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洋山工程海域虾蟹类资源的初步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年-2005年每年5月、8月和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施工海域(30°30′~30°54,N、121°45′~122°30′E)20个站点进行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蟹类资源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个体平均体重及幼体比例等的变化,并与工程前(2001年)相比较。结果显示:虾蟹类的种类基本逐年减少;3年平均的生物量和丰度比工程前低;多样性指数、平均个体体重和幼体比例也是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系列的变化反映出该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改变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容易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说明洋山工程海域施工期对虾蟹类资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虾蟹类资源 种类组成 生物量 丰度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从以下5个方面阐述了底栖动物(尤其是相手蟹)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维持系统初级生产;2)丰富系统有机物生产;3)影响红树植物生长;4)降低幼苗竞争压力;5)改变沉积物性质。除传统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个体生物学研究外,目前红树林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正逐步向红树林沙蟹等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间关系、底栖生物区系与栖息地间相互关系研究发展。有必要重新认识蟹类的生物扰动对红树林更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红树林 生态系统 影响 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中复合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分析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接种腐败菌的大黄鱼无菌鱼块在贮藏中的感官、腐败代谢产物和腐败菌的变化,以腐败菌生长动力学参数和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和YTMA/CFU)为指标,探讨冷藏大黄鱼优势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以及这两种菌的复合菌)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复合菌的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68、174、168h,说明接种假单胞菌的货架期较长。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复合菌的YTVB-N/CFU基本一致,腐败希瓦氏菌的YTMA/CFU明显大于假单胞菌和复合菌,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能力较假单胞菌和复合菌强。假单胞菌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但仅在较高数量时才有明显作用,腐败希瓦氏菌是有氧冷藏养殖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

关键词: 大黄鱼 优势腐败菌 腐败能力 腐败希瓦氏菌 假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氏鲷形态特征和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布氏鲷的外部形态、生长特点和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布氏鲷的主要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及其比例,观察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布氏鲷体被圆鳞,体表有两条侧线;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即W=2.03×10-2L3.231(R2=0.9883)。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脏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布氏鲷染色体标本,经核型分析,布氏鲷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6 sm+26 st+12 t,染色体臂数NF=50,与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形态和核型接近。

关键词: 布氏鲷 形态特征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及与径流关系的初步探讨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4—2008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共10个季度月航次调查资料,结合同时期长江口径流量的数据,研究了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受长江径流影响的关系。分布情况的结果显示:同一年中,夏季调查航次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多于春季的种类数;浮游植物数量的基本趋势逐年增加,其中2008年调查航次的浮游植物数量急剧暴发;同时生物多样性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对浮游植物与长江口径流量的关系分析得到:拟合长江口5、8月平均径流量与对应调查航次的浮游植物数量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径流量与浮游植物多样度呈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径流量与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关系都明显显著。其中长江口径流量的输入对优势种尤其是近岸低盐性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长江径流把大量的N、P等无机营养物质携带入海,导致长江口水域严重富营养化,造成长江口海域的局部区域频发赤潮。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植物 径流量 多样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主养鲆鲽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比较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测试方法对大菱鲆、牙鲆及半滑舌鳎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大菱鲆、半滑舌鳎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牙鲆(P<0.05),而大菱鲆与半滑舌鳎无显著差异(P>0.05);3种鱼的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中的氨基酸总量依次为37.73、33.32、32.91mg/100mg;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依次为43.50%、43.25%、43.00%;对于高不饱和脂肪酸C20∶4、C22∶5、C22∶6,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和半滑舌鳎(P<0.05),而C20∶5,牙鲆显著高于大菱鲆和半滑舌鳎(P<0.05);在质构分析方面,大菱鲆的硬度显著高于牙鲆和半滑舌鳎(P<0.05);大菱鲆和牙鲆肌肉的弹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半滑舌鳎(P<0.05);对可溶性胶原蛋白,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半滑舌鳎(P<0.05),牙鲆与半滑舌鳎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半滑舌鳎(P<0.05),半滑舌鳎显著高于牙鲆(P<0.05)。研究证明,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都属于优质鲆鲽类,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必需脂肪酸、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尤其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胶原蛋白的含量丰富,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特殊营养需求。

关键词: 大菱鲆 牙鲆 半滑舌鳎 营养成分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动物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埃及品系(简称AJ,22尾)、88品系(简称XH,26尾)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简称ALY,28尾)"夏奥1号"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575~581 bp)。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对序列结构进行分析,成功识别了罗非鱼mtDNA D-loop区序列的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4个特征序列(CSB-D、CSB1、CSB2、CSB3)。76个个体共检测出28个单倍型。AJ群体有12个单倍型,XH群体有10个单倍型,ALY群体存在9个单倍型。其中,3个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XH06),AJ和XH群体共享一个单倍型(XH10),其他为各个群体独有。AJ和XH(Nm=0.77)、AJ和ALY(Nm=0.02)、XH和ALY(Nm=0.02)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AJ和XH的核苷酸多态性(Pi)值(分别为0.042 4、0.031 1)明显高于ALY的Pi值(0.001 2)。本实验中的ALY品种纯度高,AJ和XH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mtDNA D-loop区能反映出罗非鱼群体的种质特征,适用于罗非鱼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关键词: 罗非鱼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蠡湖为例,利用GIS技术建立综合评价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的数量化方法。结合蠡湖自身的环境、生态和水文条件,通过咨询水产学专家,选取12个与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密切相关的因子,并将之分为4个子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选择因子对于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的贡献率,即权重,建立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模型,利用ARC/INFO软件内嵌的栅格数据分析模块生成单因子评价图层,结合栅格计算、空间叠加和分级模块,得出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的等级分布图,即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较高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560 7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高等级的区域为6.568 2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一般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720 9 km2,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为低等级的区域面积为0.160 2 km2。蠡湖水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等级图为蠡湖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生动物 栖息地 评估 蠡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毒素-LR对罗非鱼鳃组织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及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组织活性氧自由基含量(ROS)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C-LR的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产生了大量的ROS,并引起了SOD和CAT 2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SOD和CAT在清除过量的ROS时表现出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同,SOD的变化曲线是多阶段的,而CAT则表现为先诱导后恢复的趋势。SOD和CAT在变化趋势上有所不同,但均表现为明显的时间与效应的正相关关系和剂量与效应的正相关关系。这也为将鳃组织中SOD和CAT作为抗氧化生物标志物来监测微囊藻毒素对罗非鱼胁迫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试验为研究微囊藻毒素对罗非鱼的生态毒理学作用提供相应的资料,并为罗非鱼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罗非鱼 急性毒性 活性氧自由基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育幼期吕泗渔场的饵料浮游动物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关键词: 吕泗渔场 浮游动物 小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