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椰子种质资源脂肪酸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椰子是热带重要的果树和木本油料作物。椰子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但椰子脂肪酸积累的机制尚不清楚,制约了椰子脂肪酸品质的改良。为了发掘我国椰子种质资源脂肪酸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开展150份椰子种质资源的脂肪酸性状变异分析和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椰肉脂肪酸组分包含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其中,己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3.00%。与含油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WC3271,与月桂酸含量相关联的分子标记WC1028,可以作为椰子脂肪酸改良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椰子 脂肪酸 中链脂肪酸 正相关 SSR 品种改良


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制备及稳定性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香草兰挥发油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问题,以马达加斯加香草兰豆荚提取得到的香草兰挥发油作为主要原料,采取自发乳化法构建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化体系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最佳组成为表面活性剂Tween 40与助表面活性剂丙二醇的质量比为2,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为9∶1,可得到水包油型(O/W)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纳米微乳液的粒径为(16.75±0.06)nm,聚合物分散系数(PDI)为0.240±0.003,Zeta电位为(–3.15±0.46)V。采用离心法、加热法以及低温贮藏法对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离心速率为2000~10 000 r/min,加热温度为40~90℃条件下,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能保持澄清、透明状态,在4℃条件下放置30d,未产生浑浊、沉淀等现象,表明香草兰挥发油纳米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贮藏稳定性。研究结果为香草兰挥发油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乳酸菌对不同比例王草和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添加乳酸菌对王草与百香果果皮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王草与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比例分别设为10:0(0%)、9:1(10%)、8:2(20%)、7:3(30%)、6:4(40%)、5:5(50%),再分别做无添加和乳酸菌(1.33×10~5 CFU/g)添加组(n=3),利用体外培养方法分析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液发酵参数。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后,青贮pH显著下降(P <0.01),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 <0.01),挥发性氨态氮含量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体外培养后的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化率相比无添加组也显著提高(P <0.05)。随着百香果皮添加量的增加,青贮pH显著降低(P <0.05),乳酸含量显著上升(P <0.01),在50%添加比例下达到最高。在瘤胃液发酵方面,随着百香果皮添加量增加,pH逐渐下降,产气和干物质消化率逐渐上升(P <0.05),在50%添加组达到最高。综上所述,乳酸菌、百香果果皮均有利于提升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干物质消化率,结合实际生产,王草与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下,百香果果皮最大且最适添加比例为40%~50%。


谷朊粉对菠萝果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谷朊粉(wheat gluten,WG)抑制菠萝果粉吸湿行为的作用机制,给菠萝果粉的加工及贮藏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静态称量法绘制4种不同WG添加量(0、10%、20%、30%)菠萝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选用7个经典数学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拟合度最高的模型并确定其数学表达式,进而推算菠萝果粉的安全贮藏水分。通过水与物料的结合能分析,绘制出样品平衡水分含量(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Xeq)与结合能的关系图,从热力学角度阐述WG对菠萝果粉水分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室温条件下的水分吸附过程中,样品Xeq会随着水分活度(aw)的升高而升高,而且WG添加量越高的样品,其升高幅度越小。在0.753的aw下,4种样品的Xeq分别为0.2068、0.1921、0.1763、0.1530 g/g。菠萝果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属于Ⅲ型等温线,Peleg模型对其拟合效果最好,其次分别是GAB、Henderson、Mod-BET、Oswin模型,而Halsey、Smit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差。Peleg模型对所有样品拟合的R2均在0.995以上,RMSE为0.0112~0.0137。模型拟合验证结果表明,Peleg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线性关系,能较准确地反映菠萝果粉的Xeq。根据食品安全贮藏水分理论,利用上述拟合模型表达式推算出4种样品的相对安全水分分别为0.1421、0.1308、0.1168、0.1017 g/g,绝对安全水分分别为0.0803、0.0721、0.0615、0.0501 g/g。此外,结合能分析结果表明,水与物料的结合能随着Xeq的升高而下降,同时WG的添加可有效降低结合能,从而降低物料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当Xeq为0.20 g/g时,WG添加量每增加10%,物料与水的结合能平均下降0.0396 kJ/mol。
关键词: 菠萝果粉 谷朊粉 水分吸附等温线 模型拟合 结合能


柱花草响应炭疽菌和低磷胁迫的LysM-RLKs成员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的LysM-RLKs家族成员,本研究利用接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低磷处理的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命名LysM-RLKs家族成员,预测其亚细胞定位和蛋白序列;通过柱花草植株相关试验,进行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响应几丁质、炭疽菌和低磷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1个SgLysM-RLKs成员,命名为SgLYK1,SgLYK2a,SgLYK2b,SgLYK3a,SgLYK3b,SgLYK4a,SgLYK4b,SgLYK5,SgLYK7,SgLYK8和SgNFR5;其蛋白大多定位于质膜,含有典型的胞外LysM、跨膜和胞内激酶结构域,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三维结构存在差异;该家族成员均存在组织特异性,其中SgLYK1,SgLYK4a,SgLYK5,SgLYK7和SgLYK8可能在炭疽菌侵染和几丁质诱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SgLYK3a则可能参与响应低磷胁迫。本研究为SgLysM-RLKs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柱花草抗炭疽菌和低磷胁迫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关键词: 柱花草 LysM-RLK家族 炭疽病 低磷胁迫 表达模式


地毯草扩张蛋白基因AcEXPA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α-扩张蛋白(α-expansin,EXPA)基因参与铝毒害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铝处理对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生长的影响,克隆了地毯草AcEXPA1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不加铝相比,铝处理抑制了地毯草根系生长,降低了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地毯草AcEXPA1基因全长为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27.7 kDa。AcEXPA1蛋白具有信号肽,被预测定位于胞外基质。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AcEXPA1基因在地毯草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叶中的表达量,且在距离根尖1~2 cm根段中的表达量最高。铝处理增强了AcEXPA1基因在地毯草根中的表达,但镉和镧处理对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不同铝浓度和时间处理结果进一步表明铝增强了AcEXPA1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地毯草适应铝毒害的机理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香蕉产量
《热带生物学报 》 2025
摘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皇帝蕉产量进行预测,明确最优预测模型及产量影响因素,为海南省澄迈县皇帝蕉的养分综合管理及产量预测等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输入变量进行筛选,然后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和人工神经网络(ANN)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皇帝蕉产量预测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SHAP)法解释模型,揭示影响皇帝蕉产量的主导因素,并量化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NN模型预测性能最佳,R2为0.98,RMSE和MAE分别为0.16和0.10 kg·株-1,预测值基本无偏差。ANN模型在100样本数据量左右下误差已得到收敛,更小的成本也能获得优良预测效果。虽然SVM模型预测性能只是稍差于ANN模型,但其有欠拟合风险。KNN和RF模型预测性能欠佳,有过拟合问题,且在当前样本量下误差还没收敛。SHAP法对ANN模型预测结果解释是:速效钾、碱解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是影响皇帝蕉产量的主导因素,当蕉园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1,碱解氮含量大于100 mg·kg-1,交换性钙含量大于600 mg·kg-1,交换性镁含量大于60 mg·kg-1时对皇帝蕉产量起促进作用。在土壤交换性钙、镁缺乏时,增加土壤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可能会缓解蕉园缺素胁迫。


超低温保存技术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与展望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带地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有极大的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需求。超低温(液氮)冻存是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虽需针对特定物种进行技术优化,但在实际应用后最为节省空间,且只需定期补充液氮,极大降低了种质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现已在种子、茎尖、花粉等多种类型材料上实现冷冻后成活与再生。为系统总结并全面介绍超低温保存技术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本综述以休眠茎段和试管苗茎尖的超低温保存为主线,回顾了植物超低温保存的研究历史与技术发展,侧重介绍了超低温保存技术在热带作物茎尖、种子(胚)、花粉、细胞悬浮系和愈伤组织中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热带作物超低温保存后遗传稳定性评价研究进行介绍,展望了超低温保存在热带作物茎尖、顽拗性种子和胚性愈伤组织和细胞等材料长期保存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对策建议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广受大众喜爱。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广大种植户常常频繁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制豇豆病虫害发生和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的有效手段。本文概述了豇豆主要病虫害及环境影响因子,并从抗药性监测及筛选高效药剂,应用生防菌剂、筛选优势天敌昆虫(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昆虫性信息素及能量转换膜等理化诱控技术,“防虫网+”IPM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了部分省市在实践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IPM技术体系、重视科学用药管理、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豇豆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型污染物,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和生态毒性是水产养殖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新烟碱类杀虫剂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有很高的浸出和径流潜力,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然而,目前关于水环境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分布以及其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生态毒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现有文献,系统论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分类、污染分布和物理特点,综合梳理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行为、生长发育、组织结构、免疫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评述和展望,旨在为今后水环境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态毒性和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