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渔业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渔业合作空间
《世界农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菲律宾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在渔业产业方面,自1950年以来,渔业产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由早期的海洋渔业为主、水产养殖为辅的产业格局变化为海洋渔业与水产养殖业并重的格局。在渔业市场方面,菲律宾的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经加工处理的鱼类和水产品大部分就地销售,少量出口。在渔业管理机制方面,渔业公共事务由菲律宾下辖的渔业和水生资源局负责,并采取渔业管理实施渔业区域利用权制度。在渔业国际合作方面,与东盟的印度尼西亚、越南有广泛的合作,同时与日本、西班牙、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也有渔业合作;与中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将发挥中国传统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捕捞技术与菲律宾的海洋资源丰富等优势互补,将有更广泛的渔业合作空间。
关键词: 菲律宾 渔业资源 渔业产量 渔业市场 中国渔业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海洋开发与管理 》 2014
摘要:文章阐述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内涵,并重点关注了国内外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与实践。通过对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发展现状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粒径组方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维氏气单胞菌病预防效果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2种粒径组方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预防效果。分为3个试验:安全性试验:设粗粉中草药(CP)组和超微粉中草药(SP)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采取人工灌服给药,观察7d;预防性试验:设对照(C)组、CP组和SP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阶段性投喂2个疗程中草药后,用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攻毒试验鱼,观察10d;中试试验:分组同预防性试验,在鲟鱼养殖基地进行生产性试验,连喂2个疗程后抽血测定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粒径的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鱼LD50均大于5000mg/kg体重。预防性试验结果表明,CP、SP组试验鱼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中试试验结果表明,CP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SP组的丙二醛(MDA)、补体蛋白3(C3)水平均显著高于C、CP组(P<0.05);SP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综上所述,2种粒径的组方中草药对西伯利亚鲟维氏气单胞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投喂超微粉制剂组方中草药能提高西伯利亚鲟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优1号”牙鲆和亲本群体的表型及遗传性状变异分析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是我国及大西洋沿岸天然捕捞和养殖的主导品种,对其遗传资源保护及养殖新品种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人工培育的牙鲆养殖新品种"鲆优1号"(ZJ)、其父本韩国牙鲆群体(KS)、母本F0750家系(JX)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SSPS程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体长/体宽,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眼径/眼间距,侧线鳞和尾鳍条6个性状与父本或母本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做为鉴别"鲆优1号"的标志性表型性状。"鲆优1号"与母本无显著差异(p>0.05)性状占50%。与父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状占33.33%。筛选了24个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KS、JX、ZJ和FJ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总共扩增出143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大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e),平均观测杂合度大于平均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a)分析显示:KS>JX>FJ>ZJ,说明人工选育导致了遗传杂合度的降低。24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牙鲆群体中的遗传偏离指数(D)在-0.759 7到0.188 4之间,在KS、JX、ZJ和FJ群体中分别有10、16、11和17个位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4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076 7~0.258 6之间,平均为0.146 8,表明14.68%的变异来自种群间,85.32%的变异来自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显著,KS和FJ遗传距离最近(0.282 5),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53 9);ZJ与JX遗传距离最大(0.420 5),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656 7)。本文研究表明:"鲆优1号"具有明显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与父母本及反交群体比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种内和种群间遗传分化,为"鲆优1号"的种质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和0.759(0.469~0.89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 3%,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胭脂鱼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长江中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健康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成体,体长(5.81±0.32)cm,体质量(1.18±0.35)g。根据本实验室已构建的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进行EST测序分析,获得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EcDAD1基因。该序列全长645 bp,包括5′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345 bp和3′非编码区116 bp,共编码11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85 kD,理论等电点为8.75。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EcDAD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DAD1有高度同源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相似性最高,为92%;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相似性为73%~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DAD1与斑节对虾的DAD1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DAD1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鳃、肝胰腺、肌肉、卵巢、肠、胃和眼柄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WSSV后6 h和12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DAD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且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显著,表明EcDAD1基因可能在脊尾白虾抵抗病原体入侵机体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稀有鮈鲫封闭群Ihb:IHB生长和繁殖性能的监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监测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Ihb:IHB)建群过程中的生长、繁殖性能,为品种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原代(P0)至F4代各50对传代亲鱼的产卵量、产卵间隔、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监测,并对封闭群建群过程中各代(F1~F4)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仔鱼全长以及30、60、90日龄时的个体大小进行了监测。结果建群过程中各代间生长呈现一定的差异,F1代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全长较F2至F4代大,但30日龄后F2至F4代的生长指标高于F1代。培育封闭群过程中各代的受精率、孵化率有一定波动,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代间的产卵间隔差异并无显著性,P0代的产卵量和卵膜径大于F1至F4代。结论各代的生长差异可能与饲养条件有关,原代产卵量较大与其亲本个体较大有关;世代更替过程中封闭群保持了较高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未发现随世代更替而出现逐渐增大或者减小的现象,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方法获得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Prx)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878 bp,包括72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5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12 bp的3′末端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98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所分离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包括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区域"FYPLDFTFVCPTEI"和"GEVCPA"。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过氧化物还原酶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肠道、心脏、卵巢、肌肉、鳃、肝胰腺。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青虾在低氧胁迫和复氧条件下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RNA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青虾过氧化物还原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在低氧胁迫12~24 h和复氧6h出现了3次明显上调,由此推测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参与低氧应激分子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青虾低氧应激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过氧化物还原酶 基因克隆 低氧胁迫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我国渔船救生衣法定配备要求的研究与建议
《渔业现代化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渔船救生衣作为渔船用主要个人救生设备,是海难事故后渔民最直接、最迅速的自救工具,国内外船舶法规均对渔船救生衣的配备有着相应的要求。通过比对国内外各项船舶法规,分析国内外救生衣技术标准,结合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救生衣配备及应用现状,提出我国渔船救生衣配备存在的问题;同时试验比较渔船救生衣以及工作救生衣的性能差异,区分两者应用差异。针对我国渔船法规修改救生衣配备要求提出建议:在船长45 m以上大型渔船及国际航行渔船需配备船用救生衣,45 m以下近海航行渔船可允许近海作业用救生衣替代船用救生衣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