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胜利原油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鳃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胜利原油为污染物对褐牙鲆幼鱼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胜利原油对实验褐牙鲆幼鱼鳃丝的Na+-K+-ATPase活力的活性有诱导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对其活性影响越大,并随着曝油时间的延长先升高然后降低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当实验油浓度为1.25 mg/L时,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不同实验组在相同暴露时间鳃丝Na+-K+-ATPase活力,可以说明实验鱼参与能量代谢、物质运输等重要生化过程的能力是一定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第3 d的数值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唇鱼、大黄鱼、丁氏皱和棘头梅童鱼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4种鱼的21个形态性状的种间形态差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的所有性状差异显著(P〈0.01),头部性状以及臀鳍条数、脊椎骨数、幽门盲囊数是区别4种鱼的主要性状,黄唇鱼与丁氏馘、大黄鱼、棘头梅童鱼的差异逐渐增大;大黄鱼与黄唇鱼、丁氏馘的差异相当,而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形态差异较小.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4种石首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8.31%~100%(P1)和98.36%~100%(P2),综合判别率为99.46%.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鱼或 棘头梅童鱼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温下重金属镉诱导金属硫蛋白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的胁迫对鲫鱼不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15.32±0.63)cm、平均体重为(310.6±5.69)g的鲫鱼不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1),含量顺序为肝脏>肾脏;不同水温条件下鲫鱼相同组织中的MT本底值差异显著(P<0.01),鲫鱼肝脏中的MT本底值平均含量在水温(26.5±1)℃和(16.5±1)℃时分别为3.50和3.25μg.g-1;肾脏中的MT平均含量分别为3.20和2.72μg.g-1;不同水温下,经不同的暴露时间、不同暴露浓度的Cd2+胁迫下MT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稳定的状态,在试验后的6 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MT的含量在12 h时达到峰值。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在12 h内MT的增加量与Cd2+的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水体中的Cd2+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主要诱导时间在12 h之内。相同Cd2+质量浓度胁迫下,水温的改变不影响Cd2+胁迫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但影响MT表达的含量和速率,相同Cd2+质量浓度下MT在鲫鱼组织中的表达含量和速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突江鲽肌肉的营养成分
《营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属鲽形目,鲽科,江鲽属.北到加拿大北极沿岸,南到北美和南加利福尼亚,我国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河内,以及日本、朝鲜沿岸均有分布,星突江鲽体形美观,色彩艳丽;营养价值高,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红霉素的残留
《分析化学 》 200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红霉素残留量的方法。以红霉素同位素标记物(Erythromycin,N,N-Dimethyl-13C2)为内标,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正己烷去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内标法定量。红霉素在添加浓度1.0~20.0μg/kg范围内,回收率为87.0%~97.8%;日内精密度为3.2%~9.2%;日间精密度为1.3%~4.8%;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0μg/L;检出限为1.0μ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红霉素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6年6、8和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3次调查采集样品的分析,对该水域的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包括鱼食性、蟹食性、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和广食性6个功能群.由于受海洋环境变化以及鱼类洄游活动的影响,各月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组成及营养级都有较大的变化.6月高营养层次以鱼类、毛虾类和蟹类为主,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营养级最低,为3.06;8月高营养层次以鱼类为主,虾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营养级达到最高,为3.78;10月高营养层次虽仍以鱼类为主,虾蟹类比例增大,功能群以浮游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营养级为3.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罗氏沼虾抗高温应激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罗氏沼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约1 000尾,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w为0.05%、0.10%、0.20%、0.40%大黄蒽醌提取物。饲养8周后,对虾进行连续48 h 35℃高温应激,测定其生长、应激前后血淋巴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溶菌酶、一氧化氮(NO)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w=0.10%的大黄蒽醌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虾的增重率、降低了饵料系数,w=0.40%大黄蒽醌提取物显著增加了血淋巴溶菌酶含量。高温应激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w为0.1%和0.20%大黄蒽醌提取物仍保持较高血淋巴溶菌酶、一氧化氮浓度。高温应激试验表明:对照组死亡率达60%,添加w为0.10%和0.20%大黄蒽醌提取物小于30%。因此添加w为0.10%和0.20%大黄蒽醌提取物提高了机体抗应激能力,并对高温引起虾的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虾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三门湾冬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51.47 g/km2、4.62(103ind./km2)和175.32 g/km2、28.88(103ind./km2)。12月的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的莱氏舌鳎(Cynoglossus(Areliscus)light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去除个别鱼类的影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调查水域密度东南部水域高于西北部水域的趋势。两季平均幼体比例高达63.74%,且大部分属于体型较小的鱼类。夏季鱼类比冬季种类数有所增加。三门湾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溴联苯醚对鲫鱼肝脏组织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不同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连续暴露后,鲫鱼肝脏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浓度为0.10~5.00 mg/L的PBDE-47和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的PBDE-209对鲫鱼进行水质接触染毒,在试验的10 d内,除了0.10 mg/L的PBDE-47试验组外,其余各组鲫鱼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p<0.01),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的第4~6 d达到峰值,LDH活性与多溴联苯醚(PBDEs)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显著;鲫鱼肝脏组织的LDH同工酶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同工酶的谱带数有所增加,而且着色明显加深。研究表明,LDH及其同工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多溴联苯醚对鱼类肝脏组织的损伤及其生化毒性效应。
关键词: 生态毒理学 多溴联苯醚 鲫鱼 肝脏 乳酸脱氢酶 同工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9%、蛋白质含量为17.93%、脂肪含量为1.57%、灰分含量为1.8%。黑龙江茴鱼肌肉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8.28%,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鲜样的7.68%,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34,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6.83%,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黑龙江茴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而根据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9.50。综合分析认为,黑龙江茴鱼是一种食用安全、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