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麦仁冻藏期内菌相分析及优势菌的分离鉴定
《保鲜与加工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对青麦仁冻藏期间微生物进行控制,本研究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冻藏期间青麦仁的菌相进行分析,应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速冻青麦仁的优势菌株,探讨青麦仁冻藏期内菌相构成及优势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青麦仁冻藏期内细菌总数为3.76 lg(CFU/g),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特异性细菌菌株28株、真菌3株,菌落基本形态观察及菌落总数计数得到速冻青麦仁中优势菌群3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可知速冻青麦仁中的3株优势菌分别为:QX-1鞘氨醇单胞菌属、QX-4微杆菌属和QX-26不动杆菌属。


青麦仁代餐粉的配方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青麦仁复合代餐粉配方,采用单因素和均匀设计进行优化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青麦仁粉添加量、青麦仁粉粒度、木糖醇添加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添加量、柠檬酸钠添加量对代餐粉冲调特性有较大影响。均匀设计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分受柠檬酸钠添加量的影响程度大于青麦仁粉粒度;润湿性受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MC-Na添加量>青麦仁粉粒度;溶解度、分散性、水合能力受各因素影响情况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提取的4个主成分能解释92.72%的指标信息,达到指标降维目的;岭回归分析建立的综合得分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预测最佳工艺参数为:青麦仁粉添加量61%,小米粉与燕麦粉添加量分别为18%、12%,青麦仁粉粒度125目,木糖醇添加量8%,CMC-Na添加量0.85%,柠檬酸钠添加量0.28%,实际综合得分为1.13,均高于试验组中的最高分。本研究参数为后续青麦仁代餐粉产品推广奠定基础。


利用重组腺病毒过表达PPARγ对牛肌肉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肌内脂肪沉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肌肉细胞分化、脂肪细胞分化及甘油三酯代谢等多个方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基因在动物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核心调控作用,但是PPAR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包装牛(Bos taurus) PPARγ基因腺病毒(Adenovirus),并分析过表达PPARγ对肌肉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将PPARγ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后,构建载体pAdTrackCMV-PPARγ。将线性化的pAdTrack-CMV-PPARγ载体和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共转化至重组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J5183细胞中,在细菌中同源重组后,成功构建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PPARγ。将线性化的pAdEasy-1-PPARγ转入人(Homo sapiens) 293A细胞中包装并扩增PPARγ腺病毒。用PPARγ腺病毒感染牛肌肉细胞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RT-PCR)检测脂质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PARγ腺病毒载体,包装了PPARγ腺病毒并进行2次扩增后,获得的PPARγ腺病毒滴度为2×1011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 PFU)/mL。使用该PPARγ腺病毒感染牛肌肉细胞,获得了90%以上的感染效率。在牛肌肉细胞中过表达PPARγ后,脂质沉积正向调控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 (fat acid binding proteins 4, FABP4)、葡萄糖转运蛋白4 (glucose transporter 4, Glut4)和脂肪特异性磷脂酶A2 (adipose-specific phospholipase A2, AdPLA2)的表达水平分别上升至1.89、1.51和1.56倍(P≤0.05)。而脂质沉积负调控基因GATA结合蛋白2 (GATA binding protein 2,GATA2)、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 HSL)、核受体亚家族2F组成员2 (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2, group F, member 2, Nr2f2)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0.45、0.57和0.25倍(P≤0.05)。同时,PPARγ辅激活因子1α(PPARγcoactivator-1α, PGC1a)的表达水平上调至141.41倍(P≤0.01),而生肌因子5(myogenic factor 5, Myf5)的表达变化不显著。本研究成功包装了PPARγ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工具,同时证明在牛肌肉细胞中过表达PPARγ有促进肌肉细胞内脂质沉积的趋势。
关键词: 腺病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基因(PPARγ) 过表达 肌肉细胞 脂质沉积 qRT-PCR


芝麻营养生长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枯萎病是芝麻主要真菌病害之一,由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FOS,Fusarium oxysporum f. sp. sesami)引起,主要在苗期和成株期发生。为精准评价营养生长时期(2对真叶~现蕾)芝麻种质对FOS菌株的抗性水平,试验分析了FOS菌液浓度、蘸根接菌时间、致病力等条件下芝麻种质枯萎病病症及病情指数变化规律,建立了营养生长期芝麻枯萎病抗性精准鉴定方法。结果表明,1×106 cfu/mL~5×106 cfu/mL浓度下,植株蘸根接菌处理1~2周即可发病;第4周样本枯萎病病情指数趋于稳定。上述方法反映不同芝麻种质营养生长期对FOS菌株的抗性水平以及不同FOS菌株的致病力。营养生长期芝麻枯萎病发生可分为0~4级共5个等级。采用上述鉴定方法对42份芝麻种质进行抗枯萎病鉴定结果显示,野生种Sesamum radiatum Thonn. ex Hornem.高抗枯萎病(DI=0),而S. angustifolium (Oliv.)Engl.高感枯萎病(DI=100)。40份栽培种资源中,高感(HS)种质比例极高(55%),抗病种质比例较低(27.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芝麻抗枯萎病遗传机理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绿芦笋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条件优化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绿芦笋为原料,采用超声-酶法协同提取芦笋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探讨纤维素酶添加量、超声时间、pH值和超声功率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以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超声-酶法协同提取芦笋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芦笋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酶添加量>pH值>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065%、超声时间114 min,pH 5.50,超声功率180 W.在此条件下,提取芦笋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得率最高,验证试验得到的得率为8.807 mg/g.


吡格列酮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胎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吡格列酮(PIO)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胎发育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浓度PIO对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状况以及孤雌胚胎体外发育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μmol/L PIO组的极体排出率显著高于0.5μmol/L添加组(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和1.5μmol/L添加组(P<0.01).对在4种PIO浓度中培养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结果表明,添加1.0μmol/L PIO组的卵裂率显著高于0.5μmol/L添加组(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和1.5μmol/L添加组(P<0.01);就囊胚率及细胞总数而言,1.0μmol/L PIO添加组极显著高于对照、0.5、1.5μmol/L这3个PIO添加组(P<0.01),表明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μmol/L PIO有助于提高猪卵母细胞的成熟率,以及孤雌胚胎的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总数.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新方法的建立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快速、高效地筛选到靶标核酸适配体,急需通过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ELEX)建立一种简便、高效和可视化筛选适配体的新方法。以链霉亲和素(SA)作为靶标模型,利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和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显示,在第1轮LSPR-SELEX中,筛选到SA结合的适配体(SBA),并且通过LSPR的Trace Drawer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出SBA的K_D值为107μmol/L;在第2轮LSPR-SELEX中,SBA的K_D值为98 nmol/L。结果表明,采用LSPR-SELEX技术经2轮筛选,使SBA的亲和力提高了1 000倍。随后,将筛选到的SBA进行CE验证,结果显示, SBA适配体与其靶标SA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特异性。综上,鉴于LSPR从初始DNA文库中分离和收集靶标适配体的高效性,LSPR-SELEX技术可用于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关键词: 适配体 LSPR-SELEX 链霉亲和素 毛细管电泳 K_D值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绿茶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量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基于PLSA和颜色命名的小麦图像分割方法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大田环境下光照不足对小麦图像分割的影响,以及提升小麦图像中偏黄叶片的提取效果,提出了将白平衡调整、局部同态滤波预处理和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模型的颜色命名算法相结合用于小麦图像分割的方法.首先,对大田采集的小麦图像进行白平衡调整,得到准确无偏色的图像;然后对光照不足的图像在HSI彩色模型下对亮度分量I进行局部同态滤波处理,以减少光照不足对图像的影响;最后在RGB彩色模型下基于PLSA模型构建的颜色名RGB值字典,提取图像中绿色和黄色像素点对应区域作为目标区域.结果表明,经白平衡调整后F1值提高1.61个百分点;光照不足图像经局部同态滤波处理后F1值提高12.43个百分点,分割效果明显提升;所提方法对绿色、叶片偏黄及光照不足的小麦图像分割的F1值分别为96.39%、97.29%和96.22%,均达到了较好的分割效果;所提方法与K-means聚类算法相比,虽点状噪音和细小孔洞相对较多,但在分割叶片偏黄小麦上F1值提高4.42%,整体分割效果较好,且稳定性强.
关键词: 小麦 图像分割 颜色命名 PLSA 白平衡 同态滤波 图像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