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三峡库区3种银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淡水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峡库区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短吻间银鱼(Hem isalanxbrachyrostralis)共78尾个体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1b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16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4%,其中13个为简约位点。大银鱼的32尾样本有6个单倍型,太湖新银鱼32尾样本有5个单倍型,短吻间银鱼14尾样本中有3个单倍型。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短吻间银鱼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4±0.032,0.671±0.061,0.385±0.14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00146±0.00009,0.00228±0.00024,0.00067±0.00026。3种银鱼群体的遗传距离在0.12461~0.23796之间,净遗传距离在0.12274~0.24418之间。基于Cyt b基因序列,利用K imura-2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与短吻间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3种银鱼的遗传多样性低。

关键词: 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短吻间银鱼(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三峡库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流域细鳞鱼染色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细鳞鱼 染色体 DNA绝对含量 牡丹江 鸭绿江 乌苏里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筛选

遗传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人工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群体中对4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微卫星位点在极端大个体组和极端小个体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选择差异显著的16个微卫星位点对大口黑鲈随机群体进行基因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同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得到7个微卫星位点(JZL60、JZL67、JZL72、JZL124、MiSaTPW76、MiSaTPW117和MiSaTPW173)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与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找到了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相关的最有利基因型为JZL60位点的AA、JZL67位点的BB、JZL72位点的AC、MiSaTPW76位点的BB和MiSaTPW117位点的BC。应用这16个微卫星位点对随机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2.938个,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15、0.500和0.445,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光光度法测定俄罗斯鲟精子密度标准的研究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标准化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和人工授精程序,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俄罗斯鲟精子密度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波长(380 nm、530 nm、780 nm)下吸光度(A)与精子密度(C)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的检测下限为3×106cells/mL,且检测上限随波长的增加而上升,当精子密度为3×106~1.5×109cells/mL时,530 nm为最适检测波长,吸光度与精子密度呈对数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A530=-8.560+1.323 lgC(R2=0.971)。

关键词: 俄罗斯鲟 精子密度 分光光度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女鳟和虹鳟的杂交子代与其亲本后代早期生产性能的比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两种冷水性鱼类进行杂交试验,成功地获得杂交种。其中,杂交组虹鳟(♀)×山女鳟(♂)的受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与山女鳟、虹鳟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其卵黄囊吸收较差,上浮率较低,平均成活率为30.68%,明显低于山女鳟、虹鳟(P<0.01);杂交组山女鳟(♀)×虹鳟(♂)在胚胎发育后期,眼点形成之前发育受阻,其发眼率仅为0.54%,明显低于山女鳟、虹鳟(P<0.01),最终成活率仅为0.44%。对杂交子代和亲本后代进行了80 d的室内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体重的杂种优势率为2.22%~18.16%,叉长的杂种优势率为1.27%~8.98%;杂交鳟在日增长量上与山女鳟比较接近,略高于虹鳟。

关键词: 山女鳟 虹鳟 杂交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蛋白酶水解合浦珠母贝肉的条件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解合浦珠母贝肉的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研究超声波功率、温度、超声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以水解度(DH)作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Minitab)。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酶解合浦珠母贝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160W、处理温度50℃、处理17min后,水解1h后产物水解度为31%,平均肽链长度3.2,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5%。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超声波 合浦珠母贝肉 辅助酶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集约化养殖废水排放沟渠生态处理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虾集约化养殖废水排放沟渠中,设置有益菌处理和有益菌+尼罗罗非鱼+细枝江篱繁枝变种混合处理2个废水处理阶段,研究其对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的降解效果,探讨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沟渠综合生态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有益菌处理和混合处理对总无机磷(TIP)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7.05%、84.43%,对COD的降解率分别为8.82%、17.65%,对总磷(TP)的降解率分别为77.6%、83.2%,对凯氏氮(KN)的降解率分别为77.05%、84.43%,技术该处理废水效果明显。

关键词: 对虾养殖废水 沟渠 生态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标准值法确定池塘采样点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试验鱼池的净化区和养殖区15个不同点进行分点采样,再测试各点水样的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然后采用标准值法,得到全池15个采样点的水样标准值分别为4.62、3.00、2.63、3.70、2.15、4.47、2.81、3.09、2.57、3.01、3.23、3.85、4.79、1.28、2.98,初步可以确定养殖区最佳采样点为5号点,净化区最佳采样点为14号点。

关键词: 标准值法 池塘 采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两种生态类群-“江刀”和“海刀”鱼肉营养组成的比较及品质的评价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方法对刀鲚两种生态类群("江刀"和"海刀")的鱼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评价了鱼肉品质。结果表明,"江刀"鱼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海刀"(P<0.01),是"海刀"的2.03倍,而粗蛋白、水分、灰分含量则低于"海刀"。"江刀"和"海刀"鱼肉的水解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占鱼肉鲜样的11.55%和15.37%,其中7种EAA(Leu、Ile、Phe、Try、Thr、Val、Lys)、1种HEAA(Arg)和4种NEAA(Glu、Ser、Tyr、Pro)的含量在"江刀"与"海刀"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鲜样的4.87%和6.4%,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85.59%、83.44%,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另外,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22.32、41.82,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2.43、2.49,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鲜样的4.59%、6.12%;"江刀"鱼肉鲜样中牛磺酸含量(265.43 mg/100 g)显著高于"海刀"(200.93 mg/100 g)。采用甲酯化法衍生化"江刀"、"海刀",再经GC/MS分析鉴定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江刀"多不饱和脂肪酸(9.05%)显著低于"海刀"(13.20%),其中"江刀"EPA与DHA(4.21%、2.26%)显著低于"海刀"(6.71%、2.92%),但绝对含量显著高于"海刀"(P<0.05);ω3PUFA/ω6PUFA值分别为2.67和2.87。全鱼肉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尤其是Se,Na、Mg、Se的含量在"江刀"和"海刀"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将为刀鲚种质标准的建立和两种生态类群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江刀 海刀 营养成分 鱼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4~11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赤眼鳟补充群体状况,同时对人工繁殖的赤眼鳟胚胎及鱼苗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其中13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赤眼鳟早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短,出膜时体长约4.3 mm;鳔一室期开始,腹部黑色素为一纵列,并在臀鳍形成期后逐渐消失;肌节数为11+15+15=41对。2007年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的繁殖期主要在7~9月,其中以9月10日规模最大,单位时间采集量高达1.8×104尾;数据分析表明赤眼鳟的产卵繁殖对江段水文变化有明显响应。

关键词: 赤眼鳟 早期发育 补充群体 珠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