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密度聚乙烯圆形网箱锚绳受力实测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广东省湛江市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作为实测地点。通过实测试验测量深水网箱在实际海流条件下的锚绳受力状况,给出了单个网箱和组合网箱分别在3种不同网衣方案情况下的锚绳受力结果,旨在为深水网箱的设计及其锚泊系统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结果表明,锚绳力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锚绳受力与流速具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在3种不同网衣方案条件下,小网目网衣方案(网目40mm)的锚绳受力最大,单个网箱的锚绳力峰值和锚绳合力分别为3.73kN和5.01kN,组合网箱的锚绳力峰值和锚绳合力分别为5.67kN和20.83kN;单纯浮架受力在整体网箱的受力中所占比重较小。结论认为,鉴于实际海况下网箱同侧各道锚绳的受力差异较大,在评价锚绳的安全性能时,应取各道锚绳受力峰值中的最大值作为单锚绳的允许受力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中国)秋大麻哈鱼回归群体变动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卤虫不同日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华卤虫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合适的选择时间和目标性状,2008年收集来源于中国不同地区的3个两性生殖品系卤虫卵,SIN品系(山西运城解池盐湖)、YIM品系(内蒙古伊克昭盟)和ALXZ品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利用人工静水孵化技术进行孵化,每个品系随机选取50尾个体单独养殖30d,每5天测定卤虫个体的全长(TL),并在第25日龄、第30日龄测定全长(TL)、体长(BL)、体宽(BDW)和体重(BW)性状值。中华卤虫3个品系6个生长阶段的各性状值测定数据显示,25d是卤虫生长的最高峰。不同生长阶段间全长表型相关分析表明,两个生长阶段间隔时间越长,相关系数越小。SIN、YIM和ALXZ3个品系第5天和第25天的相关系数仅为0.073、0.091、0.026。特别是15d前和15d后的生长阶段间,生长性状值甚至存在着负相关。对于卤虫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早期选择特别是15d之前进行选择,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方案。中华卤虫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第25日龄、30日龄全长、体长分别与体宽、体重性状间的表型相关虽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相关系数较小。在选育生长快、体型大的卤虫新品种(系)时,体长或者体宽性状并不能够代替体重性状作为育种目标。因此,采用选择指数方法进行多性状复合选育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技术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两个广东鲂产卵场浮游植物群落差异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4月23~24日对西江两个天然广东鲂产卵场——青皮塘和罗旁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98种(含变种、变型和未知藻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70种,占总种数的71.43%;绿藻门(Chlorophyta)12属20种,占总种数的20.41%;蓝藻门(Cyanophyta)3属4种;裸藻门(Euglenophyta)2属2种;隐藻门(Crypt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均为1种。两产卵场中,硅藻在浮游植物总密度中所占百分比均大于70%。青皮塘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种群密度均呈自上游至下游增加的趋势;罗旁则相反。变异直链藻(M.varians)是两个产卵场共有的绝对优势种,根据该种的污染指示性作用,其在两个产卵场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或一个侧面反映出,罗旁的水质环境略优于青皮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CO_2比例气调包装对冰温贮藏鲜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的气体组成A(50%CO2/10%O2/40%N2)、B(60%CO2/10%O2/30%N2)、C(70%CO2/10%O2/20%N2)和空气(对照)分别包装鲜罗非鱼片,在-0.5±0.2℃贮藏,研究不同CO2比例气调包装在冰温贮藏条件下对鲜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冰点在-0.8~-0.9℃之间,贮藏7d以后,与对照相比,气调包装能显著抑制产品细菌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的增长(p<0.05)。在冰温贮藏期间,气调包装样品的肉汁渗出率要高于对照产品,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四组样品的TVB-N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贮藏10d以后,对照的TVB-N值开始高于三种气调包装样品;包装方式对产品pH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对照的pH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基本呈上升趋势,四种处理的罗非鱼片在整个贮藏期间TBA值几乎都没有变化。三组CO2比例气调包装样品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冰温条件下,气调包装处理能明显延长鲜罗非鱼片的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鱼肉中土腥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微波蒸馏提取、固相微萃取(SPME)富集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对鳙(Aristichthys nobilis)鱼肉中土腥味物质的定量测定。实验对微波蒸馏提取、SPME法富集鱼肉中土腥味物质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350W,10g样品蒸馏时间为8min,氮气流速60mL/min;萃取时间30min,萃取温度60℃,NaCl加入量4:1(V:W),搅拌速度1500r/min。结果表明,使用SPME富集土味素(Geosmin)时,回收率为95.4%,检测限为1.0ng/L,线性范围为5~100ng/L;采用优化后的微波蒸馏-SPME-GC/MS方法测定鳙鱼肉中的土味素时,回收率为57%;经该法测定10月份青岛市场市售鳙鱼肉中土味素平均含量为5.4μ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草鱼群体MHC Class II B的多态性和进化分析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及测序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长江3个群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 II B基因编码β1和β2区的第2和第3个外显子及两个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分析了草鱼MHC的进化模式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实验共定义了34个等位基因,每条序列包括长为130~136 bp的第2个外显子,长为218 bp的第3个外显子以及长81~371 bp的内含子.序列分析揭示,第2个外显子有10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78%)和40个氨基酸变异位点(88%),而第3个外显子有10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45%)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56%),β1变异要大于β2区.用β1和β2区序列分别构建的邻接(NJ)系统树均显示5个具有高支持率的谱系,结合序列变异特点和内含子长度,推测草鱼至少存在5个MHC Class II座位.分别计算β1的肽结合位点(PBR)、非肽结合位点及β2的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PBR的dN/dS为2.03(P<0.05),非肽结合位点和β2则小于1,表明草鱼MHC受到歧化选择作用.根据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作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FST为0.37%,提示长江草鱼MHC没有遗传分化.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遗传变异 进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全序列进行了SNPs位点筛选和分型,共筛选到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C-1453T和T+33C),其中C-1453T位于启动子E8box和Octamer(+)调控元件之间的区域,T+33C的突变位于第一外显子区域,属于同义突变,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单标记位点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2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成6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组合),关联分析表明,双倍型D2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高于其它双倍型,而双倍型D5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低于其它双倍型,双倍型D2与D5之间在5个主要生长性状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推测双倍型D2对生长性状起正相关,而双倍型D5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状呈负相关,因此推断MSTN基因突变位点双倍型D2与D5可作为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两个标记位点,用其分子标记位点来辅助大口黑鲈育种工作以期加快育种进程。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肌肉生长抑制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双倍型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油废水中一株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中国海洋大学餐厅下水道废水中分离、筛选获得9株具有油脂降解能力的菌株。菌株ss-11油脂降解能力最强,在初始筛选条件下其降解率达47.29%。对ss-11的降解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豆油量为1.0mL·L-1,初始pH为7.5,摇床转速为140r·min-1,37℃下培养72h,该菌的油脂降解率达87.55%。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 aoxytoca)。
关键词: 油脂降解菌 产酸克雷伯氏菌 16SrDNA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