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褶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褶牡蛎对8种常见的重金属生物富集动力学特性,得出了褶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半衰期以及生物富集曲线。结果表明,到积累实验结束时褶牡蛎对Pb、Zn、Cd、Cr、Ni和Hg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15.60、26.53、60.06、7.61、5.82和47.88,褶牡蛎对Cu和As的富集规律不明显,生物富集曲线分别为yPb=0.4046e0.1168xR2=0.7378,yZn=0.0408x2+0.2909x+59.969R2=0.9307,yCd=2.5263e0.0867xR2=0.7089,yCr=0.6832e0.0942xR2=0.8544,yNi=0.4178e0.0714xR2=0.6856和yHg=0.0015x2+0.0444x+0.0644R2=0.8301,以积累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富集系数为基准,褶牡蛎对这几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Cd>Hg>Zn>Pb>Cr>Ni;到释放实验结束时褶牡蛎对Pb、Zn、Cd、Cr和Hg的生物半衰期分别是23.1、13031.7、67.7、32.9和36.1d,褶牡蛎是Zn、Cd和Hg的强的净积累者,以释放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半衰期为基准,褶牡蛎对这几种重金属的排毒释放顺序为Pb>Cr>Hg>Cd>Zn。
关键词: 褶牡蛎 重金属 生物富集系数 生物半衰期 生物富集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灿烂弧菌检测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养殖刺参发生的严重疾病。发病时,刺参大批死亡,经济损失惨重。以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DNA为模板,PCR扩增出16S-23S核糖体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插入pMD19-T,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测序。根据该间隔区序列,设计引物扩增177 bp的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该探针对灿烂弧菌呈现特异性,而对其它细菌V.fluvialis,V.anguillarum,V.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harveyi,V.parahaemolyticus,V.vulnificus均呈阴性。探针对灿烂弧菌DNA的检出限为6.25 pg,具有较高敏感度。用该探针对人工感染以及从青岛、烟台、威海获取的腐皮综合征发病海参和养殖水体进行斑点杂交,灿烂弧菌检出率达100%。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快速检测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灿烂弧菌。用该方法检测刺参腐皮综合征尚属首次,为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灿烂弧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 斑点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际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3~2005年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监测结果,运用Y、C、d、H′和J等参数,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栖动物出现种类数依次为2003年(21种)>2004年(17种)>2005年(16种),种类数趋于减少;生物量呈现2003年(4.26g/m2)>2005年(2.18g/m2)>2004年(0.62g/m2),栖息密度2003年(31.10ind/m2)>2004年(12.50ind/m2)>2005年(11.00ind/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逐渐降低,单纯度指数(C)相应上升。通过对各次监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分为两类:2003年2、5和8月为一类,2004~2005年6次监测为一类,2003年与2004~2005年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变化明显,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对洋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造成了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选择育种的近交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模拟技术模拟了水产动物的群体选择流程,比较分析了15个世代后群体的近交系数、近交率、选择反应、表型值等参数.模拟分析中,亲本的雌雄比例定为1∶1,选种数量设定500,1000和2000个个体,个体产卵量分别设为104,5×104,1×105,2×105,5×105和1×106共6个梯度,选种池塘个数设为1,2,3.采用个体选择和家系内选择两种方式选择留种.结果表明,产卵量、个体选择方式和选择池塘数目是影响水产动物群体选择中近交系数和选择反应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目前水产动物群体选择技术能够导致育种群体严重近交,应采取相应的近交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增加有效群体的数目、增加池塘数目以及选择合适的选育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氏凯伦藻1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核糖体1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ITS)区序列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8S rDNA和ITS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 690 bp和654 bp。结合12种甲藻和1种硅藻作序列比较分析,分别在ITS1、ITS2序列寻找到适宜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区域,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各藻种间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米氏凯伦藻与短凯伦藻(Karena brevis)、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等分类学上较近的藻种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7%~99%,远大于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海洋原甲藻(P.micans)、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等在分类学上相距较远的藻种,各藻种间的ITS序列平均相似度明显低于18S rDNA序列。以18S rDNA与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一致,18S rDNA序列相对保守,适合进行属以上关系的系统进化分析,而ITS序列变异较大,适合种属间鉴别分析,且ITS1和ITS2是变异很大的区域,适合种间的分子特异性鉴定,这为快速鉴别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治理赤潮提供帮助。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核糖体18S rDNA 转录间隔区 系统进化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冷冻保存的花鲈精子作为异源精子,采用紫外线(UV)对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然后与卵子进行授精,可以刺激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在受精后一定时间采用冷休克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实验表明,花鲈精子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遗传失活后,才能诱导产生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为花鲈冷冻精子采用80 M J/cm2的紫外线照射,然后与条斑星鲽卵子进行授精,在受精后7~9 m in,将受精卵放在-1.0~1.5℃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60~90 m in,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相对诱导率达40.68%±7.24%。由于不失活精子与条斑星鲽卵形成的杂交胚只能存活到原肠期,而染色体未被成功加倍的胚胎会由于单倍体的致死效应在孵化前后死亡,所以存活的仔鱼全部为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雌核发育鱼苗为雌核发育二倍体。首次报道了采用异源冷冻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的技术方法,为条斑星鲽性别控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口黑鲈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共10个性状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与体长存在显著共线性的全长、体高、头长,尾柄高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吻长和尾柄长,计算以体宽、体长、眼间距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大口黑鲈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3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0.942,0.979,0.9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3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体宽(P4=0.599)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R2=0.980,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重为依变量(Y),体宽(X4)、体长(X2)和眼间距(X5)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LgY=1.065+0.765 LgX2+1.441 LgX4+0.543 LgX5。以上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大口黑鲈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红霉素的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产品中红霉素残留量测定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红霉素同位素标记物(Erythromycin,N,N-Dimethyl-13 C2)为内标物,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净化。分析条件为:以Hypersil C18为色谱分离柱,甲醇和0.1mmol/L乙酸为流动相,用带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测定,内标法定量。红霉素在添加量0.5~20.0μg/kg的范围内,回收率为87.0%~97.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方法检出限为0.5μ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红霉素 内标物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扎溴胺和芳草中药对加速大菱鲆组织中硝基呋喃代谢物消除速率的作用初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投喂药饵的给药方式,研究了苯扎溴胺和芳草中药对加速大菱鲆体内呋喃唑酮和呋喃西林代谢物3-氨基-2-噁唑烷基酮(3-am ino-2-oxazolid inone,AOZ)和氨基脲(Sem icarbazide,SEM)消除的作用。总的来说,经过连续2个月投喂,苯扎溴胺和芳草中药均未显著改变大菱鲆体内AOZ和SEM的消除规律和趋势,消除185 d后,两种代谢物在大菱鲆组织中的含量仍高于检出限,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实验过程中苯扎溴胺不但未对AOZ消除速率表现出促进作用,而且产生一定的毒性,导致大菱鲆生理活性出现异常现象。比较而言,芳草中药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增强大菱鲆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AOZ的消除,使其消除半衰期(t1/2)缩短3~5 d;但芳草中药对SEM的消除并没有促进作用,甚至导致其半衰期延长。因此,苯扎溴胺不具有促进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消除的作用,不应用于这类药物的消除;而芳草中药具有促进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消除的潜在作用,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关键词: 大菱鲆 苯扎溴胺 芳草中药 硝基呋喃 代谢物 加速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