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籼粳杂种IR36/Kamairazu花粉育性的遗传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检测了47个水稻籼粳杂种F1的花粉育性,平均值为(79.9±31.2)%,其中68%组合的花粉育性低于90%。研究了代表性组合IR36/Kamairazu不同世代的花粉育性,F1的花粉育性为79.5%,其衍生的63个F2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1.0±15.7)%。花粉育性高达98.3%的F2单株A4-3衍生的8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为(95.9±11.1)%,而育性为61%的A4-6衍生的51个F3单株的平均花粉育性仅为(74.3±35.2)%。在A4-3衍生的F3中选用2个花粉育性分别为99.2%和99.5%的单株,其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分别为(93.0±7.4)%和(94.9±3.5)%,而2个花粉育性均为69.2%的单株衍生的F4群体的平均花粉育性则分别为(88.5±22.1)%和(89.8±6.7)%。IR36/Kamairazu的花粉育性受多基因控制,符合多基因座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F2、F3和F4群体中,平均育性水平较高的群体,单株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平均育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花粉育性与小穗受精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稻区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着粒密度,对江淮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和新近育成的36个粳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分成半密穗型(Ⅰ)、偏密穗型(Ⅱ)和密穗型(Ⅲ)3类。随着水稻品种由散穗型向半密穗型、偏密穗型和密穗型的演变,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态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量、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增加,而穗数/m2、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株高增加,上部3张叶片变长、变宽,生物日产量增高;穗部一、二次枝梗数增多,着粒密度变大;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茎秆的含氮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增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变硬、蛋白质含量呈上升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城农区棉田烟粉虱的危害特征与治理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2002~2005年的调查,烟粉虱在盐城农区棉田危害的主要特征有:单株虫量逐年上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生期逐年提前。由于当地寄主植物种类繁多,烟粉虱扩散转移频繁,就棉田而言又大体可分为虫源侵入期、繁殖扩展期、危害高峰期和转移消退期。研究结果还证实,该虫能通过吸汁传病传毒,受害棉株损失严重。在对烟粉虱的控制上,提出坚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对策;采用“蔬菜防治保棉花,前期防治压基数,突击防治控危害”的化学防治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卫星遥感的区域棉稻与稻棉轮作周期估算模型研究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2001年到2004年连续4年的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研究了江苏省里下河农区兴化市的棉花轮作现状,建立了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的估算模型,并给出了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的估算公式。结果表明,在兴化市42个乡镇中,棉稻和稻棉为主要轮作模式,但轮作水平差异较大,在假定该区域的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为平稳随机过程的情况下,可以推算出棉稻轮作周期为2.81年,稻棉轮作周期为2.89年,两者十分接近,仅相差2.85%,符合轮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本文的轮作评估模型和相关的估算公式是合理的,遥感影像解译的精度达到了试验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