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鳗鲡精卵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卵膜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除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子特性外,日本鳗鲡精子有其独特的结构。精子头部为不规则的梨形,有背腹面之分。一个巨大的球形线粒体位于头部顶端。精子中段向后伸出一支根,支根位于袖套腔外精子的背侧,前端向精子头部线粒体方向延伸,支根的微管结构为"8+2"结构,并在精子入卵过程中起到切断鞭毛的作用。精子的尾部由鞭毛和鞭毛末端的结组成。鞭毛横切面呈圆形,无侧鳍,鞭毛微管结构为"9+0"结构。受精卵的整个表面密布着无规律延伸的脊、脊包围形成的窝和窝中的孔所组成的脊孔复合体,但无典型特征的受精孔。受精卵超薄切片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卵膜分为外层壳膜和内层卵黄膜。壳膜与卵黄膜间为卵周隙。壳膜只观察到放射带,未见透明带。放射带可分为三个亚层:最外层为脊孔复合体的脊,中间层为皱纹层,最内层为致密的平滑层。脊孔复合体的孔横穿整个放射带,在放射带内层形成一个乳突状结构。日本鳗鲡的卵膜不仅具有保护卵子的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受精。实验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精子的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认为:日本鳗鲡精子入卵过程可分为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卵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孔封闭等4个阶段。但由于研究只观察到受精过程中日本鳗鲡精子和卵膜的形态变化,因此对精子穿过卵膜的方式和特征等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整个受精过程为1min30s左右。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精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受精过程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突破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消化酶活性的研究ⅢpH对幼鱼和成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pH对卵形鲳鲹幼鱼和成鱼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用鱼暂养7 d后解剖取样,在设计的10个酶反应pH值(2.2,3.2,4.2,5.2,6.2,7.2,8.0,8.6,9.6,10.6)下测定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卵形鲳鲹胃内pH为强酸性,幼鱼肠内为中性偏酸性,肝、幽门盲囊和成鱼肠内为中性偏弱碱性。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幼鱼为2.2,成鱼为3.2;肝、幽门盲囊和肠的蛋白酶活性最适pH值幼鱼为7.2,成鱼为8.0。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幼鱼为8.0,成鱼为8.6。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值均为弱酸性,幼鱼和成鱼均为6.2。卵形鲳鲹幼鱼和成鱼3种相同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并以胃蛋白酶、肠淀粉酶、肠脂肪酶的活力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液生化及免疫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探讨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将54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2组为试验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鱼的生长、饵料系数、肝体比、血清蛋白、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3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对鱼体增重率、血清蛋白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浓度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一氧化氮含量;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溶菌酶活性;在6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饵料系数和丙二醛浓度,而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内脏比、肝体比、血清蛋白浓度。因此,长期在日粮中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能促进鱼体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研究冷藏过程中罗非鱼片品质变化的相关几项指标,包括感官值、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K值、Ca2+-ATP酶活性值、脂肪氧化(TBA)值。结果表明:TVB-N值、K值、Ca2+-ATP酶活性值和感官值有很好的相关性,表现为:罗非鱼片品质开始变差出现在第5天左右,鱼片感官值下降到16,K值增加到29.5%,TVB-N值增加到15.775mg/100g,Ca2+-ATP酶活性降低了27.24%;鱼片品质开始恶化出现在第12天左右,感官值下降到8,TVB-N值为29.96mg/100g,K值为54%,Ca2+-ATP酶活性降低了53.36%。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评价冷藏过程中罗非鱼片的品质变化。
关键词: 罗非鱼片 品质变化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 K值 Ca2+-ATP酶活性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茅海河口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群落的比较
《生态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珠江口西部的黄茅海河口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四个航次的生态调查,分别在入海口处虎跳门和崖门各设置1个采样断面,分析了两口门的水文特征和水体理化因子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分布特征.共检出浮游动物50种,桡足类占优势,24种,其次为轮虫类,为12种,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各为5种,多毛类、异足类、糠虾类和螺类各1种,此外,还有桡足类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分析得出,在调查周期内,虎跳门和崖门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两口门的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着直接的原因,而受两口门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影响较小.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四个季节可分为两大组,虎跳门和崖门秋、冬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
关键词: 黄茅海 虎跳门 崖门 浮游动物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保沙星对主要海洋致病性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费氏弧菌(V.fischeri)及灿烂弧菌(V.splendidus)的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盐酸二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氟苯尼考进行比较;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表明,麻保沙星对4种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氟苯尼考相近,高于盐酸二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麻保沙星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的PAE值分别为:0.49h、0.87h和1.17h;0.64h、0.98h和1.22h;0.75h、1.02h和1.25h,表明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灿烂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后效应,且PAE值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麻保沙星 溶藻弧菌 哈维氏弧菌 费氏弧菌 灿烂弧菌 体外抗菌活性 抗菌后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08年采用船基截线法每月在珠江西部河口进行海豚调查,以评估该水域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分布、季节变化和群体组成。研究发现,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从三灶岛南至大襟岛西侧水深<10m的水域,20m等深线可能为该水域海豚离岸分布的界限,分布区在丰水期趋向河口北部浅水区,枯水期趋向离岸水域,季节性南北移动趋势与珠江东部河口相反;海豚目击率以丰水期较高,枯水期较低,本调查区与珠江东部河口伶仃洋周年各月目击率(头/100km)的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的负相关(n=12,r=-0.65,P<0.05),显示目击率的季节变化趋势也与珠江东部河口相反。据此推测,珠江东、西部河口种群之间可能存在海豚个体的交流。比较本调查区和以往珠江东部河口各调查区(包括伶仃洋及其邻近水域)的海豚目击率表明,西部河口也是珠江河口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生物学及其与东部河口种群之间的关系,以便全面有效地保护珠江河口的中华白海豚。
关键词: 珠江西部河口 中华白海豚 分布 季节变化 截线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植物在养殖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我国水产养殖环境退化的现状,分析了引起养殖环境退化的成因、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主要的水环境修复方法,对各种修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着重阐述了水生植物修复方法的优势及其应用。详细叙述了水生植物修复的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在修复中的应用,同时就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修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日本鳗鲡苗汛特征及捕捞量时空变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在长江口东旺沙、横沙、铜沙、南汇和奉贤等水域(121°45'-121°58'E、30°48'-31°36'N)的专项调查数据,对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长江口鳗苗主汛期为2月至3月,捕捞量占各年总捕捞量的比例为64.53%~94.10%,平均为79.32%。各年苗汛高峰最早出现于2月3日,最晚出现于3月15日,捕捞量分布形态主要有单峰型和双峰型,其中1999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为双峰型,两峰间隔平均为36d。鳗苗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为(54.9±3.4)mm和(92±18)mg,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1-4月平均全长和体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全长的月均增幅为3.10%,体重则为9.74%。1997-2008年长江口鳗苗监测期有证捕捞船数量为954~4713艘,平均为2190艘,同期总捕捞量为0.830~8.897t,平均为3.784t。应用Schaefer模式估算长江口鳗苗最大持续捕捞量为4.828t,相应捕捞努力量为2041艘。1-4月鳗苗成活率逐月上升,单船捕捞量为2月>3月>1月>4月;铜沙水域鳗苗成活率最高,单船捕捞量则为南汇水域最高。结果表明鳗苗捕捞量自2003年起大幅回升,但年间波动剧烈,且近期已呈下降趋势。为实现鳗苗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无证作业,动态安排捕捞证发放数量,合理控制鳗苗出口比例以及将捕捞期调整为2月-3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