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对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头足类动物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是头足类动物中主要种类之一,其在中国南海的资源分布和变动等规律还不清楚。因此,调查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资源现状,探索其时间变动规律,对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南海剑尖枪乌贼资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02年调查数据,介绍中国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性,分析其资源密度指数的区域、昼夜、季节以及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岛以东近海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均明显高于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近海;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平均密度指数和平均尾数密度指数夜晚高于白天,其中平均密度指数以海南岛以东最高,为6.453kg/h;平均尾数密度指数以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为最高,为134.6ind/h;整个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的最高网次密度指数和最高网次尾数密度指数均出现于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海南岛以东;随着水深变化,密度指数和尾数密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北部湾及海南岛南部18~20m水深范围,其值分别为15.500kg/h和910.0ind/h;其次出现在海南岛以东100~110m水深范围。南海北部剑尖枪乌贼渔获量在头足类中超出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居于首位,其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剑尖枪乌贼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鱼体内19种有机氯农药
《分析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法同时测定,及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GC-IT-MS/MS)法定量确证鱼体中19种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的检测方法。目标物采用浸渍-振荡法提取,固相萃取(SPE)(脂肪含量≤1.0%)和凝胶色谱(GPC)净化,浓缩,定容后上机测定。草鱼肌肉空白组织中目标化合物的添加浓度为2.0、5.0μg/kg时,GC-ECD法与GC-IT-MS/MS法的回收率分别为72.8%~96%和78.8%~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14.9%和4.8%~11%。定量限(S/N=10)分别为0.07~1.44μg/kg和0.10~4.27μg/kg。本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长江圆口铜鱼体中多种OCPs残留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 多残留同时分析 鱼 有机氯农药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鲇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英文)
《动物学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饲料培育1~10日龄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仔稚鱼,分析测定了全鱼酸性、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孵化后3天开口期仔鱼已具有较高的碱性蛋白酶活性,5日龄时碱性蛋白酶比活力达到较高值,8日龄时出现低值,总体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8日龄处于较低水平,8日龄后开始迅速升高;淀粉酶活性在5日龄左右达到最高值,随后酶活性开始下降至较低水平;脂肪酶活性变化波动较大,表现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3~4日龄和6~8日龄。摄食动物性饵料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摄食人工饲料。在整个早期发育过程中,碱性蛋白酶比酸性蛋白酶活性高,碱性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在约8日龄仔稚鱼转变期明显下降,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开始迅速升高,这说明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与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机能转换具有相关性。怀头鲇在10日龄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表明怀头鲇胃肠道功能的逐步发育完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和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配制了豆粕含量为23%(高豆粕组),15%(低豆粕组)的两种实用饲料,在低豆粕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或微囊赖氨酸,使赖氨酸达到与高豆粕组一致的水平,共4个处理组,即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低豆粕+晶体赖氨酸(晶体赖氨酸组)、低豆粕+微囊赖氨酸(微囊赖氨酸组),每处理设3个平行。饲养平均体重为(49.0±2.0)g的草鱼8周。结果表明,各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279.3%、239.7%、245.6%、277.5%,饲料系数为1.62、1.88、1.85、1.62。与低豆粕组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无改善(P>0.05),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提高草鱼增重率15.8%(P<0.05),降低饲料系数0.24(P<0.05),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高豆粕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对草鱼摄食上述4种饲料0、1、2、3、4、5h后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囊赖氨酸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一致,即在饲后3h达到高峰,而添加晶体赖氨酸使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峰值提前。晶体赖氨酸经微囊化后,其水中溶失率显著降低(P<0.05),仅相当于晶体赖氨酸的28.37%。上述结果提示,在降低豆粕的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的生长无改善作用,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显著提高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
关键词: 草鱼 晶体赖氨酸 微囊赖氨酸 生长 血浆总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龙江口仔稚鱼多样性及其漂流模式的探讨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网和小型拖网分别对九龙江口湾区的9个站位和碎波带的5个站位进行仔稚鱼采样,并对2号站位水深8 m的水域进行中层拖网。河口区表层水域获得30种仔稚鱼(965 ind),2号站位的中层水域有12种仔稚鱼(631 ind),碎波带42种(1 006 ind),河口表层水域和碎波带的仔稚鱼共有种为11种,其中5种也出现于中层水域。调查表明碎波带仔稚鱼的Shannom-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度指数均最高,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根据个体发育阶段和体长分布的差异,推测在九龙江口仔稚鱼优势种的漂流模式: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选择碎波带进行生栖,而早期仔鱼则随潮流在河口漂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抑制日本沼虾应激反应效果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0 CSCD
摘要:本实验以丁香酚和日本沼虾为对象,研究了丁香酚对日本沼虾因温度的急剧变化和形态测量所造成的应激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丁香酚浓度为500mg/L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存活率开始呈显著下降趋势的温差幅度分别为10和14℃;当温差为18℃时,对照组存活率为0,实验组存活率为0.653±0.033;当温差达到10℃后,实验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活率(P<0.05)。形态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断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丁香酚可明显提高日本沼虾存活率,并显著抑制日本沼虾的应激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和溶血素基因的克隆与结构预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出血病草鱼体上分离出1个菌株,传统分类学及16SrRNA基因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分离菌株为强毒株。克隆该菌株的气溶素(aerolysin,aerA)基因和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只有46.7%的同源性。Blast分析显示,hlyA基因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hlyA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aerA基因与已登录的aerA基因以及一些hlyA序列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与aerA基因同源性较高的这些hlyA序列进行结构域预测,发现它们均具有APT结构域和气溶素结构域,说明它们实际上应是aerA基因,只是命名上与hlyA基因混淆。用DNAstar软件预测aerA和hlyA的抗原区,显示它们均具有很好的抗原性。用特异性引物检测菌株的aerA基因和hlyA基因,结果显示2株毒力株均有特异条带,而无毒株则未扩增到特异条带,说明aerA和hlyA有可能作为鉴定嗜水气单胞菌毒力菌株的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生长激素促分泌素cDNA结构和早期发育阶段表达谱分析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RT-PCR、RACE和PCR技术从大口黑鲈胃组织中克隆得到ghrelin基因的cDNA。该基因全长434bp,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21bp,编码107个氨基酸的前肽,2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位于第27位到第46位氨基酸处。前肽和成熟肽的氨基酸与已报导的舌齿鲈进行同源性分析,相似性分别为85%和90%。为进一步了解ghrelin基因在鱼体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本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ghrelin基因在大口黑鲈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ghrelin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就有少量表达,但直到体节出现之前表达量均较低。出膜第4天ghrelin基因出现大量表达,第12天ghrelin基因表达量更显著增加,出膜第4天和第12天的表达量分别是受精卵时期表达量的206.77倍和531.20倍。出膜第4天正是大口黑鲈仔鱼"开口觅食期",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由完全利用卵黄囊营养转为从外界觅食阶段,到出膜第12天,仔鱼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善,完全依靠外界营养提供能量,由ghrelin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可推测其可能参与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调节。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 实时定量PCR 早期发育 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细菌耐药性的最新研究概况
《海洋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细菌进化发展的结果,是细菌适应性的表现,但这种适应给养殖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了威胁。本文就国内外水产病原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新近研究概况,包括其耐药机制、耐药基因、耐药质粒、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科学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