条酶带,由1个基因座位编码,6组织均有相同的3条酶带,组织差异性不显著,而且只发现了上清液型,线粒体型的苹果酸脱氢酶没有发现。苹果酸酶有4条酶带,由2个基因座位编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6种组织都有发现,只有一条酶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8区)的平均出现率低于5%;在A3和A8区中间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即A3和A8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2.53%(B礁)、37.60%(C礁)、20.93%(D礁)、28.13%(E礁)、29.20%(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9.47%(B礁)、23.47%(C礁)、33.60%(D礁)、25.73%(E礁)、42.93%(F礁)。统计数据显示,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有效空间较大,遮盖效果较好的C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和黑龙江野鲤杂交与自交F_1代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营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建鲤和黑龙江野鲤杂交与各自交F1代的肌肉营养成分。方法2008年8月25日~10月8日对三个群体进行了为期45d的网箱养殖之后,按GB/T5009-2003方法分别测定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用液相和气相色谱仪分别测定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无机元素,分析比较三个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杂交F1代的水分含量低于两自交群体,粗蛋白含量高于两自交群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建鲤自交F1代而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F1代;氨基酸总量,杂交F1代较建鲤自交F1代有不同程度提升;杂交F1代的WEAA/WTAA和WEAA/WNEAA符合FAO/WHO标准,后者比两自交群体更为理想,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98.46),明显高于建鲤自交F1代(81.71);脂肪酸的含量,杂交F1代除在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低于两自交群体外,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总量均高于两自交群体;宏量和微量元素总量,杂交F1代均高于两自交群体。结论杂交F1代不仅在蛋白质营养价值上优于两自交群体,而且在脂肪酸和营养元素的含量上更为丰富。
关键词: 建鲤 黑龙江野鲤 杂交子代 自交子代 肌肉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不同盐度(8、18、28、38、48)处理后条石鲷幼鱼肝脏中SOD、CAT、GPX和GST 4种酶活力,探讨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当用低盐度8和18处理时,幼鱼肝脏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当处理盐度升至38时,SOD活力增加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而经过盐度48处理时,SOD活力则在24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CAT活力在盐度为8和18的处理组中均在处理120 h时达到最高值;在经高盐度处理时与SOD活力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各盐度处理组中的GPX活力均在处理12~24 h左右出现最低值,然后又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而GST活力在处理盐度为8、18和38时基本呈增高的变化趋势,当盐度增至48时,GST活力迅速增高并在6 h时达到最高,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趋于平衡。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对低盐环境有较强耐受力,在盐度变化时能通过改变抗氧化酶活力来消除氧化压力下产生的多余自由基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球形棕囊藻(Phaeocys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生态科学 》 2010 CSCD
摘要:研究小组于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期间对珠江口一次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后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6门,57属,118种.其中,硅藻门26属67种,占总种数的56.77%;绿藻19属33种,占总种数的27.96%;甲藻4属6种;蓝藻4属5种;裸藻2属5种;金藻2属2种.调查期间,球形棕囊藻可视群体的直径范围为0.5~2.5 cm,密度均值为1 208 colonies·m~(-3),镜检的密度均值为675 000 colonies·m~(-3).11月中旬至月底的骤然升温是本次球形棕囊藻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赤潮期间主要伴随优势种有骨条藻(Skeletonema sp.)、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以及三星裸藻(Euglena tritel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10月11~14日对连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浮游植物共182种(含变种、变型和未知藻种),其中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68.13%,绿藻门次之、占总种数的14.84%,其他门类合占12.09%,未知8种。调查期间,连江浮游植物种群不存在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水域环境质量良好。浮游植物种群密度范围为4.40×104~7.54×104cells/dm3,均值为5.38×104cells/dm3,平面分布上游明显高于下游。连江浮游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占绝对优势的硅藻决定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斑尖塘鳢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10月,广东顺德地区一云斑尖塘鳢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发病尖塘鳢体长15—18 cm不等,死亡率约85%,濒死尖塘鳢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呈现游动失衡状态直至死亡。死亡尖塘鳢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从内脏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未分离到致病菌。病鱼内脏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20尾尖塘鳢,7d后开始出现死亡,10d后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病理切片显示肝脏、脾脏和肾脏出现大量肿大细胞,超薄切片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脾脏和肾脏观察到大量病毒颗粒。电镜下病毒呈六边形,直径约135 nm,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针对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DNA作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利用NCBI的Blast搜索,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肿大细胞病毒属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闪电丽鱼虹彩病毒(DGIV)和条石鲷虹彩病毒(RBIV)MC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8.1%和94.7%。利用MCP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导致云斑尖塘鳢发病死亡的病毒为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暂命名云斑尖塘鳢虹彩病毒(MSGI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