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水养殖和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脂肪酸分析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饲喂同一种配合饲料分别在海水及低盐水体中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及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含量低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PA)总含量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二者的饱和脂肪酸总量(SAFA)无显著差异(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2)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饱和脂肪酸(SA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脏中ω3系列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ω6系列脂肪酸显著低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ω3/ω6比率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显著高于低盐养殖对虾(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拟长脚蜮数量变化和对环境变暖的响应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四季调查资料,研究结合拟长脚蜮丰度和同步水温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和计算最适温度.分析拟长脚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的生态类型、空间分布、数量动态以及对变暖趋势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拟长脚蜮平均丰度和出现率都表现为夏秋季较低和冬春季较高.1959年春季平均丰度最高,为1.8ind/m^3;1959年秋季平均丰度最低,为0.03ind/m^3.1959年春季出现率最高,为62.96%;1959年秋季出现率最低,为6.90%.长江口拟长脚蜮在1959年春季丛生指标最大(7.12),在1959年秋季最小(-1.00).这说明该种春季在长江口海域有明显的集群性,秋季集群性则不明显.温度是影响拟长脚蛾季节变化和年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长江口海域拟长脚蜮丰度和同步温度资料曲线拟合结果符合Yield Density模型,最适温度是17.0℃,置信度分析和拟合统计结果均有非常高的置信度.综合拟长脚蜮最适温度和季节变化特征,可认为该种是暖温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拟长脚蜮丰度有所降低,这种数量年问变化趋势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该种可作为海洋变暖长期变化的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角形目和无结菱形目经编网片阻力性能与运动变化的比较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槽模型实验,对六角形目经编网片(RHN)和无结菱形目经编网片(KRNDM)不同流速(V,0.5、0.75、1.0、1.25、1.5、1.75、2.0 kn)、不同横向缩结系数(Et,0.60、0.65、0.707)下的网片阻力性能和运动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网片固定时,六角形目网片阻力较大,无结菱形目网片阻力较小。在横向缩结系数范围(0.60~0.707)内,无结菱形目网片的阻力随着Et增大而逐渐减小,六角形目网片阻力则与Et变化无明显相关。(2)相同Et时,六角形目网片阻力始终较无结菱形目网片阻力大,且与无结菱形目网片之间的阻力差值随流速的增加逐渐增大。(3)Et对于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影响随网片的结构差异而不同。相同Et时,六角形目网片的水平位移均较大,无结菱形目网片较小。在设计选用网箱网片时(Et,0.60~0.707),首先应考虑网片网目结构和网线粗度,其次考虑横向缩结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UCP1,2基因结构、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鳜解偶联蛋白1、2(UCP1,2)基因结构、组织表达水平及与产热、脂肪代谢等生理机能的关系。通过与脊椎动物UCP1、UCP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设计简并引物与特异引物进行PCR和RACE扩增、测序、拼接序列,获得UCP1、UCP2的基因组序列和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基因组步行法克隆鳜肝脏UCP1、UCP2基因5′侧翼序列。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以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在其指数期增长的范围内得到鳜不同组织UCP1、UCP2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UCP1基因组全序列为3146bp,5′侧翼调控区为1333bp,含有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RF)长942bp,编码一个大小为31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UCP2基因组全序列为2890bp,5′侧翼调控区为1800bp,含有7个内含子和8个外显子,ORF长939bp,编码一个大小为3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UCP1、UCP2间隔外显子的内含子皆符合"GT-AG"规则,内含子的数目与哺乳动物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鳜UCP1、UCP2氨基酸序列分别与鱼类UCP1、UCP2氨基酸序列聚为一支,且与UCP3、UCP4、UCP5分支区分明显。鳜UCP1、UCP2基因不同组织表达水平的高低可能与鳜本身的生态习性及各器官在产热、脂质代谢中的作用相关,但明确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配合饲料中的镉限量研究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对虾配合饲料中镉含量超标的现象以及现行标准中对虾配合饲料的镉限量要求严格而又缺乏相应研究数据支持的现状,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镉和乌贼内脏粉作为相应的无机镉、有机镉来源进行养殖对比实验,对对虾体内的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饲料进入对虾体内的镉主要蓄积在内脏中,同等浓度的有机镉和无机镉饲料,在对虾体内前者的残留量要小于后者。同时通过养殖试验数据推算得到目前我国对虾配合饲料中镉应以总镉形式限制≤3.0mg/kg,这一限量要求是适合于当前水产养殖生产的,也能够保障对虾的食用安全性。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配合饲料 无机镉 有机镉 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养殖水体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分析
《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淡水养殖区和海水养殖区7个不同采样点表层水体、沉积物以及8种养殖鱼类肌肉和肝脏2种组织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养殖水体表层水中均未检出3种喹诺酮类药物;淡水养殖区沉积物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检出范围分别在5.03~13.28、3.64~9.32和0~7.13ng.g-1;海水养殖区沉积物分别为1.88~8.81、0~1.09 ng.g-1,恩诺沙星在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未检出;3种喹诺酮类药物在鱼体肝脏组织中含量普遍高于肌肉组织,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在鱼体肌肉组织中的含量分别为1.95~100.54、0.48~33.26和1.18~51.89 ng.g-1.3种喹诺酮类药物在鱼体内的残留浓度大小顺序为: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淡水养殖鱼类喹诺酮药物残留普遍高于海水养殖鱼类.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水产养殖 喹诺酮药物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测定方法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法。以氘代氯霉素(d5-CAP)为内标,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氮气吹干,正己烷液液分配脱脂后,采用配有ESI源的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负离子模式测定,可同时对水产品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省去固相萃取步骤,具有操作简便、有机试剂消耗量少、测定周期短和定量更准确等优点。方法的检出限:氯霉素为0.01μg/kg,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为0.03μ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内标法 氯霉素 甲砜霉素 氟甲砜霉素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菜州湾、舟山野生个体定向交配产生F2代家系的AFLP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群体杂交(莱州湾♀×舟山♂)产生F2代家系63个个体及F1代亲本为实验群体,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分析.35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1742个位点,其中分离位点为417个,不分离位点为1325个,多态位点比例为23.9%.在分离位点中,符合1: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226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54.2%;偏离1: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31个,占总分离位点数7.4%.符合3: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128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30.7%;偏离3: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32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7.7%.家系内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0,Shannon指数为0.193.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子代个体与母本Nei''''s遗传距离介于0.064~0.111之间,与父本Nei''''s遗传距离介于0.065~0.107之间.其中,63号个体与48号个体分别与父、母本亲缘关系最远.本实验中,偏分离位点比例属正常范围,杂交F2代家系遗传多样性偏低.本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及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摄食机理及营养策略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半滑舌鳎苗种培育技术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由于半滑舌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困难,产业化养殖规模仍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半滑舌鳎的投喂摄食难题,本文对其捕食特征、摄食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半滑舌鳎摄食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半滑舌鳎摄食机制具有两种模式:(1)对运动状态饵料,利用机械感觉定位(侧线),利用化学感觉识别(口咽腔味蕾);(2)对静止状态饵料,利用化学感觉定位(嗅觉),利用机械感觉识别(无眼侧乳头状突)。基于半滑舌鳎的摄食机理,作者认为,对半滑舌鳎营养策略问题,应从在饵料中添加诱食剂增强嗅觉刺激和强化侧线刺激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纹缟虾虎鱼精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健康成熟的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进行人工采精,设定不同的盐度和温度梯度,观察其对精子活力及寿命的影响。测定了精子的大小、密度,并观察了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和温度的上升,精子的活力和寿命都先增加后降低,在盐度5和温度19℃时,精子的活力和寿命分别达到最高。测得精子密度为(1.73×109±0.08×109)/mL,细胞核长径为(0.98±0.12)μm,短径为(0.81±0.08)μm,鞭毛的长度为(7.28±1.06)μm。电镜结果表明:纹缟虾虎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二部分组成,头部的细胞核近圆形,内有核空泡。精子细胞质膜与核膜间有较大间隙,两者之间分布有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由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两部分组成。袖套位于核后端,呈一筒状,两侧不对称,袖套腔较为狭窄,两侧分布有线粒体和少量囊泡。鞭毛的核心结构是轴丝,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从轴丝的横切面观察到轴丝外面的质膜呈不规则分布。
关键词: 纹缟虾虎鱼 精子活力 超微结构 中心粒复合体 “9+2”微管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