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渤海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渤海湾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收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3 232尾中国对虾,对其体长、体重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渤海湾中对虾体长体重成幂指数关系:♂:W=6.8×10-6L3.076 2;♀:W=5.8×10-6L3.115 3;(2)同大多数其它对虾种类一样,中国明对虾也表现雌雄生长的差异。养殖前期,雌雄虾的体长、体重生长差异不明显,雄虾略高于雌虾,在49.1 d之后,雌虾生长速度高于雄虾;雄虾生长拐点出现在120.0 d左右,雌虾体重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55.3 d左右;(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出渤海中国明对虾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184.79[1-e-0.015(t-45.11)];Wt=63.73[1-e-0.015(t-45.11)]3.076 3,♀:Lt=240.95[1-e-0.010 2(t-43.59)];Wt=164.21[1-e-0.010 2(t-43.59)]3.115 3;(4)渤海湾中国明对虾最大体长与体重有增大的趋势,生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这与渤海水温升高、水质污染及放流中国明对虾的时间早晚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欧盟渔业科技合作现状与趋势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Fishery、Fisheries、Aquaculture检索2003-2012年间的涉渔SCI文献,再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homson Data Analyzer(TDA)软件,对检索结果的各个关键字段进行分析处理,对欧盟国家渔业科研现状、欧盟国家渔业科研合作现状和中国-欧盟渔业科技合作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西班牙的渔业科研合作最为紧密,欧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比欧盟国家与中国合作得更为紧密,中国与欧盟国家的渔业科技合作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中欧渔业科研正向着多元化、紧密化、频繁化的趋势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产养殖技术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江苏省池塘养殖户的调研数据,运用2阶段DEA模型和Tobit模型评价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分析养殖户的经营要素、个体因素以及外部政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水产养殖技术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外部政策的3个变量中,技术培训和农机补贴政策对综合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培训、加入合作社和农机补贴对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中,养殖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养殖面积对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鱼药和水面租金对技术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因此,要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应充分发挥利用政府和合作社的组织功能,加强水产养殖户的技术教育与培训,扩大农机补贴政策的力度和范围,促进水产养殖的机械化发展。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技术效率 农机补贴 技术培训 DEA-Tob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条纹锯仔鱼的存活、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不可逆点(PNR),作者在温度(22.9±0.8)℃、盐度30~32、DO≥5.0mg/L、pH7.8~8.2,光照强度40~100 Lx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条纹锯仔鱼开展饥饿胁迫对其存活、摄食、生长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及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化后2 d开口摄食,仔鱼体长开始下降,从内源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持续1 d;3 d时卵黄囊、油球消失,仔鱼体长增加,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可达到68.25%。3.5 d时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到88.24%,之后初次摄食率逐渐下降,5 d时初次摄食率下降为37.5%,可知条纹锯PNR=5 d。6.5 d时试验组仔鱼全部死亡。结果表明,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对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率相似。混合营养期,仔鱼体长出现负增长,且试验组负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源营养期,试验组仔鱼体长持续下降,至PNR时体长负增长速率加快死亡率增加,直至全部死亡;对照组仔鱼体长开始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条纹锯仔鱼孵出后2~5 d为摄食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 饥饿 摄食 不可逆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特征为基础,并通过现场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沉积物、暴波强度(wave exposure)、光照强度)对铜藻幼苗阶段垂直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藻的主要繁殖群体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121—240 cm的水深范围内,水深大于480 cm没有发现成藻植株;光照对铜藻的生长起重要作用,低光照强度可能不会导致铜藻的大量死亡,但明显抑制了铜藻的生长,248μmol m-2s-1的光照强度为铜藻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没有导致铜藻幼苗大量死亡;低暴波强度虽降低了铜藻被移除的风险,但为沉积物和附生生物在铜藻附着基上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了铜藻早期定居阶段的存活;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在附着基上的沉积水平显著增多(P<0.01),沉积物长时间的覆盖导致了铜藻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说,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Dmrt3基因在性腺中的甲基化差异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点,为了找到与黄鳝性别调控直接相关的序列位点,分析黄鳝性别相关基因在雌雄中的序列差异,本实验选择了性别相关基因Dmrt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该基因在雌雄性腺中的甲基化状态就可以分析出参与性别控制的具体位点。实验通过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pa II酶切黄鳝的雌雄性腺,根据已知的m RNA序列设计相关引物扩增酶切产物,同时与未酶切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条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Dmrt3-FR2扩增序列中,精巢是去甲基化状态,而卵巢是甲基化状态,可以推测该位点很可能与性别调控相关。本实验补充了从分子学角度研究黄鳝性别调控的不足,同时也验证了用甲基化手段研究黄鳝性别调控的可行性,为其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古代渔业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科技管理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现存的中国史料典籍中,上至传说时期的尧舜禹时期下至封建社会的各个阶段,关于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文字记载颇为丰富。归纳总结,主要有虞官设置、时禁制度、渔业税、渔具渔法、鱼类尺寸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中国古人在渔业管理实践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尤其是生态智慧,时至今日都有极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代渔业危机,甚至其他环境问题的解决,亦需要从先人实践经验中寻求支持帮助。可以从转变立法理念、严格遵循生态规律、保障人类本能环境利用行为,限制超越极限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等方面对现代渔业管理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水产研究所中文期刊论文产出分析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收录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期刊论文数据为基础,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所2003—2012年被收录的论文从发表刊源、核心作者、学科产出、主题热度等几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所科技论文产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为该所今后深化科学研究和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