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AFLP标记CseF783的克隆及其在遗传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遗传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性别控制和全雌育种等研究领域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鉴定鱼类个体遗传性别的有效方法。文章采用AFLP技术,利用选择性引物组合(E-ACT/M-CAA)从半滑舌鳎中筛选到一条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对该标记进行二次PCR扩增、琼脂糖凝胶回收、克隆、测序。分析表明,序列全长为791 bp,与GenBank中的序列无同源性。以该雌性特异AFLP标记DNA序列为模板,设计了一对特异的PCR引物,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标记,并在100尾已知性别的半滑舌鳎个体(雌雄各50尾)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SCAR标记在所有雌性个体中均扩增得到一条长度为324 bp的DNA条带,而在49尾雄性个体中均扩增不到该DNA条带(有1尾雄性个体例外),证明该SCAR标记是雌性特异的,并可用于半滑舌鳎个体遗传性别鉴定。随后,利用该SCAR标记检测了3日龄半滑舌鳎幼苗,结果表明,雌性个体比例为41.7%。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雌性特异AFLP标记 SCAR标记 遗传性别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秀丽白虾抱卵群体生物学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太湖秀丽白虾抱卵群体生物学特征,并对其肌肉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于2008年4-5月在太湖三山岛水域采集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抱卵虾样本,对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量,并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抱卵群体平均全长、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59.1 mm、47.5 mm和1.57 g,绝对怀卵量介于95~389粒之间,平均为212粒,相对怀卵量介于91~145粒/g之间,平均为113粒/g。胚胎发育各阶段卵径差异显著,囊胚期、无节幼体期和溞状幼体期分别为1.01 mm、1.07 mm和1.16 mm。抱卵虾肌肉水分含量为79.63%,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6.57%、1.49%和1.40%,能量密度为4.597 KJ/g。肌肉干样赖氨酸和牛磺酸含量分别为6.70%和0.52%,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5.8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5.52%,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1.49。钙磷比、锌铜比和锌铁比分别为0.84、3.26和2.87。太湖秀丽白虾抱卵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小型化趋势,其主要营养指标均低于生长期。

关键词: 太湖 秀丽白虾 抱卵群体 生物学特征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UV法对银鲫肌肉组织中甲苯咪唑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的同时测定

分析测试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银鲫肌肉组织中甲苯咪唑(MBZ)及其代谢物氨基甲苯咪唑和羟基甲苯咪唑的方法。银鲫肌肉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萃取物旋转蒸发至干后用1 mL二甲基甲酰胺-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体积比3∶7)定容。色谱条件:Waters symmetry C18反相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体积比33∶67);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298nm;检测温度为室温。在10~120μg/kg添加水平,MBZ、MBZ-NH2、MBZ-OH的回收率分别为81%~86%、71%~75%、86%~93%。MBZ的检出限为2μg/kg,MBZ-OH和MBZ-NH2检出限均为3μg/kg。

关键词: 甲苯咪唑 羟基甲苯咪唑 氨基甲苯咪唑 银鲫 代谢物 HPLC/U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Cd在不同水产品中的含量及污染状况评价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5月~10月,对上海市场水产品中的Cd残留进行了调查,分析了Cd残留的分布趋势,并引用水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对水产品中的Cd残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淡水产品中Cd残留量的情况良好,97%的产品低于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而海水产品的Cd污染水平要比淡水产品高。海水产品Cd污染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头足类产品和海水贝类中的扇贝、贻贝Cd含量比较高。在生物体科间Cd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甲壳类动物中蟹对Cd的富集要强于虾;海水贝类中扇贝、贻贝和红螺超标比较严重,而缢蛏和蛤类Cd污染水平相对较低;在淡水贝中Cd含量河蚬要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在检测的所有鱼类样品中未发现有对Cd特别富集的品种。

关键词: 水产品 Cd残留 污染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胡萝卜素在耐辐射奇球菌辐射抗性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中类胡萝卜素的生化合成基因及其在该细菌抗辐射机制中的生物学作用,通过有机溶剂提取及LC-MS技术分析了D.radiodurans所产类胡萝卜素物质的主要组分,运用PCR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对该菌中类胡萝卜素生化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crtB)及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saturase,crtI)基因进行了缺失突变,通过表型观察及HPLC定量分析突变株所产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变化确证突变株构建成功.野生株及crtB与crtI基因缺失突变株对电离辐射和H2O2的敏感性差异比较分析显示,和野生株相比,两种突变株对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和不同浓度H2O2的敏感性更强.crtB及crtI基因功能研究表明,这两个关键性合成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不能催化合成类胡萝卜素生化合成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体——番茄红素及一系列下游产物.通过λ原噬菌体紫外线诱导系统、电子自旋共振(ESR)及DMPO自旋捕集技术,分别在体内和体外评价了其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类胡萝卜素对超氧阴离子(O·2)及羟自由基(·OH)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探究D.radiodurans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和生物学功能,及类胡萝卜素在D.radiodurans抗辐射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直接实验证据.

关键词: 耐辐射奇球菌 类胡萝卜素 抗辐射 自由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遗传分析和生物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测交获得实验鱼,以表达红色荧光蛋白为表型性状,采用点杂交和遗传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源基因的遗传传递规律,并对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的生长和繁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测交后代表型的分离规律基本符合经典的孟德尔单显性基因遗传模式,外源基因属于单位点整合,测交后代中没有发现沉默整合个体;实验鱼的生长和可量性状对比实验表明,转基因唐鱼和非转基因唐鱼在仔鱼期到性成熟之间,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性成熟个体的外部形态除体色外也无差别,繁殖力方面基本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了培育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纯系的可行性;同时在生长、繁殖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评价转基因唐鱼的生态安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转基因鱼 唐鱼 红色荧光蛋白 遗传分析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条石鲷外周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03%、26.97%、11.86%和25.14%.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核影、未成熟和正在分裂、降解的红细胞以及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

关键词: 条石鲷 血细胞 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MS/MS内标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8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水产品中18种磺胺类药物(SAs)残留量的HPLC-MS/MS测定方法。以氘代试剂为内标,样品经酸化乙腈萃取后,用正己烷脱脂,旋转蒸发浓缩,采用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测定,可同时对水产品中的18种SAs进行定性和定量。SAs的检出限(RSN=3)在0.5μg/kg以下,定量限为1.0μg/kg;其中磺胺苯吡唑和磺胺胍检出限(RSN=3)为1.0μg/kg,定量限为2.0μg/kg。在5.0~200.0μg/ml时峰强度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0%~120%。该法简便快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内标法 水产品 磺胺类药物 多残留 同时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强度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西伯利亚鲟电麻醉阶段包括部分失去平衡期、完全失去平衡期、完全麻醉期和鳃动停止期等4个时期。电麻醉时西伯利亚鲟呈现趋阳性;随着电压升高,到达各麻醉阶段时间与恢复时间逐渐缩短。西伯利亚鲟到达完全麻醉期时间在15 V、20 V、25 V、35 V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在30 V与35 V时分别仅为97.0 s和68.8 s,而恢复时间为0 s。各试验组西伯利亚鲟在电麻醉时鳃动频率均增加,而恢复阶段均降低。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摄食与活动状态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电压升高,钾离子与镁离子浓度先下降后上升,钙离子则先上升后下降。钠离子与氯离子浓度变化较大,均是15 V组时浓度最低,20 V时浓度最高。磷离子浓度呈现增高趋势。pH值在麻醉后降低,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电麻醉强度为25~30 V,电麻醉是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幼鱼 行为 离子 直流电 鳃动频率 电压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特征与繁殖力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4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产卵亲体空间分布和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以及小黄鱼个体繁殖力及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等。结果表明,目前在近海海域和外海海域均有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水温分布范围为9.77~18.85℃,平均13.46℃;盐度分布范围为31.59~34.65,平均为33.46;分布水深范围为13.21~104.67m,平均为57.56m;小黄鱼绝对繁殖力范围为2753~46657粒/尾,平均为15676粒/尾,体长相对繁殖力(FL)范围为21~323粒/mm,平均为113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范围为85~1307粒/g,平均为360粒/g;卵径大小范围为0.48~1.15mm,平均0.809mm。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范围已经扩大,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已经改变,相对繁殖力也显著提高,卵径变小。这些变化是小黄鱼本身对环境压力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映,也是小黄鱼为延续种群所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关键词: 小黄鱼 产卵亲体 繁殖力 黄海南部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