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水平-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印度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印度洋热带海域16°C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C(Δ8°C)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高渔获率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C等温线,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20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25°S深度可到达250m,在130—190m深度全年有高值CPUE集中出现,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Δ8°C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175m,主要在100—17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oS以南区域,150—300m深度,也有高值CPUE区域出现,全年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全年在15oS以北纬向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在西南季风期间尤其明显。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6°C等温线120—209m;Δ8°C等温线80—159m;与下界深度差:16°C等温线0—59m;海表以下8°C等温线50—119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值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寻找中心渔场位置,同时指导投钩深度,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次表层环境 热带印度洋 Argo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 m,适温为26.84~29.47℃,100 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 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 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 渔场重心 海表温度 次表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MalmquistTFP指数的分解

改革与开放 2014

摘要:生产率变化是评价产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生产率的变动趋势以便出台更为有效的渔业发展政策。本文将DEA方法和MalmquistTFP指数方法相结合,利用渔业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三种成分。分析表明,近年来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关键词: 渔业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江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饲料对养殖环境调控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

摘要:在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养殖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在探索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精养方式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和有关学者发现通过调整添加水产动物饲料中营养性物质和非营养性物质、设置合理的投喂策略,可以调控养殖水体的质量,进而提高养殖效益。本文从饲料营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水产饲料对养殖环境调控这一新观点,希望能够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水产动物 饲料 养殖环境 调控 相互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不同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淀粉水平对团头鲂成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161±2.7)g的团头鲂成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淀粉17.1%、21.8%、26.4%、32.0%、36.3%和41.9%的等氮等脂饲料9周。结果发现,团头鲂成鱼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受饲料淀粉水平影响,但饲料添加适量淀粉能提高饲料和蛋白利用率,淀粉水平对肝脏和肠道中的总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不产生影响,却显著影响淀粉酶活性。肝体比、肝糖原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血清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不受饲料淀粉水平的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过量淀粉显著降低了血清补体3和补体4含量。以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成鱼饲料中淀粉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34.1%和31.4%,但考虑到血清补体的活性,团头鲂成鱼日粮淀粉水平不应超过36.3%。

关键词: 团头鲂 碳水化合物利用率 消化酶活性 肌肉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磺胺甲噁唑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以5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在口灌给药条件下,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1∶5)在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体内的药动学与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单次给药后,甲氧苄啶在血浆和肌肉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在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磺胺甲噁唑在血浆、肌肉、肝胰脏和肾中的药时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每天一次连续5 d给药后,甲氧苄啶于第15天开始低于0.05 mg/kg,磺胺甲噁唑于第9天开始低于0.10 mg/kg。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5 d。

关键词: 松浦镜鲤 复方磺胺甲噁唑 药动学 药物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及高密度胁迫后生理响应变化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新吉富’、‘埃及尼罗’3种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品系之间生长与高密度胁迫反应的比较,探讨3种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点与应激后生理响应的变化规律。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饲养100 d后,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最高,新吉富其次,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埃及尼罗罗非鱼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吉富罗非鱼(P<0.05)。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内脏比显著高于埃及尼罗(P<0.05);3种尼罗罗非鱼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48 h的急性高密度(100 g/L)应激实验。应激48 h内,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血清总蛋白、葡萄糖、谷草转氨酶、胆固醇与溶菌酶活力/水平以及肝HSP70mRNA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应激48 h后,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应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吉富与新吉富罗非鱼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应激前(P<0.05);埃及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力与肝HSP70 mRNA水平在应激后48 h内始终高于应激前(P<0.05)。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高密度胁迫可提高3种尼罗罗非鱼血清葡萄糖与甘油三酯的利用,并诱发肝损伤。埃及尼罗罗非鱼的抗高密度应激能力高于吉富和新吉富罗非鱼。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性能 高密度 应缴 生理响应 血清生化 HSP70 m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鳃介导草鱼呼肠孤病毒免疫应答(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草鱼呼肠孤病毒腹腔注射草鱼,通过定量RT-PCR检测了12个抗病毒免疫相关基因在鳃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模式,以了解鳃对内源性病毒的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基因CiTLR3、CiTLR7、CiTLR22、CiRIG-I、CiMDA5、CiLGP2、CiNOD1和CiNOD2,以及干扰素基因CiIFN-I的表达在注射病毒后12h、24h、48h及72h基本都上调。IgM基因的表达仅在72h上调。接头分子CiMyD88和CiIPS-1基因的表达在早期下调(6h),然后逐渐上升。为了证实病毒感染的可靠性,通过RT-PCR检测了病毒VP4基因。结果表明草鱼鳃在抗病毒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免疫应答 草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俗称河鲀、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1]。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昂,在中国北方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形成养殖规模。目前国内外对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AVHRR传感器资料构建全球常年周平均海表温度场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4

摘要:海表温度(SST)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更好地开展远洋渔场的预报和多年变化研究,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可参照对比的常年周平均海表温度场。本研究利用搭载在NOAA卫星上的AVHRR传感器获得的1982年~2012年近31年的日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使用IDL编程语言,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经过数据读取、质量控制及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等过程,逐年计算每年的周平均海表温度,再进一步对31年的同周数据进行算术平均计算,最后获得了52周的全球0.25°×0.25°网格的海表温度常年周平均参考场。该结果用作进行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研究及分析的基准,可为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变动对渔场影响以及渔场预报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常年周平均场 AVHR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