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钝化材料对农田土壤砷有效性及白菜生长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施用不同复合钝化材料对贵州喀斯特地貌农田土壤砷(As)形态及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能大幅降低蔬菜作物As含量的复合钝化材料,为As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钝化剂为对照(CK),设添加铁矿粉+钢渣(AB)、铁矿粉+煤渣(AC)、铁矿粉+钢渣+煤渣(ABC)、铁矿粉+钢渣+腐殖质(ABD)、铁矿粉+钢渣+煤渣+腐殖质(ABCD)5个复合钝化剂处理,种植小白菜收获后,利用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测定As在土壤中形态变化差异和白菜中的含量,分析不同复合钝化剂的钝化效果.[结果]与CK相比较,添加AB、AC、ABC和ABCD 4种复合钝化材料能显著降低土壤As有效态含量(P?0.05,下同),而ABD的钝化效果不显著(P>0.05),处理ABC的钝化率最高,为60.91%.供试土壤中残渣态As(O-As)和铝型As(Al-As)的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比例范围分别为32.52%~34.88%和16.44%~28.17%;而易溶态As(AE-As)、铁型As(Fe-As)和钙型As(Ca-As)比例呈下降趋势,比例范围分别为0.66%~1.50%、19.63%~31.28%和16.64%~17.15%.施用复合钝化剂的白菜生物量均显著提高,株高和株幅也相应有所增长,均达显著水平(除AC处理的株幅外),其中处理ABC的生物量增长达91.46%;地上部和地下部A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6~0.588 mg/kg和0.622~1.592 mg/kg,有效抑制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对As的累积,其中,处理AB、AC、ABC和ABD的地上部(可食部位)As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 2762—2017)(新鲜蔬菜As≤0.5 mg/kg);处理AB、AC和ABC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白菜向地上部迁移As的能力.[结论]施用复合钝化剂2.5%铁矿粉+1.0%钢渣+2.0%煤渣,既可有效降低土壤As有效态含量,又能最大限度减少As在白菜地上部(可食部位)中的累积,有效促进白菜生长.


山苍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22
摘要:为了获得超临界CO2提取贵州山苍子油的最佳工艺及其组分,本文研究了不同萃取温度、压力、时间、CO2流量及颗粒粒度对山苍子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同时对山苍子油挥发性化合物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 MPa、CO2流量9 L/h、颗粒粒度50目、萃取时间30 min条件下,山苍子油提取率最高为14.35%;对所提取山苍子油样品进行分析,共发现36个不同组分,其主要为α-柠檬醛、β-柠檬醛、柠檬烯、芳樟醇,4种成分所占比例达到75.87%,其中柠檬醛含量为65.44%.该工艺及相关分析结果对开发超临界CO2提取山苍子油工艺及利用山苍子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离蕊金花茶不同花期、不同花朵部位挥发性组分变化
《贵茶 》 2022
摘要:离蕊金花茶是贵州特有金花茶组植物,其芳香浓郁。为探究离蕊金花茶不同花期、不同花朵部位香气变化规律,以离蕊金花茶花的不同花期(花蕾期、始花期、盛花期)、不同花朵部位(全花、花瓣、花蕊)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分析离蕊金花茶挥发性组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花期均含醇类、醛类、酯类和萜烯类等物质,酸类仅在花蕾期;随着花朵不断开放,花香逐渐浓郁,香气物质种类及组分数量逐渐增多,醇类、醛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花朵部位均含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萜烯类仅在全花中检出,呋喃类在花蕊中检出。不同花期、不同花朵部位均以醇类物质为主,呈铃兰花香的芳樟醇尤为突出,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他挥发性组分。不同花期均含有2-庚醇、芳樟醇、α-萜品醇、叶醇、2-戊醇、乙醛、水杨酸甲酯、肉桂酸甲酯和月桂烯等挥发性组分,水杨酸甲酯在花蕾期相对含量较高,肉桂酸甲酯在始花期较高,盛花期最少。不同花朵部位均含有2-庚醇、芳樟醇、叶醇、正己醇、正庚醇、乙醛和肉桂酸甲酯等挥发性组分,花瓣呈花香、略甜,以芳樟醇为主,其次为肉桂酸甲酯,花蕊呈花香、稍闷,以2-庚醇、芳樟醇和肉桂酸甲酯为主,花朵花香浓郁中以芳樟醇为主。离蕊金花茶不同花期、不同花朵部位的香气物质种类、组分及相对含量不同,相同组分不同花期、不同花朵部位相对含量也不同。这为离蕊金花茶释香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离蕊金花茶 不同花期 不同花朵部位 HS-SPME-GC-MS 挥发性组分


溴代吡咯腈直链端炔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的测定
《贵茶 》 2022
摘要:明确溴代吡咯腈直链端炔衍生物的结构与杀虫活性关系。以溴代吡咯腈为主要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其6种直链端炔衍生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及LC-MS确认,反应收率均在55%以上。采用饲料伴毒法,测定溴代吡咯腈直链端炔1~6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活性初筛选结果表明,0.1 mM处理后36 h, 6种化合物仅化合物1~3对小菜蛾的死亡率达100%。此3种化合物对小菜蛾的LC50值分别为33.05、43.74、55.28。根据对结构-活性关系的分析,在6种直链端炔中,碳链长度影响其杀虫活性,呈一定负相关。


贵州省主要农作物及其副产物资源调查与饲用价值评价研究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挖掘贵州省丰富的农作物副产物资源、缓解饲料资源短缺和加快推进农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基于《贵州统计年鉴》(2006-2019年)及实地调查数据,开展贵州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甘蔗、花生、油菜、薏苡和荞麦)及其副产物资源调查,对收集到的部分农作物副产物的常规营养成分、消化能和相对饲用价值(RFV)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9种贵州主要农作物副产物中,小麦秸秆、薏苡秸秆和花生秸秆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8.68%、8.52%和8.45%)、较低的酸性洗涤纤维(46.74%、40.63%和37.75%)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1.74%、46.37%和43.16%),营养成分较好;油菜秸杆、花生秸秆和薏苡秸秆的消化能(分别为10.91、9.25和8.91MJ/kg)均显著优于其他6种农作物副产物;油菜秸秆、花生秸秆和稻草的RFV均显著高于其他6种农作物副产物,且RFV高于100(分别为148.65、110.34和102.68)。说明在贵州地区,油菜秸秆、花生秸秆和薏苡秸秆等农作物副产物相对利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贵州省 农作物副产物 饲料资源调查 秸秆利用 营养成分 饲用价值


小麦贵协3号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定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协3号对当前的条锈病流行小种表现为近免疫或高抗.为更好地利用贵协3号,拓宽小麦抗性育种资源,以Avocet S(来自澳大利亚的高感条锈病小麦品种)为母本、贵协3号为父本构建的F2∶7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运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并结合转录组测序(BSR-Seq)和小麦55K SNP芯片技术对抗条锈病QTL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有7个抗条锈病QTL,分别位于小麦1B(1)、2A(2)、2D(1)、5A(2)和6B(1)染色体上.其中位于2AS染色体上的Qyr.gaas.2A在三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置信区间为 AX-108824773~AX-111675237(0~2.5 cM),对应的物理区间为 15.87~31.89 Mb(16.02 Mb),可解释17.07%~34.59%的表型变异.为了进一步提高该QTL的定位精度,在2AS染色体目标区段内设计了103对SSR标记引物,并选择2AS染色体上已报道的22个SSR标记,在双亲、抗感池和RIL群体中进行筛选和验证.最终筛选出 6 个多态性标记(Xcfd36、Xwmc382、hls-2A-04、hls-2A-17、hls-2A-18 和 hls-2A-103)可将Qyr.gaas.2A缩小到3.04 Mb的物理区间(15.87~18.91 Mb)内.在该目标区间共预测到13个候选基因,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分析验证.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混池转录组测序 55K SNP芯片 基因定位


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辣椒光合作用的影响
《农技服务 》 2022
摘要:为辣椒的精确施肥及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朝天椒品种辣研二号为研究对象,设计 5个施钾水平(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375 kg/hm~2),探明钾素对该辣椒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基本呈增加趋势。施钾量为150 kg/hm~2处理开花坐果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为 17. 03 μmol CO2/m~2/s、幼苗期的胞间 CO2浓度为300. 40 μmol CO2/mol、结 果 期 的 蒸 腾 速 率 为 7. 72 mmol H2O/m~2/s、开 花 坐 果 期 的 光 能 利 用 率 为0. 011 4 μmol CO2/μmol,均大于不施钾处理,增幅分别为 0. 59%、6. 89%、88. 75%、0. 88%。施钾量为150 kg/hm~2,对辣研二号的光合利用有相对较好的促进作用,且主要表现在生长前和(或)中期。


ART-中红外光谱在丁烯酸-β-环糊精酯合成中的应用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2
摘要:目的:利用衰减全反射(ATR)中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丁烯酸-β-环糊精酯制备条件的快速优化.方法:制备丁烯酸-β-环糊精酯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N,N-羧基二咪唑为羧酸活化剂、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丁烯酸-β-环糊精酯红外图谱中不饱和酯羰基C=0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738 cm-1)评价β-环糊精的酯化率.结果:丁烯酸-β-环糊精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β-环糊精浓度50 mmol/L、二甲氨基吡啶的浓度12.5 mmol/L、丁烯酸浓度450 mmol/L、反应时间20 min、反应温度25℃.结论:ATR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可极大地提升β-环糊精酯样品的分析速度,减少样品分析时间,适合用于丁烯酸-β-环糊精酯合成条件的快速优化.
关键词: 中红外光谱;乙烯基β-环糊精衍生物;酯合成;衰减全反射(ATR)


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分化(英文)
《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遗传分化研究是认识蜜蜂形态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蜜蜂资源管理单位和保护单位的前提,有助于保护蜜蜂的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形态分化,研究中国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中国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资源分布。【方法】从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102个采样点共采集6 147头东方蜜蜂工蜂,每一采样点10~20群中取60头工蜂进行解剖,测定与翅、个体大小、后足和体色相关的33个形态特征,进行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划分形态类群。同时对分出的不同东方蜜蜂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我国东方蜜蜂分为14个形态类群。有5个类群具有较小的个体大小。海南类群个体最小,其次为滇南类群,台湾类群,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这5个类群之间在吻长、前翅长、前翅第3亚缘室结构、体色和蜡镜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长白类群具有最大的肘脉指数、蜡镜和第5背板绒毛带宽。而西藏波密类群具有全国最小的第五背板绒毛带宽。西北类群具有最长的后足。川西高原的5个形态类群具有个体大、体色黑等特点。其中,巴塘类群肘脉指数(3.0169)全国最小,个体大小全国最大。阿坝类群具有仅次于长白类群的肘脉指数,且翅长和第七腹板最大。德荣类群体色最黑。雅江类群具有独特的翅脉角(A4,N23,E9和J10最小,B4最大)。川滇类群在川西高原个体最小。【结论】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样本,尤其是西藏波密、台湾省和川西高原的珍贵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学分析。在我国共发现东方蜜蜂14个形态类群:海南类群、滇南类群、长白类群、台湾类群、波密类群、阿坝类群、巴塘类群、德荣类群、雅江类群、川滇类群、川贵类群、西北类群、南方类群以及北方类群。研究结果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油菜株型模拟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型结构是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菜株型研究不仅有助于定量化株型评价,选育高光效、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也有利于提高油菜生长模型的机理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国内外作物株型研究现状,重点从传统作物株型和作物株型模拟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并着重综述了油菜株型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概要评述了当前在油菜株型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并展望了未来油菜株型研究趋势。
关键词: 油菜 株型 功能-结构作物模型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