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64条记录
山香圆叶提取物对湿热条件下文昌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山香圆叶提取物(TFE)对夏季自然湿热条件下文昌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选取同一饲养条件下生长至84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文昌鸡母鸡24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饲喂不添加TFE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02%、0.04%、0.08%TFE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整个饲养期舍内处于湿热环境(日均温度28.26~34.80℃,日均相对湿度67.00%~87.58%).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TFE添加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ADG)呈显著线性(P=0.004)和二次曲线(P=0.001)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料重比(F/G)呈下降趋势(0.05≤P<0.10).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总蛋白(TP)、免疫球蛋白M(IgM)、胰岛素(INS)含量呈升高趋势(0.05≤P<0.10);随着饲粮TFE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呈显著线性(P=0.002)和二次曲线(P=0.006)变化;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呈显著线性(P=0.004,P=0.005)和二次曲线(P=0.009,P=0.005)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4%和0.08%TFE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GLU)、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热应激蛋白70(HSP70)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IL-10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3)随着饲粮TFE添加水平增加,脾脏指数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43).4)0.04%和0.08%TFE组空肠绒毛高(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随着饲粮TFE添加水平的增加,盲肠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P=0.016)和二次曲线(P=0.011)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呈增加趋势(0.05≤P<0.10).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04%和0.08%TFE显著降低了盲肠梭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相对丰度(P<0.05);添加 0.08%TFE显著提高了盲肠厚壁菌门和乳酸菌属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TFE可提高文昌鸡的生长性能,增强血清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改善肠道黏膜形态,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夏季湿热对机体的炎症损伤.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回归模型分析,文昌鸡饲粮中TF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67%.

关键词: 山香圆叶提取物 湿热条件 文昌鸡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肠道微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油茶种质资源丰富,为挖掘海南油茶种质叶片表型变异,本研究对海南油茶主要分布区的33个居群叶片的8种表型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油茶叶片表型多样性极丰富,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4,变幅为1.99~2.06;考察的叶片表型性状间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可将其概括成叶大因子、叶形因子和叶柄叶重因子;聚类分析把海南油茶33个居群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主要来自海口周边市县,叶片特征为大宽叶片;类群Ⅱ主要来自海口市和五指山市,叶片特征为长叶片;类群Ⅲ几乎涵盖海南主要油茶分布区,叶片特征为小叶.本研究可为海南油茶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种质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 海南岛 叶片表型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RAV家族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AV是AP2/ERF家族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鉴定到荔枝(Litchi chinensis)4个RAV基因(LcRAV).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LcRAV蛋白可分为3个亚族,同时包含AP2和B3保守结构域.无规则卷曲在二级结构中占比较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荔枝LcRAV基因启动子含有多种调控元件,其中光响应元件最多,其次分别是激素响应元件、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和生长发育相关元件.预测发现LcRAV1、LcRAV2、LcRAV3和LcRAV4分别含有2、4、1和1个miRNA靶位点.表达分析发现,LcRAV1和LcRAV3在荔枝果皮着色过程中表达明显上调.LcRAV1、LcRAV2和LcRAV3在乙烯利和环剥去叶处理诱导荔枝果实脱落、烯效唑控花、百草枯促花过程明显上调以及在矮化品种'紫娘喜'顶芽中表达较高.LcR4V1和LcRAV3在荔枝果实采后直接常温贮藏的前期表达明显高于经预冷处理后再常温贮藏的果实.研究结果暗示LcRAV在荔枝生长发育以及采后贮藏过程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LcRAV基因功能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荔枝 RAV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Ya-1诱导辣椒防御酶活性提高和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孢杆菌Ya-1对辣椒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明确其是否具有诱导辣椒抗枯萎病的能力,本研究采用"浸根+灌根"法接种辣椒幼苗,分析不同处理前后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同时,RT-PCR分析了抗性相关蛋白PR-1、POD酶和SOD酶合成相关基因POD和SOD1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表明,Ya-1处理后辣椒叶片PAL、POD和SOD活性较处理前显著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下降;抗性相关蛋白PR-1、防御酶相关基因POD和SOD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说明诱导辣椒产生抗病性是Ya-1防治辣椒枯萎病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 芽孢杆菌 防御酶 诱导抗病性 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种生物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杀虫活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俗称秋黏虫,是一种重要的世界级入侵性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具有迁飞能力强、食性广和繁殖能力强等特点。该害虫主要通过取食生长点、根部、叶片、花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关联与主成分聚类分析综合评价37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充分挖掘并利用长荚豇豆种质资源.[方法]对37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37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7.99%~42.02%,其中荚长、荚横径变异系数最小(<10%),性状最稳定;其他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10%,可作为选育与改良品种农艺性状的首选.11个农艺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转化成6个主成分,其中特征值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17%,能代表37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特征.37份长荚豇豆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10时可分为Ⅰ、Ⅱ、Ⅲ共3类,其中Ⅰ类28个品种,Ⅱ类5个品种,Ⅲ类4个品种,以Ⅲ类表现较好,分别是和顺、南滨708-K、鸿丰708、汉美八号,可作为在海南进行推广种植的品种.采用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综合关联度最大为和顺,关联度0.7285,表现最优.经对比发现,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来的表现较优的品种基本相同.[结论]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获得品质较好的10个种质资源中有6个相同,分别是和顺、瑞祥贵、南滨708-K、将军708、汉美七号、汉美八号,相同度达60%,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并筛选出优良种质资源.

关键词: 长荚豇豆;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实验法优化柱花草中4种次级代谢物的提取工艺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超声波提取柱花草中水杨酸、原苯甲酸三乙酯、吲唑和大豆甾醇B的工艺,考察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及固相吸附剂的量对柱花草中4种次级代谢物提取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2:40(g/mL)、超声温度为40℃,超声时间为30 min,固相吸附剂的量为3.0g.按最佳提取工艺进行试验,4种次级代谢物提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杨酸28.671 μg/g、原苯甲酸三乙酯3.913 μg/g、吲唑3.368 μg/g、大豆甾醇B 7.493 μ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2.80%,表明该提取效果好、稳定可靠.该研究将为柱花草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检测以及抗炭疽病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柱花草 次级代谢物 超声提取 正交实验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有机肥释放的溶解有机质粒径分布与光谱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有机肥释放的溶解有机质(DOM)的粒径分布与光谱特征,为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DOM后续环境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选择海藻、羊粪、虾肽以及小麦秸秆生物炭4种有机肥,提取有机肥中的DOM (<0.7μm)。利用超滤分级技术对提取的DOM进一步区分为<1 kDa、1~100 kDa、100 kDa~0.2μm和0.2~0.7μm 4个粒级,使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定各粒径DOM的含量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进行光谱表征。【结果】从全量(粒径<0.7μm)溶解有机碳(DOC)来看,小麦秸秆生物炭(308 mg/kg)<虾肽(1060 mg/kg)<海藻(1266 mg/kg)<羊粪(2989 mg/kg)。供试有机肥中不同粒径的DOC所占比例和含量差异明显,均以最小粒径(<1kDa)所占比例最高,除海藻为47%外,其余有机肥处理皆达到50%及以上。4种不同来源有机肥DOM的紫外和荧光特征值表明,4种有机肥的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数(BIX)随着DOM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SUVA254、SUVA260和腐殖化指数(HIX)随着DOM粒径的减小而减小。虾肽DOM各粒径的类蛋白组分含量高且主要为内源DOM,自生来源有机质丰富,生物可利用性高;羊粪DOM各粒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小麦秸秆生物炭的DOM大粒径(>100 kDa)组分的FI<1.4,表明其大粒径DOM主要为外源性的,自身生产和微生物活动贡献相对较低。此外,尽管海藻、羊粪和虾肽各粒径的DOM的HIX值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减小,除虾肽DOM的<1 kDa组分外,其腐殖化程度依旧较高(HIX>10),而小麦秸秆生物炭小粒径DOM的HIX<4,表明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小粒径DOM疏水组分含量高,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荧光组分和红外光谱表明了4种不同来源有机肥DOM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且含有大量氨基酸N—H键、O—H键和C—O键等官能团。【结论】依据有机肥释放的DOM的粒径分布和光谱特征,海藻、羊粪、虾肽有机肥中的DOM主要以小粒径为主,其腐殖化程度高,蛋白组分含量较低。小麦秸秆生物炭DOM的生物稳定性要高于其他有机肥,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因此,施加过量的生物炭不利于微生物对土壤DOM的降解利用;而虾肽来源有机肥的DOM类蛋白组分贡献最大,生物可利用性高,施用虾肽有机肥可能有利于微生物对土壤DOM的降解利用。

关键词: 有机肥 粒径 溶解有机质 光谱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嫁接和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开展嫁接栽培与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累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明确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动态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旨在为冬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铁柱2号'冬瓜和'海砧1号'砧木为材料,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栽培方式,分别为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2种栽培方式;副区为氮肥施用量,分别设置N0(0 kg/hm2)、N180(180 kg/hm2)、N360(360 kg/hm2)、N540(540 kg/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冬瓜在5个不同生育期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氮代谢酶活性.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360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施氮量处理;整个生育期嫁接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较自根冬瓜提高了16.11%和11.7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的最大理论值(K)、最大积累速率(Vmax)和平均积累速率(Vmean)、快速积累期起始时期(T1)、快速积累期终止时期(T2)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max)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在N3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嫁接栽培能显著提高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的最大理论值(K)、最大积累速率(Vmax)和平均积累速率(Vmean).冬瓜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随着生育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75 d(果实发育前期)达到最大值;此时NR和GS的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360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嫁接栽培能显著提高冬瓜全生育期NR和GS,与自根冬瓜相比,嫁接冬瓜在30、55、75、95、110 d的NR活性分别提高了33.08%、28.95%、34.63%、36.03%和67.23%;而GS活性分别提高了29.64%、22.11%、21.00%、28.00%和35.27%.综上所述,嫁接栽培能显著影响干物质、氮素的积累总量及其累积速率以及NR和GS的活性.N360(360 kg/hm2)是冬瓜生产中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关键词: 冬瓜;施氮水平;嫁接栽培;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累积量;氮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存和液体培养条件对越南油茶花粉生长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贮存方式和液体培养条件对越南油茶花粉萌率发及花粉管伸长的影响,以及解析越南油茶花粉萌发特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以越南油茶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培养温度、贮藏方式及不同单株对花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南油茶花粉在含100 g/L蔗糖和0.05 g/L硼酸的液体培养基中,25℃条件下培养,萌发效果最好;不同个体花粉萌率发及花粉管伸长差异极显著;越南油茶花粉贮存最佳方式为干燥后置于-20℃贮存.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越南油茶"花而不实"引起低产问题和研发人工授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越南油茶 花粉生长 贮存 液体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