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哈氏弧菌EcGY020401优化培养
《生物技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规模化制备弧菌疫苗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利用摇瓶和小型发酵罐培养,通过平板计数测定培养菌液的活菌数。结果: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EcGY020401株最适盐度为20~25g/L,合适的pH为7.5~7.7,葡萄糖浓度最适浓度为2~5g/L,用TSB优化培养基:胰蛋白胨5g/L、蛋白胨15g/L、大豆蛋白胨3g/L、酵母膏1g/L、葡萄糖4g/L、磷酸氢二钾5g/L、氯化钠15g/L、pH7.5,培养EcGY020401菌株,可达2.95×1010cfu/mL;小型发酵罐培养,10h可达到生长最大值,菌液浓度为3.46×1010cfu/mL。结论:用优化TSB培养基,采用发酵罐培养弧菌,可降低成本,提搞培养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湖泊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cells/L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点鲑胚胎与仔鱼发育
《动物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Bouin's液、5%的福尔马林、透明液固定和活体解剖观察等4种不同方法,对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早期发育过程。白点鲑受精卵为端黄卵,沉性,橙黄色,呈圆球形。在水温3.40~8.89℃,受精卵历时1 944 h,经历6个阶段的胚胎发育破膜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7.89±0.32)mm,破膜后73 d各鳍条发育完全,并出现"幼鲑斑",破膜后350d鱼体外部形态与成鱼基本相同。将白点鲑与几种鱼类进行了对比,并且探讨了其胚胎发育特点。经比较4种不同观察方法,Bouin's液固定后剥离卵膜观察是研究白点鲑等卵膜较厚鱼类的理想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前期罗非鱼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检测了4口养殖前期投放或不投放芽孢杆菌制剂的罗非鱼池塘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变化情况,研究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前期罗非鱼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制剂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功能多样性及6大类碳源的利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但促进了水体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的利用。研究结果证实,在养殖前期投放芽孢杆菌制剂有利于改善罗非鱼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上。
关键词: 芽孢杆菌制剂 罗非鱼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养殖前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纵条矶海葵低极性成分及其油脂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种污损生物纵条矶海葵进行了低极性成分及其油脂的降血脂活性研究。首次从纵条矶海葵的低极性部位中分离得到△4,5-(E),△8,9-(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与胆甾醇两个化合物。对纵条矶海葵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该海葵油中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总相对含量达61.9%;降血脂活性实验表明,纵条矶海葵油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实验大鼠血管内TC、TG、HDL-C含量,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活性。开展对纵条矶海葵油脂的加工工艺研究,将有望获得新的高不饱和脂肪酸来源,进而开发出新的具降血脂功能的海洋药品或保健食品。
关键词: 纵条矶海葵 低极性成分 高不饱和脂肪酸 降血脂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三省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东北三省养殖鱼类体内分离到21株嗜水气单胞菌,通过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然后根据已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16S rDNA基因和气溶素基因(Aer)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分离到的21株嗜水气单胞菌以及参考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的微生物生理生化检测,PCR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率为90.48%。本方法的建立为常规理化检测方法提供辅助手段,从而更加有效、快捷的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东北三省地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年珠江入海口营养现状调查及生态危害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对珠江口水质营养盐进行了3次调查,设8个监测点,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氮营养盐含量占很高比例,N∶P比达41.9∶1,其中超过国家海水水质4类标准包括无机氮100%超标准,无机磷20%,化学需氧量5%,珠江口溶解氧饱和度在56.2%~94.4%之间。此次调查应用营养指数法(EI)和有机污染指数(A)评价法进行分析,EI值结果显示珠江口水域各监测点均大于1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A值结果也全部大于4显示水域已受到重污染的危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牙鲆陆海接力养殖试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山东荣成爱莲湾海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5月,当海区水温上升至12.0℃以上时,将陆基工厂化培育的适宜规格苗种转运到海上,利用自行研制的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养成褐牙鲆商品鱼。其中,2009年养殖平均体质量为59.3,136.0和202.0 g的褐牙鲆各1箱,经过174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分别达到614.0,885.3和1 030.0 g,转运成活率100%,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3%,87.5%和93.3%。结果表明,方形钢结构鲆鲽类平底网箱适合鲆鲽鱼类养殖,"陆海接力"模式养殖的褐牙鲆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初探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6月对蕉岭石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5门30属63种。其中,绿藻18属43种,占总种数的68.25%;硅藻5属10种,占总种数的15.87%;蓝藻4属6种;甲藻2属3种;隐藻1种。绝对优势种为扎卡四棘藻(Attheya zachariasi),隐藻(Cryptomonas sp.)、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和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的优势程度次之。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水平来看,该保护区的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属中度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区系特征 资源密度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