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对虾养殖池3种常见优势微藻的影响

台湾海峡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把对虾养殖池常见优势种——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颤藻(Oscillatoria)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在对虾养殖水体中共同培养,研究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3种微藻的影响.实验分4组,乳酸杆菌分C1(103cells/cm3)组、C2(104cells/cm3)组、C3(105cells/cm3)组、C4(106cells/cm3)组四个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不同微藻的影响有很大差异.C1(103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对隐藻和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2(104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隐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3(105cells/cm3)乳酸杆菌对隐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颤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4(106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颤藻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隐藻生长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无论是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都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关键词: 乳酸杆菌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育苗系统中的敌害生物——玻璃海鞘的药物杀除试验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0种渔药对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3mg/L)、碳酸氢钠(≤2.5%)、茶皂素(≤6.7ml/L)、氯氰菊酯(≤0.2ml/L)、精制敌百虫粉(≤4mg/L)、敌百虫.辛硫磷粉(≤3mg/L)和高锰酸钾(≤5mg/L)对玻璃海鞘无致死作用。在24h内,硫酸铜浓度≥1mg/L、灭鞘灵(MQL)浓度≥5mg/L和自制大蒜素复方药物灭鞘散(MQS)≥15mg/L时,对玻璃海鞘有100%的致死作用,其24h的LC50值分别为0.58、3.33和10.80mg/L。硫酸铜浓度≥1mg/L时,稚参在3h内吐肠率达80%以上,对刺参能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因此,硫酸铜不适合在生产实践中使用。MQS浓度为20mg/L或MQL浓度为10mg/L对稚参的毒性实验表明,药物浸泡稚参96h仍活动正常,对生存没有任何影响。因此,MQS和MQL可视为刺参养殖系统中杀灭玻璃海鞘的有效药物,分别采用15mg/L和5mg/L的浓度,药浴24h后换水即可完成。

关键词: 刺参养殖 玻璃海鞘 敌害生物 毒理 半致死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似刺鳊鮈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 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 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 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鮈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μm,平均长度为1.63μ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 pg/2c,鳃4.007 pg/2c,肌肉3.819 pg/2c,性腺(卵巢4.242 pg/2c、精巢1.842 pg/2c),肝脏3.905 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关键词: 似刺鳊鮈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关键词: 俄罗斯鲟 仔鱼 初次摄食 摄食率 不可逆点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行为研究在捕捞中的应用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行为除了自身的摄食、生殖、呼吸行为外,还包括逃避敌害、洄游、集群等行为,同时鱼类行为也受到一些环境因子(如潮汐和水温)的影响。作者总结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在捕捞实际中的应用,指出鱼类行为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根据不同鱼类的行为特点,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环境友好型渔具,从而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鱼类行为 渔具 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斑川鲽的营养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养殖星斑川鲽肌肉中的蛋白质、脂类和灰分等生化组分,并计算了其比能值,分析了肌肉中构成蛋白质的16种常见氨基酸和主要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肌肉氨基酸含量同其他鲆鲽鱼类相比,属中上等水平;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肌肉蛋白中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33。各类脂肪酸中,油酸(18∶1n)含量最高,其次为亚油酸(18∶2n6)和棕榈酸(16∶0)。星斑川鲽富含EPA和DHA,营养丰富且平衡良好,是值得推荐的优良养殖品种和优质食用鱼类。

关键词: 星斑川鲽 生化组成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渔业》期刊最新进展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质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假根发育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质(白光、红光和蓝光)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对假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在为期56d的培养期内,蓝光始终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平均叶片大小为9530±125μm长/1350±49μm宽,是对照白光组的4倍之多(2200±56μm长/356±20μm宽);而红光下,藻体生长极为缓慢,叶片大小仅为580±63μm长/135±11μm宽。但是三光质下,藻体假根生长差异较小;假根长/叶片长为红光下最大,蓝光下最小,三光质下该比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于海带的主要捕光色素之一岩藻黄素的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因此加大环境中蓝光的辐射可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实际光合效率,加快藻体的生长;而假根部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光合能力有所退化,对光质差异不敏感,因而在三光质下的生长相似。

关键词: 海带 孢子体 假根 光质 蓝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濒危鱼类角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淡水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怒江角鱼(Epalzeorhynchus bicornis)4个群体共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以探讨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140 bp的cytb基因共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70个样本得到1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57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70,遗传多样性表现为较低。木城群体和泸水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0080,泸水群体和道街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059。Fu′Fs中性检验和碱基岐点分布分析暗示了角鱼在历史上曾经历过遗传瓶颈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0049(P>0.05),几乎所有变异均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未出现遗传分化,提示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关键词: 角鱼(Epalzeorhynchus bicornis)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怒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4种微颗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及其对部分水质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比国内外4种商品微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浸泡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溶失、浸泡液中有机氮及有机磷含量的差异,探讨了目前国内外微颗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及其对部分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微颗粒饲料D4的沉降速度较快外,其他3种相当;前5min溶失的物质是各种微颗粒饲料总失重量的大部分;国内外微颗粒饲料中的重要营养成分如: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较大差异;浸泡30min时,各种微颗粒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前后波动幅度小;浸泡30min时,微颗粒饲料D1浸泡液中溶解有机磷含量是最低的,而溶解有机氮含量是最高的。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商品微颗粒饲料的水中稳定性差异较大,这与各种微颗粒饲料的营养配方及加工工艺密切相关。

关键词: 微颗粒饲料 水中稳定性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