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体质量和水温对太湖秀丽白虾人工驯养子代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人工驯养子代为实验样本,实验共设置6个体质量梯度及7个温度梯度,样本体质量范围为(0.12±0.01)~(1.93±0.05)g,实验温度范围为12℃~30℃,研究了体质量及水温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秀丽白虾耗氧率变幅为0.1497~0.9053mg·g-1·h-1,均值为0.3901mg·g-1·h-1;排氨率变幅为0.0165~0.0866mg·g-1·h-1,均值为0.0379mg·g-1·h-1。体质量、水温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体质量与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方程Ro=0.3114W-0.2414(r=-0.436)和Rn=0.0307W-0.3007(r=-0.653);水温与耗氧率和排氨率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指数方程Ro=0.0711e0.0749t(r=0.877)和Rn=0.0113e0.0530t(r=0.747);体质量、水温与耗氧率及排氨率的二元回归方程分别为Ro=0.028T-0.147W-0.053(r=0.948)和Rn=0.002T-0.017W+0.013(r=0.922)。耗氧率和排氨率Q10变幅分别为1.17~4.20和1.15~2.29,均值分别为2.10和1.64。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氧氮比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大,变幅为7.42~13.62,均值为10.04。秀丽白虾在低温阶段(12℃~18℃)主要以蛋白质为供能物质,在高温阶段(21℃~30℃)对脂肪的利用有所增加,中等规格个体的脂肪代谢率最高。

关键词: 秀丽白虾 体质量 水温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暴露与排放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活力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暴露试验和6周的Pb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水溶液(0、0.2、0.8和1.6mg.L-1)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Pb暴露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6mg.L-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幼鱼血液中的LDH和CK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LDH活力只在1.6mg.L-1组显著升高(P<0.05);而CK对Pb浓度则比较敏感,0.8mg.L-1组达到对照组的8倍(P<0.01),1.6mg.L-1组则高达对照组的20倍(P<0.01)。Pb排放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仍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各暴露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幼鱼血液中LDH活力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积累和排放对比显示,血液中的ALP活力在0.8和1.6mg.L-1组有所回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力在1.6mg.L-1组极显著降低(P<0.01),表现出明显恢复。初步认为:经1.6mg.L-1Pb2+暴露后的中华鲟幼鱼会发生代谢异常;血液CK变化较ALP和LDH更为明显,是Pb污染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中华鲟 碱性磷酸酶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舌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水产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舌虾虎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舌虾虎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92%±0.96%、16.76%±0.30%、0.91%±0.07%和2.25%±0.1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8.70%±0.57%(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26%±0.55%,占氨基酸总量的40.9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舌虾虎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3.88,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7%±0.30%(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91%±0.11%和8.10%±0.60%,明显高于其它几种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舌虾虎鱼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关键词: 舌虾虎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营养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条石鲷胚胎孵化的适宜盐度,在试验水温为23.0℃~25.2℃条件下,设置了8个盐度组进行条石鲷胚胎孵化试验,研究了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度和高盐度对胚胎有持续性伤害,均可造成胚胎和卵黄球在卵裂期收缩而死亡,一部分胚胎在原肠期之后收缩死亡;低盐度可造成初孵仔鱼畸形率增加,主要引起仔鱼脊柱"L"形和"C"形弯曲,而高盐度可导致胚体胚孔关闭以后尾部的畸形发育;通过分析各盐度组的孵化率、仔鱼畸形率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健康仔鱼比例(PHL)和盐度(S)的关系式为PHL=-0.0018S2-0.1135S-0.8853(R2=0.948),以PHL>70%为适宜孵化盐度范围,以PHL>90%为最适孵化盐度范围,由此确定在23.0℃~25.2℃条件下,条石鲷的适宜孵化盐度范围为21~42(PHL>70%),最适为30~33(PHL>90%)。

关键词: 条石鲷 胚胎发育 盐度 孵化 畸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ABC曲线、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分析。底内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W值在0.2~0.3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内动物群落以较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底上动物ABC曲线2个年度变化趋势亦一致,W值在-0.06~-0.02之间,说明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以小型底栖动物为主,且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通过对潮下带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对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底上动物群落的分布起重要作用,其次为水温和pH值,与DO和水深的关系不大。底内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夏季、秋季、冬季与盐度有较大的相关性。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环境因子 长江口 中华鲟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棱鳀属的系统进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种棱鳀属(ThryssaCuvier1829)鱼类共21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棱鳀属6个种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8个插入/缺失;此外有99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3%;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6;A+T含量(53.6%)明显高于C+G含量(46.4%),序列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4%[黄吻棱鳀(T.vitrirostris)与中颌棱鳀(T.mystax)]到11.33%[黄吻棱鳀与赤鼻棱鳀(T.kammalensis)]之间。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欧洲鳀(Engraulisencrasicholu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赤鼻棱鳀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得出的赤鼻棱鳀最先分化的结论,认为中颌棱鳀和黄吻棱鳀可能为同一个种,至于汉氏棱鳀(T.hamiltonii)和杜氏棱鳀(T.dussumieri)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

关键词: 线粒体DNA 16SrRNA 棱鳀属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和维生素E对牙鲆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E(VE)(60mg/kg标为e或300mg/kg标为E)和硒(Se)(0mg/kg标为s或2.5mg/kg标为S),制成4种试验饲料(s/e,s/E,S/e,S/E)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38.5±0.15g的牙鲆70d,观察其对生长性能、肝脏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非特异免疫力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添加高剂量VE的两组饲料(s/E,S/E),牙鲆的特定生长率和吞噬率明显地提高(P<0.05)。饲喂添加硒的两组饲料(S/e,S/E),牙鲆血液和肝脏的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70d投喂实验结束后,利用鳗弧菌进行攻毒试验,不添加硒和低剂量VE(s/e)使牙鲆的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

关键词: 牙鲆 维生素E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鱼干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浙江、厦门和海南生产的丁香鱼干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浙江、厦门和海南产区的丁香鱼干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5.25%、42.42%、38.95%,脂肪含量分别为4.71%、3.42%、3.05%。3个产区的丁香鱼干总氨基酸含量为34.4%~38.7%,组合比例均衡,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含量高达3.86g/100g,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8.23%。丁香鱼干脂肪含量较低,但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DHA含量为21.21%~25.83%,含有丰富的Ca、P、Fe、Zn、Se等微量元素,对不同产区的丁香鱼干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其均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卫生标准,说明丁香鱼干是一种品质好,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海产品。

关键词: 丁香鱼干 营养成分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氮(N)限制的响应,在实验室单独培养以及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N限制对3种典型赤潮微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N限制对3种赤潮藻类的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中肋骨条藻对N限制较为敏感.混合培养体系中,藻细胞生长同时还受到种间竞争的明显抑制;而在3种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种间竞争成为了藻细胞生长的决定性因素,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能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能产生协同抑制作用.锥状斯氏藻是一种可形成孢囊的种类,N限制和种间竞争能促进其孢囊的提前形成,并且种间竞争能显著提高孢囊的形成率.

关键词: 生长 氮限制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海洋卡盾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