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uPro蛋白酶在不同蛋白水平罗非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饲料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Hu Pro蛋白酶在不同蛋白水平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将375尾平均体重为(11.90±1.32)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5组:高蛋白组(对照组)、中蛋白组(Ⅰ组)、中蛋白+蛋白酶组(Ⅱ组)、低蛋白组(Ⅲ组)、低蛋白+蛋白酶组(Ⅳ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5尾鱼,饲养65 d后测定生长、饲料系数、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消化酶酶活等指标。结果表明,在中蛋白组中添加Hu Pro蛋白酶,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31%蛋白的对照组提高了0.48%、0.44%、8.71%和5.39%,饲料系数降低了0.68%,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成本下降了4.99%,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低蛋白组中添加Hu Pro蛋白酶,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较31%蛋白的对照组降低了18.18%、10.04%、7.47%,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饲料成本较对照组提高了8.66%、25.34%、6.59%,除增重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在31%蛋白水平的基础上,降低2%的蛋白水平添加Hu Pro蛋白酶,不会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利用造成影响,但降低4%的蛋白水平添加Hu Pro蛋白酶会影响到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利用。消化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中添加Hu Pro蛋白酶(Ⅱ组、Ⅳ组),与未添加Hu Pro蛋白酶组(Ⅰ组、Ⅲ组)相比,吉富罗非鱼肝、胃、肠的蛋白酶活性与胃、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所提高,而肝淀粉酶和肝脂肪酶活性无明显的变化(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种业发展及相关前沿技术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重要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于1992年被引入中国。由于大菱鲆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使其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在繁育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亲鱼管理,导致出现亲鱼近交,结果造成严重的种质衰退。因此,为了维持大菱鲆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自大菱鲆规模化养殖以来又开展了大菱鲆的遗传改良工作。本文从繁育和选育两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大菱鲆种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大菱鲆种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并对大菱鲆种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池塘电赶鱼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农业与技术 》 2015
摘要:为了研究一种可以取代人力进行驱赶集鱼作业的装置少劳动成本,研制了一种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可调节的电赶鱼装置。文章研究不同电场与鱼类行为之间关系,设计脉冲参数均可调的脉冲发生器,通过连接电栅进行驱赶集鱼作业。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电驱赶参数,通过养殖池实验验证本实验装置的效果。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装置能起到一定驱赶集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hirp信号的传输功率控制超短波渔船通信系统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超短波信道快衰落、远近效应、多径效应等特点,针对现有渔船超短波通信系统噪声高、通信距离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渔船超短波通信系统的前端功率控制算法:利用双chirp前导信号实现发送端信号功率控制和接收端自动增益控制,先通过一次检测chirp波相关峰值,获得信道的增益初估计,反馈调整AD前端的自动增益放大器,使信号达到合适的处理增益;通过检测第2个chirp波相关峰值,获得第2次增益估计;最后通过AR模型实现增益的精确估计与调整。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接收端可以实现40 d B以上的增益调整,发送端可以节省30%以上的功耗。该算法的应用,可以降低超短波信道的背景噪声,改善渔业超短波信道环境,网络性能可得到提高。
关键词: 渔船 chirp信号 信道增益 自动功率控制 超短波通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柴油机动力性参数采集系统设计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渔船用柴油机是整条渔船的"心脏",其动力性是柴油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实时监测能保障柴油机安全有效地工作。系统设计以无线扭矩传感器、反射式红外光电传感器为核心,通过构建硬件测试系统并安装在渔船上,来完成柴油机动力性参数的采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监测柴油机的运行状况,达到消除故障隐患、节省燃油、延长柴油机寿命的目的。采集系统经台架测试,结果显示其精确性和稳定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试验证明,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组成系统的硬件选择)是合理有效的,系统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监控柴油机动力性参数的功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鱼类生长性状数据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水产学杂志 》 2015
摘要:针对目前养殖鱼类生长性状数据以纸质为主、易丢失、难查找的现状,作者设计、开发了养殖鱼类生长性状数据管理软件。该软件以C/S结构进行布局,按照生命周期需求分析,在Windows7环境下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VB.NET进行系统性开发。该软件有5个功能模块:亲鱼信息管理模块、家系信息管理模块、测量任务管理模块、生长性状数据管理模块,及数据输出模块,能提高养殖鱼类生长性状数据采集和管理效率,可在水产科研工作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仔、稚、幼鱼 摄食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鲢的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8—10月和2014年8—10月在五大连池的三池和二池随机采集248尾鲢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了鲢各年龄段的体长、体质量。采用Keys公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规律。根据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五大连池鲢不同年份之间以及其与长江流域、东北地区水域鲢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鲢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52.992[1-e-0.301(ti-0.064)];Wt=2621.649[1-e-0.301(ti-0.064)]2.901。鲢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质量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3.602龄,对应的体长、体质量分别为34.72 cm和769.08 g;对比分析表明,五大连池鲢的生长最为缓慢,鲢在2013—2014年的生长速度要快于2012—2013年的生长。鲢的生长除受到地理种群差异影响外,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以及种内、种间竞争压力也是影响鲢生长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雌核发育彭泽鲫雌雄鱼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结果发现,与池塘养殖雄鱼比例极少相比,实验室养殖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实验室养殖Pcc F1雄雌比例为(43.6±3.0)%,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比为(4.7±1.2)%。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雌雄鱼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除Pcc-vasa、Pcc-esr1和Pcc-esr2b外,实验室养殖Pcc F1精巢中性腺分化、受体、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对于池塘养殖的Pcc F1,除Pcc-amh、Pcc-dmrt1b、Pcc-dmrt1c、Pcc-foxl2、Pcc-vasa和Pcc-esr2b外,精巢中性腺分化和受体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但精巢中绝大部分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卵巢(P<0.01)。实验室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类固醇合成酶类及调控芳香化酶的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雌雄激素的合成或调控相关,从而导致不同养殖模式出现不同比例的雄鱼。
关键词: 雌核发育 彭泽鲫 性腺分化 受体 类固醇合成酶类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及生长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