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刀鲚与池塘人工养殖刀鲚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8年间采集了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及池塘养殖刀鲚共104尾,对其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江阴段长江刀鲚从4~7月份卵巢从Ⅱ期发育到Ⅳ期;同一时期(7月份)安庆段刀鲚精巢和卵巢的成熟系数略高于江阴段,但差异不大。池塘养殖雄性刀鲚在6月、9月基本处于增殖期,精小叶腔中存在一定量的精子细胞,但未见性成熟个体。对于雌性,在12月份卵巢处于Ⅱ期,而6月份卵巢能发育至Ⅳ期晚期,此时卵巢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同年5月份江阴长江刀鲚和7月份安庆段刀鲚。综合组织切片结果认为: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成熟度可能与所处江段关系不大,而不同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可能相同;在人工池塘养殖状态下,部分刀鲚的卵巢至少能够发育到Ⅳ期晚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间的形态变异研究(英文)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种间形态上的差异,应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两种鱼的23个形态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4个形态参数平均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种群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82个个体明显聚成两支。所有23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01);利用挑选后的11项参数判别分析,得出判别等式,两种鱼间的形态差异仍然极显著(P<0.001),判别准确率100%。所有23个形态参数的差异系数全部小于Mayr的75%法则临界值,表明两个种间形态学上虽然存在一定分化,但分化程度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作者推测两个种间形态上低水平的分化可能由于分化的时间较短以及相似的生活环境造成的。
关键词: 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 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 形态差异 单因子方差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差异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池塘养殖系统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潜流和表面流湿地组成复合人工湿地,与池塘有机结合构成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应用于草鱼苗种培育,研究了该系统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760 mm/d的水力负荷率条件下,复合湿地系统对NH4+-N、NO2--N、NO3--N、TN、TP、COD和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56±3.71)%、(50.73±3.95)%、(46.33±4.95)%、(27.99±2.78)%、(58.15±3.38)%、(29.60±2.24)%和(84.49±1.77)%;湿地出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结果表明鱼塘-湿地水循环系统对养殖用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山女鳟(♂)杂交F1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质地的比较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山女鳟(O.masou masou)及其杂交F1(虹鳟♀×山女鳟♂)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质地测定。结果显示,(1)杂交F1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双亲(P<0.05),含水率和粗蛋白含量介于双亲之间,其中含水率最高者为山女鳟,粗蛋白含量最高者为虹鳟,并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2)杂交F1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双亲(P<0.05),其半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虹鳟,但低于山女鳟;(3)3种鱼肌肉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杂交F1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77.77)明显高于虹鳟(63.67),略低于山女鳟(79.19);(4)杂交F1肌肉肉色(亮度、红度、黄度)和嫩度与双亲相比差异显著(P<0.05),按肉色和嫩度测定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山女鳟>杂交F1>虹鳟。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1继承了山女鳟肉质优良的特性,肌肉品质优于虹鳟,这为虹鳟和山女鳟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鳗鲡混合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与创伤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日本鳗鲡混合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病原进行了分类鉴定。方法对两株病原菌进行了形态、API-ID32E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测定了菌株AnGH080301和An-GH080302的16SrRNA和HSP60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按形态特征和API-ID32E鉴定系统分别初步鉴定菌株AnGH080301和AnGH080302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创伤弧菌。菌株AnGH080301的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登录号FJ646618)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登录号AB050832)同源性最高,达99.7%;菌株AnGH080302的HSP60基因部分序列(登录号FJ646619)与创伤弧菌HSP60基因(登录号BA000037)的同源性最高,达99.8%。结论综合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将菌株AnGH080301和AnGH080302分别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创伤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与创伤弧菌均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其混合感染日本鳗鲡致病的报道尚属首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凝土人工鱼礁选型的初步分析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的选型优化包括对礁体材料和礁体构造的选择。参考目前现有人工鱼礁结构类型,选取混凝土为设计礁体材料,计算各礁体实体体积、空方体积、表面积及其重量,通过计算找出礁体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引入礁体每体积混凝土产生的空方体积(ε)和表面积(η)两个优化参数,来衡量礁体的性能。结果表明:框架形礁ε值相对较高,而异体形或组合鱼礁η值相对较高,说明框架形礁体单位体积混凝土产生流态效应最好,异体形或组合结构礁体单位混凝土附着面积较多。同时引入有效空方体积概念,进一步说明礁体结构与流态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及其对摄食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光照强度的选择及其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1~2 lx)、过渡区(10~12 lx)和亮区(200~209 lx)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1.32%±3.50%)、(7.17%±13.5%)和(91.52%±14.9%);群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过渡区和亮区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6.42%±4.13%)、(14.20%±7.45%)和(82.38%±15.2%),个体实验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实验的数量百分比在3个不同亮度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鲟幼鱼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幼鱼在亮区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其行为模式符合鱼类趋光的"信号适应"机制假说。中华鲟幼鱼猎食活体子陵吻虾虎鱼的摄食量(Fc)、摄食强度(Fi)、摄食率(Fr),在光照(206 lx)条件下,分别为(9.67±2.08)(尾/10尾.4 h)、(0.97±0.21)(尾/尾.4 h)、(0.24±0.05)(尾/尾.h);黑暗条件下(0 lx),分别为(10.67±2.31)(尾/10尾.4 h)、(1.07±0.23)(尾/尾.4 h)、(0.27±0.06)(尾/尾.h)。处理间(光照和黑暗之间),3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的猎食效率与光照强度无关,即幼鱼不依靠视觉捕食,属非视觉摄食类型鱼类,因此,认为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中,光线的信号意义大于利用视觉捕食的意义,幼鱼以光线作为信号来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肇庆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
《湖泊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8年对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段进行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1目25科69属,其中洄游鱼类8种,外来种6种,土著淡水鱼类67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西江保护区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优势种是鲮鱼、赤眼鳟、广东鲂,主要经济鱼类为广东鲂、赤眼鳟、鲮鱼、黄尾鲴、花鰶,珍稀濒危物种有花鳗鲡、珠江长臀鮠、台细鳊及多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保护区江段水文动力条件独特,河床底质结构复杂,是西江鱼类栖息、产卵的理想场所,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是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人工育苗条件下培育苗种。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孵化后3 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银鲳初孵仔鱼~12日龄为仔鱼期,13~40日龄为稚鱼期,41日龄起转为幼鱼期。经50 d培育,获得20~27 mm叉长的银鲳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鱼中氟甲喹和噁喹酸的残留量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测定鳗鱼中氟甲喹和噁喹酸残留量的方法。用乙腈萃取鳗鱼样品中氟甲喹和噁喹酸残留物。色谱柱采用C8Luna,柱温为35℃,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12 nm和369nm,流动相为0.01 mol/L草酸∶乙腈=65∶35(V/V)。氟甲喹和噁喹酸标准曲线在线性范围1~100 ng/mL时呈良好线性关系。对带皮的鳗鱼肉进行3种浓度的回收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回收率80%~110%,变异系数≤10%。氟甲喹的检测限为2.5μg/kg,定量下限为5μg/kg;喹酸的检测限为1μg/kg,定量下限为2μg/kg。整个提取过程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可以满足世界各国目前对出口水产品检测的限量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