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IAHS框架下的水产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生态经济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GIAHS项目推动下,国际社会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水产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水产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制订其保护与发展战略和政策,不仅是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对于维护渔村景观、保护水产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水产文化、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文章基于GIAHS项目框架探讨了水产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外延,水产文化遗产的功能特点,以及保护与发展战略、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 GIAHS 水产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 发展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声学的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宜宾江段鱼类空间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上游向家坝至宜宾44 km江段鱼类在枯水期(1—4月)的分布特征,2006—2012年期间采用裂波式探鱼仪BioSonics DT-X对该江段进行了7次水声学调查,并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采集流速等环境特征数据,此外,还在2011年3月同期进行试验性捕捞。水声学探测目标(Max.(TSc)≥-45 dB)的平均强度为(-42.32±5.02)dB,推算平均体长为22.71 cm。试验性捕捞共采获20种鱼类,平均体长21.31 cm。鱼类在研究区域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横河口、岷江口、南广河口三处河口以及打铁窝、李家沱两处深水区。分析认为枯水期该江段鱼类对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栖息在水体深、流速小且弗劳德数(Fr)也较小的位置。
关键词: 鱼类资源调查 水声学 长江上游江段 向家坝 目标强度(F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20mg/L,40 mg/L,80 mg/L)和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16 h,24 h,32 h),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结果表明,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至80 d基本消失,而在黄绿激光下标记区能长久保持,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对不同时间点的标记级数随浓度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合安全评估,得出适宜胚胎期大麻哈鱼耳石群体标记的条件为:浸染质量浓度(w/v)为25.9~40 mg/L,浸染时间为15.6~24 h,并且在二次函数y=0.055x2–3.861x+86.9(x表示时间值,y表示浓度值)之下的曲边三角形区域选择浓度和时间点。标记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新生轮纹数与暂养天数线性相关性显著,矢耳石和微耳石相关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65和0.924,表明大麻哈鱼胚胎-仔稚鱼后期矢耳石与微耳石上的沉积轮为日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移的关键环节,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利用2011年4月在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开展的18个站点90份样品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1)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8个类群580种(类);(2)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明显,特定水层出现的种类数占总种数的43.6%,各水层均出现的种类仅占总种数的15.8%;(3)优势种组成复杂,垂直变化明显,单一种类的优势度不高;(4)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湿重生物量分别为206.27ind/m3、94.03mg/m3,密度和生物量均以0~2m层和30~75m层较高,沿水深梯度的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5)浮游动物数量的垂直变化主要受温跃层影响,温跃层内浮游动物数量最高,温跃层上方和下方的水层内数量较低;(6)南沙西南大陆斜坡区浮游动物生产力水平较高,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和同源dmrt1基因过表达载体在青鳉体内的整合和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1基因和青鳉(Oryzias latipe)dmrt1基因构建过表达载体,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两种载体分别导入青鳉受精卵中,比较异源和同源dmrt1基因对青鳉胚胎孵化率的影响以及两种dmrt1基因在青鳉体内的基因整合率、基因表达率及对芳香化酶基因(cyp19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48 h后,两种载体均在胚胎内大量表达,注射青鳉同源性dmrt1载体的受精卵孵化率(69.5%)要显著高于注射异源性dmrt1载体的受精卵(36.5%)。30 dph(days post hatching)两组被注射稚鱼均能检测到基因整合,注射同源dmrt1的整合率(30%)要高于异源dmrt1(10%)。30 dph稚鱼体内检测不到异源性dmrt1载体的表达,但能检测到同源dmrt1载体的mRNA表达,同时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抑制。本研究为研究舌鳎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功能提供了基础,并为在模式鱼类中研究海水鱼相关基因功能累积了必要的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5a肽酶(ScpB)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鱼体样本,克隆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cpB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pB,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后,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以不同剂量(1μg/g、3μg/g、5μg/g)免疫尼罗罗非鱼后,每周检测各实验组鱼体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变化情况,并于免疫4周后以4倍LD50的剂量对其进行人工攻毒。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66%~89.00%,其中5μg/g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受免鱼体血清中溶菌酶活性、SOD活力和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结果表明,重组蛋白ScpB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为GBS多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C5a肽酶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镂空方型增殖礁上升流特性的粒子图像测速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镂空方型增殖礁单体礁和组合礁的上升流流场特性进行分析,按照海区实测流速和礁区选址要求,设定5个不同的来流速度0.2、0.4、0.6、0.8、1.0 m/s,并计算出试验流速分别为0.045、0.090、0.135、0.180、0.225 m/s。结果表明:单体礁在任何一种迎流方式下,上升流的规模都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同来流速度下,主视面90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大;单体俯视面45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小;礁体横向组合排列时,礁体间距在0.5L~1.0 L时所产生的上升流规模最大,礁体间的协同作用最强;礁体纵向组合排列时,在0.5L~1.5 L倍的间距时,礁体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形成的上升流规模最大。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流 试验 图像粒子测速 上升流特性 镂空方型增殖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线粒体DN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线粒体DNA(mtDNA)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优化。通过质粒标准品的线性化处理、模板DNA的酶切和超声处理、mtDNA和核DNA(nDNA)基因引物的筛选实验,建立半滑舌鳎mtDNA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质粒标准品的构象对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影响较大,线性化的质粒更适合用作标准品;酚-氯仿方法提取的模板DNA适用于mtDNA含量测定,无需进行预处理;用D-loop和ND1这2对引物所得的拷贝数较小且结果一致,适用于mtDNA拷贝数的测定;以不同核基因为参照所得的mtDNA含量可能存在差异,当以单拷贝核基因ENC1和MYH6为参照时,可以计算出单个细胞中mtDNA含量,若以多拷贝基因GAPDH为参照,mtDNA含量测定值则较小。采用本方法分别对半滑舌鳎肝、肾、脾和肌肉组织的mtDNA含量进行重复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组织的mtDNA含量显示出良好的重复性(P>0.05),而不同组织中mtDNA含量具有差异性,可见该方法稳定可靠,能为海洋鱼类mtDNA含量检测提供借鉴。
关键词: 线粒体DNA含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半滑舌鳎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WT1a基因的克隆与性别分化期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全基因组序列中获得肿瘤抑制基因WT1a的部分序列,然后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WT1a基因的全长,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分化早期的组织切片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该阶段WT1a的表达特征。克隆结果显示,WT1a基因cDNA全长为1 88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470 bp,编码490个氨基酸,并且包含KTS三肽,5′-UTR和3′-UTR分别长为245 bp和171 bp。在ORF末端发现2个微卫星(SSR)序列和2个跨膜螺旋区域,而在其他物种中未发现这些区域。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WT1a基因的保守性很高,与人的同源性高达90%。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批半滑舌鳎在56 d时性腺开始分化,并且卵巢分化早于精巢。荧光实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WT1a在半滑舌鳎成鱼性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在肝、肾、脾、心脏等组织中有微量表达,并且在成鱼性腺中,雄鱼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雌鱼显著高于伪雄鱼。在胚胎发育各时期以及初出膜后WT1a的表达结果显示,在12 h(原肠早期)显著升高,20 h(神经胚期)达到最高。在性腺分化早期雌雄性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WT1a在雌雄半滑舌鳎16~66 d的性腺中表达量持续平稳升高,在性腺分化时期表达量并没有特殊的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说明,WT1a基因是半滑舌鳎性别相关基因,并在半滑舌鳎的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持续表达,但可能对性腺的分化过程并不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别相关基因 WT1a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系统中维持碳氮比为20︰1、水温(26.0±2.3)℃、pH7.2~7.8,24 h不间断供氧以形成生物絮团,监测培养过程中养殖水体总氮(TN)、总固体悬浮物(TSS)浓度、碱度的动态变化及分析生物絮团的营养组分,并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生物絮团的原核及真核微生物组成和动态变化。养殖水体TN变化范围为6.65~11.15 mg/L,第9天达到峰值(10.11±1.05)mg/L,第12天后和第0天时的T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TSS浓度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419.67±11.5)mg/L,第15天后TSS稳定维持在244.67 mg/L;碱度变化范围为136.68~239.20 mg CaCO3/L,第6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为30%(干重)。生物絮团原核微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某些未知不可培养的细菌组成,蓝细菌(Cyanobacterium)只存在于生物絮团培养前期(第0、5、10天),产碱菌科细菌(Alcaligenaceae)存在于生物絮团形成的整个过程,且是第5、10、15天的优势菌。组成生物絮团的真核微生物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的斜叶虫属(Loxophyllum)、隐藻纲的隐鞭藻科(Cryptomonadaceae)及Goniomonas属、硅藻纲的双头菱形藻属(Nitzschia)。其中双头菱形藻属为絮团培养初始第0天到15天特有;斜叶虫属在絮团培养后期分布较多。结论认为,生物絮团系统在养殖的15 d左右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能有效调节养殖系统菌藻分布,控制养殖水质,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生物絮团 PCR-DGGE 草鱼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总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