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g~(2+)和Cd~(2+)对大珠母贝与合浦珠母贝幼贝急性毒性的比较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在水温24~26℃,盐度33.2条件下,开展了Hg2+和Cd2+对大珠母贝幼贝(壳长1.03±0.15 cm)与合浦珠母贝幼贝(壳长1.34±0.22 cm)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合浦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205 mg/L、0.144 mg/L、0.125 mg/L和0.123 mg/L,安全浓度为0.001 23 mg/L;对大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06 mg/L、0.206 mg/L、0.192 mg/L和0.191 mg/L,安全浓度为0.001 91 mg/L。Cd2+对合浦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3.937 mg/L、16.643 mg/L、13.957 mg/L和12.792 mg/L,安全浓度为0.127 92 mg/L;对大珠母贝幼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5.368 mg/L、22.053 mg/L、14.206 mg/L和11.824 mg/L,安全浓度为0.118 24 mg/L。上述结果表明Hg2+的毒性比Cd2+的大。Hg2+和Cd2+对大珠母贝与合浦珠母贝的毒性无显著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SBR法处理革胡子鲶鱼高密度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高效净化革胡子鲶鱼(Silurusasotus)高密度养殖排放的废水,研究了间歇式活性污泥(SBR)技术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对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优工况。以TAN、TN和COD的去除率为研究指标,设置了不同的厌氧搅拌时间和曝气时间两个变量,通过调节变量时间长短来确定试验装置处理试验水体的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厌氧搅拌时间和曝气时间的增加均可提高TAN等的去除率,但以0~2 h的阶段反应速率最快,具备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而后随变量时间增加,去除率相应增大,但效果不明显(P>0.05);最优工况为:快速进水-厌氧搅拌2 h-曝气6 h-沉淀、排水2 h,运行周期10 h,此工况下的出水TAN、TN和COD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12.2±0.9)mg/L、(34.6±1.1)mg/L、(71±2.1)mg/L和(71.6±4.7)%、(40.3±3.6)%、(67.7±5.1)%。
关键词: SBR法 革胡子鲶鱼 养殖废水 水处理 厌氧搅拌时间 曝气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药饵科学使用策略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水产养殖病害逐渐增多,已成为影响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水产动物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疾病以及真菌引起的疾病等。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不同季节发病原因也有所不同,如越冬过后鱼类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大、抗病能力差;春季水温回升时鱼病主要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如草鱼老三病,其次是寄生虫病、水霉病等;夏秋季节鱼类大量摄食,生长旺盛,养殖水体鱼类密度大,池底开始恶化,水体分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嫩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江西科学 》 2014
摘要:2011年春季(5月)和夏季(7月),系统调查研究了嫩江下游对浮游植物结构群落组成、丰度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0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1种及变种,春季和夏季的优势种以硅藻门为主:变绿脆杆藻、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短线脆杆藻、肘状针杆藻。不同季节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3.19 mg/L之间,丰度变幅在(0.60~32.40)×105ind./L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2.00~3.94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在0.46~0.98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1.72~4.89之间。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体温度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电导率和总磷浓度也对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CCA排序图较好显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圳市大鹏半岛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预警评价
《海洋开发与管理 》 2014
摘要:海洋生态环境预警就是对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是否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警告。根据2010年7月和2010年11月在大鹏半岛近岸海域的调查结果,采用一般性的区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对大鹏半岛海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评价。2个季节的评价结果均表明:大鹏半岛海域总体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良好,该海域生态环境处于较安全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沙湿地类型主要包括河流型湿地、近海岸型湿地、库塘型湿地及其他类型湿地共四大类型。根据实地调查、统计年鉴及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收入替代法、费用支出法和成果参照法等评估方法着重对湿地提供的物质生产、污染净化、涵养水源、消浪护岸、提供栖息地、气候调节、休闲娱乐、教育科研等8种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南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61.50亿元/年,其中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最大,约为24.76亿元/年,占湿地总服务价值的40.27%;其次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为21.42亿元/年,占总价值的34.84%;人文社会服务功能价值为15.31亿元/年,占总价值的24.90%。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看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与生态系统自身结构功能之间具有直接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FLP和DGGE技术分析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应用PCR-RFL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和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工厂化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RFLP结果显示,8月样品中不同的克隆子为5个,其中以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able 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其次为鲁杰氏菌属菌种Ruegeria spp.和Rhodobacterales spp.。依据微生物多样性的覆盖率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的覆盖率为97.5%。10月样品中克隆子为8个,其中以不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和弧菌属Vibrio spp.为主要优势菌属,其次为Photobacterium spp.和Neptunomonas spp.;所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的覆盖率为90.8%。应用DGGE分析8月和10月对虾肠道样品,菌群以不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属为主,其次为Streptomyces spp.、Ruegeria spp.、Enterococcus spp.和Photobacterium damselae。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肠道 微生物 工厂化养殖 PCR-RFLP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离自传统腌制鱼类的乳酸菌株发酵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于腌制鱼类加工需要的优良乳酸菌,从传统腌制鱼中分离到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Lb)5种乳酸菌株的发酵特性。主要对其进行生化、耐盐性、盐浓度下的产酸能力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曲线、拮抗性能等进行实验。结果表明:5种乳酸菌株具有产酸不产气,不产粘液、H2O2、氨、H2S的特性;在盐浓度8%~12%能生长;在8%盐浓度下,24h内产酸基本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且最适生长温度都在30℃左右。菌种之间的拮抗性实验表明,La与Lm、La与Lp、Pp与Lm之间有较弱的拮抗作用,能满足混合发酵要求。该研究为下一步建立快速低盐鱼类腌制加工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海参复水后干重率测定条件的优化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复水后干重率是评定干海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在测定过程中需要对干海参进行浸泡、煮制和泡发处理,不同的测定条件会影响外源性物质的溶出,同时也会影响海参自身的营养物质损失。本实验通过研究干海参在浸泡、煮制和泡发过程中盐分和外源性糖的溶出规律,以及海参蛋白质的损失情况,对干海参复水后干重率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煮制过程对干海参外源性糖的溶出率和蛋白损失影响最大。干海参复水后干重率最佳测定条件为:干海参浸泡24 h,清洗,去除嘴部石灰质,切成约5 mm段煮制20 min,再泡发24 h。该条件下糖干海参中盐分溶出达99.90%,外源性糖残留率为2.50%,外源性糖残留质量仅占干海参总质量的0.90%。同时,蛋白质损失相对较少,淡干、盐干和糖干海参的蛋白总损失对复水后干重率的影响分别为-6.72%、-1.74%和-0.49%。优化后的测定条件兼顾了外源性糖的充分溶出和蛋白质的最少损失,提高了干海参复水后干重率测定的准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