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海才女虫属复合体(多毛纲:海稚虫科)种类记述(英文)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才女虫属复合体隶属于多毛纲、海稚虫科,是多毛纲中寄生种类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之一。本文描述了该复合体在中国海所分布10种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此10种分别为吻蛇稚虫、小蛇稚虫、美角才女虫、难定才女虫、腺袋才女虫、邻近才女虫、触角伪才女虫、膜质伪才女虫、短鳃伪才女虫和网格伪才女虫。其中,邻近才女虫为一新种,该新种主要形态学特征在于其尾部背、腹面皆具缺刻,且头部背面无中触手。中国海分布的大多数才女虫属复合体种类既可以在松软底质上营管栖生活,也可以寄生于某些海洋生物。本文报道的种类中只有邻近才女虫和短鳃伪才女虫未见有寄生现象。中国海才女虫属种类最常见的寄主是贝类(双壳类、腹足类)和珊瑚。
关键词: 多毛纲 海稚虫科 中国海 才女虫属复合体 寄生 新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贝类产品中的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色谱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贝类组织中原多甲藻酸(azaspiracid,AZA)贝类毒素主要成分AZA1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本方法采用甲醇-水(80:20,v/v)溶液对贝类组织中AZA1进行提取,并用MAX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SPE)柱富集净化,使用AtlantisdC18(150mm×4.6mm,5.0μm)色谱柱分离,以含有50mmol/L甲酸和2mmol/L甲酸铵的乙腈-水溶液(80:20,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质谱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AZA1在5min内获得完全分离,且在48.85~2442n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1。该方法检出限(S/N=3)为11.00pg/g,添加水平为36.64、73.27、146.54pg/g时的平均回收率为75.8%~82.5%(n=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利用该方法对采自大连、青岛、广州水产品市场上的112个贝类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采自大连和广州的部分贝类样品中含有AZA1。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充分满足贝类中AZA1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贝毒素 原多甲藻酸 贝类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过敏原tropomyosin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
《水生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肌肉中提取总RNA,RT-PCR克隆虾夷扇贝中变应原原肌球蛋白的全长基因,根据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扇贝tropomyosin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pET-28a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后,Ni2+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其免疫学活性。经序列测定,该基因含有长度为85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84个氨基酸,其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登录号为EU839640。SDS-PAGE检测该重组变应原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36kD的目的蛋白,且重组变应原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研究获得了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虾夷扇贝tropomyosin,为扇贝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点篮子鱼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性参数分析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捕捞自琼海海域的560 ind体重0.3~551.3 g、体长2.3~24.7 cm的野生点篮子鱼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态特征参数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体呈椭圆形,侧扁;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延伸至尾鳍基部;体侧有许多橙黄色斑,背鳍、胸鳍和腹鳍黄色,臀鳍、尾鳍浅灰褐色;背鳍末端下方有一圆斑,为该鱼明显特征。(2)属Y型胃,幽门部肌肉发达,具有4~6个指状粗大的幽门盲囊;消化道、肠道长度分别为体长的2.53±0.36、2.17±0.28倍,肠道长Li与体长Lb的关系式为Li=2.693 1Lb0.903 4(R2=0.879 4)。(3)可量可比性状表明,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线性相关性最好,其相关方程为Lt=1.134 5Lb+0.493 6(R2=0.998);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37 6Lb2.893 3(R2=0.991 7);点篮子鱼的b值为2.893 3,小于3,为负异速生长,体长快于体重的增长。(4)分析各形态特征参数与体长关系发现,测定的12个参数均与体长显著相关(P<0.01);进而控制体长的影响,分析这12个参数间的偏相关关系,显示与其它参数存在最多偏相关性的是头高,其与除体重外的其它8个参数间均显著相关(P<0.01);而尾柄长与其它参数的偏相关性最差,其只与头高、体重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原液生产工艺的建立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0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原液的生产工艺。方法分别采用摇瓶和5L发酵罐于28℃培养嗜水气单胞菌GYK1株,测定不同时间菌液的A650值;培养菌液添加不同浓度的甲醛液,检测不同时间的灭活效果;依次采用摇瓶、种子罐、发酵罐培养,甲醛灭活,制备灭活疫苗原液,并进行安全性和效力试验。结果摇瓶培养时,培养菌液18h进入生长稳定期,24h左右达高峰;用5L发酵罐培养时,培养菌液8h即进入生长稳定期,10h左右达高峰;0.30%的甲醛,37℃,24h可完全灭活菌液,且甲醛残留量较低;制备的灭活疫苗原液安全性良好,效力合格。结论初步建立了鳜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原液的生产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肠道细菌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C),通过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0.2%中草药(M),0.20%中草药制剂+0.30%芽孢杆菌(BM1),0.10%中草药制剂+0.15%芽孢杆菌(BM2),0.30%芽孢杆菌(B)。实验分成5组,分别投喂上述饲料,共进行了56d。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95.83%—98.33%,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实验饲料的各组对虾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C),其中BM2与C差异性显著(P<0.05);M、BM1和BM2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和B;M组的对虾肠道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均高于其他各组,而共同添加组BM1和BM2的异养菌和弧菌数则最少。从各组选取菌落数在50—100,分布均匀的平板,随机挑取30株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C、M、BM1、BM2和B组细菌属数分别为11、8、6、5和7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促进了对虾的生长,且共同添加的效果好于单独添加,它们的使用改变了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关键词: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中草药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生长 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消化酶在条石鲷成鱼体内的分布及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10 CSCD
摘要: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消化酶在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鱼体内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和pH对其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蛋白酶活力为胃>后肠>中肠>前肠>肝,淀粉酶活力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脂肪酶活力为前肠>中肠>胃>后肠>肝,表明胃是消化蛋白类物质的主要场所,肠道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肝中3种酶活力很低,可能在食物的消化中作用较小。(2)条石鲷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宜pH值分别为3.2和5.6,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而胃淀粉酶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肝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是7.6,在中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为6.6,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合植物蛋白源对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棉粕/菜粕/玉米蛋白粉/蚕豆的质量比为1∶1∶1∶1)分别替代0%、25%、50%、75%、100%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粗蛋白为30%)、等能(总能为20 kJ/g)的饲料,探讨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初始体质量为(7.16±0.81)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的影响,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25%~75%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替代100%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的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影响;随着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比例的升高,罗非鱼全鱼粗蛋白质、灰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但肌肉的营养组成不受影响;除组氨酸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外,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无显著影响,100%替代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25%、50%、75%替代组和对照组,但各处理组的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为评价指标,罗非鱼饲料中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75%鱼粉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混合植物蛋白源 鱼粉 生长 表观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养殖区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海洋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4月、7月、11月和2007年1月对桑沟湾进行的调查,分析了溶解态Al和颗粒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桑沟湾溶解态Al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浓度为(64.1±45.1)nmol/L,春秋季次之,浓度分别为(60.8±29.1)nmol/L和(60.3±15.5)nmol/L,冬季最低,浓度为(31.2±9.6)nmol/L。因悬浮颗粒物的类型不同,春季和冬季颗粒物中Al的含量较高,夏季和秋季含量较低;颗粒物中可交换态Al所占的比例为春季和夏季比较高,夏季醋酸提态所占的比例可高达(2.19±0.88)%,颗粒物中Al主要以残渣态存在。讨论了颗粒物对溶解态Al分布的影响并计算了Al在颗粒物表面的分配系数及其在海水中的存留时间,Al的界面分配系数Kd的范围为0.24×105~1.3×106mL/g,平均值为(3.6×105±2.6×105)mL/g,其中SPM的范围为8.0~60.6 mg/L。根据箱式模型初步估算了桑沟湾溶解态Al的存留时间约为(36±17)d,进一步认识了Al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