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重心变化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通过计算以渔获量为权重的经度和纬度的加权平均值即渔场重心和利用空间距离分析方法,分别对1967-1987年、1988-2004年两个时间段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重心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和各月渔场重心空间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渔场重心在年内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大眼金枪鱼月重心变化1-4月向西北移动,5-8月向东南方向移动,9-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黄鳍金枪鱼月渔场重心变化1月向西北移动,2-4月向西移动,5-8月份向东南移动,9-12月份向东北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的洄游规律。渔场重心的年间变化受到了海洋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南方涛动现象(ENSO)的影响,大部分发生ElNio的当年或次年,年渔获量分布重心会向南、向西移;发生LaNia的年份前后渔获量分布重心会向北、向东移。同时捕捞行为也对渔场重心的年间变化产生影响。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渔场重心 印度洋 延绳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波束深水网箱声学监测仪的研究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一种声学监测设备,使网箱养殖者能在海水能见度较低时实现对鱼群的实时监测,进而掌握深水网箱中鱼群的生存状况。该声学监测仪由7个独立通道构成,能同时输出探测图像并通过监测仪的评估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能够对深水网箱中的生物量进行估计,可用于鱼类生长情况研究并监测鱼群的逃逸情况。

关键词: 多波束 深水网箱 声学监测仪 生物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乌伦古湖河鲈二十年来种群生长变化及原因

湖泊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乌伦古湖是中国内陆主要渔业基地之一.为了充分开发其渔业资源,在过去的40余年中共引进鱼类15种;乌伦古湖土著鱼类的生态位大部分已经为外来鱼类所占据,曾为乌伦古湖最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的河鲈物种濒临灭绝.为了探讨河鲈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和外来鱼类对乌伦古湖土著鱼类的入侵机制,2007-2008年对乌伦古湖河鲈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87-1989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除1~+龄组外,乌伦古湖河鲈其它各龄组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明显减小;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L_∞=41.317cm,W_∞=15475.1g,k=0.1649,t_0=-0.2626;求得生长特征指数φ=2.4493.L_∞和φ值明显减小,k值有所增加;但生长式型没有改变,生长拐点与1987-1989年一致,仍为t_(IP)=7.探讨了乌伦古湖河鲈种群生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及作用机制.

关键词: 乌伦古湖 鱼类入侵 河鲈 生长变化 制约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龙头鱼数量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分析了龙头鱼资源的数量分布、渔业生物学特征、分布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量状况等。结果表明,东海区龙头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大沙渔场和鱼山渔场,这几个渔场全年的渔获量占全部渔获量的82.99%,但各季度分布情况有差异;春季平均体长197.77 mm,平均体重43.83 g,夏季平均体长220.00 mm,平均体重57.10 g,秋季平均体长168.51 mm,平均体重49.70 g,冬季平均体长171.53 mm,平均体重59.52 g;体长-体重的关系式为W=1.3195×10-6L3.3259;龙头鱼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分布范围为9.11~26.11℃,平均为14.80℃,底层盐度范围为31.36~35.26,平均为33.39,水深分布范围为27.00~101.99 m,平均为58.96 m;现存资源量为2 125 t,但潜在资源量估计在5千吨以上,属于有潜在价值渔业。建议加强该资源的监测和研究,并执行相应的开捕规格。

关键词: 龙头鱼 数量分布 渔业生物学 资源评估 东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暴露与排放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研究了其在0(对照组)、0.2、0.8和1.6mg·L-1Pb2+水溶液中暴露16周,随后排放6周,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ALT、AST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暴露后幼鱼血液中的ALT和AST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1.6mg·L-1组ALT活力与其它各组比较呈极显著差异(P<0.01);0.8和1.6mg·L-1组AS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呈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Pb排放后,各暴露组血液中ALT活力降低至对照组水平(P>0.05);1.6mg·L-1组的AST活力依然较高,超出对照组近2倍(P<0.01)。对照组血液的AST/ALT值在2.24~2.32之间;随Pb质量浓度增加,暴露后AST/ALT值呈增加趋势。Pb排放后AST/ALT值降低,但1.6mg·L-1组与其余各组比较仍维持较高值(P<0.05)。初步认为,0.2mg·L-1和0.8mg·L-1Pb2+暴露导致中华鲟幼鱼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经Pb排放后,轻度受损的组织细胞能够恢复。血液中的AST/ALT值在判断鱼类组织损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华鲟 暴露 排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传感器在贝类毒素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类毒素是继病原菌、弧菌和病毒之后,又一威胁海洋水产品质量的重要问题。随着水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在水产品贝类毒素检测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文中简单介绍了贝类毒素和生物传感器及它们的特点,重点回顾了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贝类毒素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鳀鱼蒸煮液酶解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α-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在鳀鱼蒸煮液单因素酶解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建立酶解液中α-氨基酸态氮含量与蛋白酶用量、酶解温度及酶解初始pH值3个试验因素的正交回归模型方程,根据回归模型进行主效应分析,通过频率分析法得到酶解最佳工艺条件:蛋白酶用量0.56%(m/m),酶解温度50℃,酶解初始pH7.12,最佳条件下酶解液中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为0.49g/100ml。

关键词: 鳀鱼蒸煮液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酶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化三丁基锡(TBTCl)对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1、3、5和10μg.L-1氯化三丁基锡(TBTCl)通过接触染毒的方式,研究TBTCl对鱼类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染毒时间下,除染毒时间为24和48h,染毒浓度为1μg.L-1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各相邻2个浓度处理组之间,3μg.L-1处理组和5μg.L-1处理组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随着TBTCl浓度的升高,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精巢细胞Ca2+-ATP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染毒时间下,除在染毒时间为24和96 h时,染毒浓度为1μg.L-1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在同一染毒时间下,各处理组之间,除染毒时间为24 h时,染毒浓度1μg.L-1处理组和3μg.L-1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外,其余情况下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Ca2+-ATP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P<0.05或P<0.01)。奥利亚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与精巢Ca2+-ATP酶活性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关键词: 氯化三丁基锡 奥利亚罗非鱼 精巢 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对草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纯化饲料中分别添加生物素0、0.05、0.10、0.20、0.40、0.80、1.60 mg/kg投喂初始质量为(5.92±0.2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8周,研究了不同生物素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素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了饲料系数。添加量为0.40 mg/kg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添加不同水平生物素对草鱼幼鱼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量为0.40 mg/kg时粗蛋白含量最大。0.10 mg/kg组和0.20 mg/kg组的全鱼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素对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和总胆固醇(TC)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各添加组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60 mg/kg添加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草鱼幼鱼饲料中生物素适宜添加量为0.40 mg/kg。

关键词: 草鱼幼鱼(juvenile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生物素 生长 体成分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