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分层抽样方法在渔业生产统计中的应用——以松花江干流捕捞抽样调查为例

水产学杂志 2014

摘要:本文介绍分层抽样方法、误差分析以及分层抽样样本量的确定方法。以松花江干流捕捞抽样调查为例,介绍小规模渔业抽样调查的样本量的确定过程。选取方正、依兰、桦川境内渔船刺网作业进行地点分层,选取依兰境内刺网、张网作业进行作业方式分层抽样,同时将分层抽样结果和相应的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单随机抽样误差是地点分层抽样的3.4倍,是作业方式分层抽样的5.2倍,说明分层抽样误差小、精度高。在经费允许条件下,分层抽样是渔业生产统计调查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分层抽样 样本分配 抽样精度 方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规划中土方量的计算方法

科学养鱼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规划包括6个分部工程:池塘整修工程、池塘道路工程、进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看护用房工程和养殖防盗防逃辅助工程。其中池塘整修工程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核心工作,它的主要分项工作为填挖土方工程、养殖池塘局部护坡工程。填挖土方工程是根据养殖场平面规划进行的土方堆积或开挖以及土方调配,成型塘埂、塘底,保证池塘坡度和养殖池相对高度,填挖土方工程尽量与场区内土方平衡。据初步统计,上海市水产养殖场规划中,填挖土方工程一般占总投资的40%~60%。因此填挖土方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张网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月相变化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用张网作业对长江口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个月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1周年共记录56种鱼类,以鲈形目(27种)和鲱形目(10种)种类数目最多。鱼类区系为典型的亚热带动物区系,只出现暖水种(25种)及暖温种(31种)2种适温类型。鱼类种类数目以底栖鱼类(26种)和中上层鱼类占多数(21种),底层鱼类数目较少(9种)。丰度或生物量均由少数几种鱼类占优势。根据鱼类生态类群,海洋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占据种类数目的主要地位,而生物量或丰度均由海洋洄游性鱼类占据主导。每网平均种类数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18.3种)和1月(7.2种),每网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11月(2 272尾/网)和1月(71尾/网),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11 892g/网),最小值出现在1月(351g/网),而主要种类丰度的时间分布差异也较大;基于丰度计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在时间上也有较大差异,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根据相似性鱼类群落在时间上可分为4组,相邻月一般相似性较近,但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相似性较小。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径流量、盐度及水温3个环境因素中,引起张网鱼类群落丰度时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温。鉴于当前长江口张网捕捞努力量有增加趋势,为保护长江口鱼类群落,需要控制过高的捕捞努力量。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结构 时间变化 环境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北部日本鲭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年,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2+龄和3+龄为优势组,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Ⅴ期为主;开始排卵前,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叉长组而言,2010年平均GSI较1986年呈现增加趋势。相同叉长组的繁殖力分析表明,相对于1986年,2010年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升高了11.93%,而绝对繁殖力则下降了18.45%。这些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日本鲭群体年龄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今后更好地保护并可持续利用日本鲭资源,在现有的围网休渔制度的基础上,建议在东黄海日本鲭各主要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制定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限制其他捕捞网具对该物种产卵群体的过度捕捞。

关键词: 日本鲭 黄海北部 性腺成熟度 GSI 年代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保存鱼类鳍条的便捷方法

水产学杂志 2014

摘要:鳍条是研究鱼类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组织样本,长期保存的鳍条为实验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组DNA。本研究介绍一种便捷保存鱼类鳍条用于DNA提取的方法——干燥法,并说明了用此方法保存鲤(Cyprinus carpio)、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鳍条效果。采集新鲜鳍条,贴在滤纸等吸水性强的纸张上,覆盖另一张滤纸,防止受潮、霉变,自然干燥后在室温保存3个月。剪取部分鳍条样本,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PCR扩增方法检测基因组DNA的质量。结果显示:用干燥法保存的3种鱼类的鳍条样品,提取获得的基因组DNA的OD260/OD280值在1.82~1.89之间,OD260/OD230值在2.29~2.70之间,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清晰明亮,可以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研究证实用干燥法长期保存鱼类鳍条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珍贵样品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远距离、大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提供了便捷的选择。

关键词: 鱼类 鳍条 保存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度胁迫对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鳃丝、肌肉、肠Na~+-K~+-ATP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驯化后的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体长(3.37±0.19)cm,体质量(0.36±0.02)g〕分别放在盐度为20(CK)、15、10、5和0的水体中饲养20 d,检测不同盐度和不同时间(试验0、5、10、15和20 d)鲻鱼幼鱼鳃丝、肌肉和肠3种组织中Na+-K+-ATP(NKA)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环境盐度(CK)下鲻鱼幼鱼鳃丝、肠NKA酶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肌肉。在受到低盐度胁迫时不同组织的响应程度不同,鳃丝和肠NKA酶活性变化幅度高于肌肉,而MDA含量的变化则恰好相反。0~10 d时,处理组鲻鱼幼鱼鳃丝、肠道和肌肉NKA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定范围的低盐度(0~15)环境能激活和提高鲻鱼幼鱼NKA酶活性,增强其对低盐度环境的适应能力。0~5 d时,处理组3种组织内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DA含量总体随盐度降低而升高。随试验时间延长,试验组NKA酶活性以及MDA含量均降低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减小,表现出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但NKA酶活性和MDA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所需时间与组织有关,具有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和时序性。

关键词: 鲻鱼幼鱼 低盐度胁迫 Na+-K+-ATP酶 M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功能特性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酶解合浦珠母贝肉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粗提产物,以合浦珠母贝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能力变化为指标,测定其抗氧化稳定性和功能特性。化学稳定性包括受温度、贮藏浓度、pH、不同干燥方式的影响,生物稳定性为胃肠道消化耐受度,以及功能特性包括乳化性、吸水保湿能力和吸油能力。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酶解产物具有较弱的耐热性,低温条件下最佳贮藏浓度为10~50mg/mL,在碱性环境中8h会丧失活性,而冷冻干燥较有利于保持其抗氧化活性,产物还含有较强的乳化性和吸油吸水保湿能力,但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活性保持较差,这些性质均有利于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而不适用于口服抗氧化功能食物药物,将为其后续相应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67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 抗氧化稳定性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4

摘要:2011年4~10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为34种,分属6目18科,占总数的64.15%。在采集到的53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在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种类最多,为15种,占28.30%;刮食者和捕食者各为14种;撕食者10种。大型底栖动物相对重要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umaga okinawaensis、二尾蜉(Siphlonurus sp.)、Limnocentropus insolitus、幽蚊(Chaoborus sp.)、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Epeorus uenoi、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小蜉(Ephemerella sp.)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调查期间,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3.3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5g/m2,二者均以秋季最高,但前者春季最低,后者夏季最低。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绰尔河中上游水质处于清洁等级,下游水质处在轻度污染-污染等级。

关键词: 绰尔河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学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的食物组成及其食物选择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对增殖放流种类之一的许氏平鲉(Sebates schlegeli)进行了胃含物分析和食物选择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共摄食7类20余种饵料,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属虾/鱼食性鱼类。8月摄食的主要饵料为日本鼓虾和虾虎鱼类,10月摄食的主要饵料为疣背宽额虾和小黄鱼。与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许氏平鲉的摄食发生了显著的年间变化,摄食的虾类饵料增多,鱼类饵料减少;主要饵料种类发生改变,鳀不再是其主要的饵料种类。食物选择性指数的计算表明许氏平鲉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与喜食的饵料种类有一定差别;许氏平鲉的食物选择性并不完全是由环境中的饵料丰度决定的,说明其对食物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结论认为,许氏平鲉的摄食和食物选择性的季节变化不仅受环境中饵料丰度的影响,也受鱼类自身营养需求和主动选择性摄食的影响。

关键词: 渤海 许氏平鲉 食物组成 食物选择性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侧孢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胁迫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SK-1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胁迫的影响,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两者共适培养基质进行了选择和优化,探究了处于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初始生物量的上述两者在共基质中的数量消长规律,以及共基质体系中无机氮营养盐(NO-3-N、NO-2-N、NH+4-N)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将取自富营养化池塘的养殖水,添加适量葡萄糖和氨氮使得C∶N∶P的近似比为250∶10∶1的培养基质作为共适培养基质。在此基质中,不同生长时期的侧孢芽孢杆菌与铜绿微囊藻共存时的生长胁迫效应不同,处于生长稳定期的菌体对生长初期的微囊藻抑制效果最好,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菌体细胞密度越大,其抑藻效果越明显。研究表明,侧孢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是通过竞争营养物质与分泌胞外抑藻物质这两种方式实现的,且在藻体和菌体的不同生长阶段,这两种作用方式所占的比重不同。故在生态控藻时,须在藻类爆发生长前进行细菌种群的培育,以获得良好的生态效果。

关键词: 侧孢芽孢杆菌 铜绿微囊藻 共适培养基 胁迫 无机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