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生及其病原的RT-PCR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诊在江苏小麦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害,采用ELISA、RT-PCR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其病原进行了精确鉴定,并对此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沿叶脉产生断续或连续的褪绿或黄化条纹,后期心叶枯死或产生枯孕穗,症状于日最低气温高于15℃连续7 d后开始表现。病株主要出现在稻套麦田中,病害轻重与麦田中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小密切相关,病田发病率最高可达70.0%以上。经Dot-ELISA检测,病叶与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已发表的RSV日本T分离物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设计的引物可在症状明显的小麦叶片中扩增出预期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小麦来源江苏盐都分离物的CP和NS3基因与水稻来源的RSV江苏洪泽分离物和日本T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与同一地区灰飞虱来源的RSV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根据以上结果确认该病病原为水稻条纹病毒,初步命名为小麦条纹病毒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个由248个家系组成的粳籼交(韭菜青×IR2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相应亲本,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两地种植,分别对其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穗长5个性状进行QTLs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环境下,共检测到27个QTLs分别控制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等5个性状,分布于除第4、5、9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上。其中,南京试点检测到16个QTLs,贡献率为3.45%~26.12%;陵水试点检测到15个QTLs,贡献率为3.22%~16.37%;两地共同检测到的QTLs有4个。此外,本文对采用分子育种手段加强太湖流域地方品种资源中优异种质向现代品种中的渗透进行了初步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黏附素抗原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建立
《中国兽医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黏附素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黏附素抗原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该试验所用K88、K99、987P和F41单因子血清IgG致敏红细胞的最佳浓度依次为30μg/ml、56μg/ml、28μg/ml和100μg/ml。经交叉试验、抑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证实,该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生物制品中黏附素含量的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导授粉条件下转抗除草剂基因油菜与4种十字花科杂草间的基因流
《自然科学进展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苯胺蓝荧光法观察和混合花粉蒙导授粉的结实情况,并结合授粉后代植株的分子鉴定,研究了蒙导授粉条件下甘蓝型抗草甘磷油菜Q3与遏蓝菜(Thlaspi arvense L.)、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 L.)Medic]、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 L.)、风花菜[Rorippa palus-tris( L.)Besser]4种十字花科野生杂草间的基因流.结果表明,当遏蓝菜、荠菜、碎米荠、风花菜分别授以混合花粉(杂草花粉与Q3花粉)蒙导后,与各自的自交组合相比,混合花粉在受体植物柱头上的萌发表现出花粉粒大量黏合、萌发快、伸进花柱与子房的花粉管数量多等特点.各蒙导组合于授粉后24-48h均可观察到一部分花粉管已经通过珠孔进入胚珠,但所有蒙导授粉后代植株抗草甘膦基因的PCR检测均表现阴性.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遏蓝菜、荠菜、碎米荠、风花菜(作母本)与Q3杂交高度不亲和,Q3的抗除草剂基因不能通过基因流转移到这4种杂草中.
关键词: 转抗除草剂基因油菜 十字花科杂草 蒙导授粉 苯胺蓝荧光法 基因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蛇床子素结构修饰物JS-B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测试了蛇床子素结构修饰物JS-B对7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对JS-B最敏感,其EC50值为41.78μg/ml。以蛇床子素为对照,测定了JS-B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释放游动孢子三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显微观察发现:JS-B能够引起辣椒疫霉菌丝形态发生异常,而蛇床子素处理的菌丝形态则无明显变化。不同酸度对JS-B和蛇床子素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者在pH值为5~9时抑菌活性稳定。
关键词: 蛇床子素结构修饰物JS-B 辣椒疫霉病菌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品系APL01(低含油量亲本)与M083(高含油量亲本)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F2)的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经WinQTLCart 2.0对种子含油量进行QTL扫描。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种子含油量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37%~47.16%,多基因遗传率为24.29%~38.28%。共获得qOC1、qOC8、qOC10、qOC13-1和qOC13-2等5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其中qOC1位于N1连锁群的m19e21c~A0214Ra1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5.21%;qOC8位于N8连锁群的A0216Gb206~m5e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6.34%;qOC10位于N10连锁群的m15e48~A0228Bb43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9.45%;qOC13-1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4Rb157~A0301Gb399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8.12%;qOC13-2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6Ba377~A0226Ba36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0.17%。5个QTL中qOC10和qOC13-2位点APL01对含油量的贡献为正值,qOC1、qOC8和qOC13-1位点M083的贡献为正值。qOC13-1效应值较大,属主效基因位点,其余4个QTL效应相对较小,可作为多基因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