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技术从患出血病的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到一株新病毒。经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以及病毒基因组分析,确认为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hannel Catfish Reovirus,CCRV)。人工感染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鮰卵巢组织细胞系和肾脏组织细胞系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呈晶格状排列,病毒颗粒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直径约60~70nm;冻融、56℃1h、氯仿、乙醚等处理对病毒滴度影响不显著,65℃1h处理病毒滴度下降极显著。病毒基因组SDS-PAGE分析和核酸酶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其基因组由11个分段的RNA核酸节段组成,节段大小范围为0.9~4.4kb,可分为三大类,即L1、L2、L3,M1、M2、M3和S1、S2、S3、S4、S5,为典型的水生呼肠孤病毒(Aquareovirus)基因组结构。病毒基因组S4节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与GenBank中登录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4节段(AF403396)、美洲金体鳊呼肠孤病毒(GSRV)的S4节段(AF403407)长度均为909bp,其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腮、唇瓣、闭壳肌、外套膜和斧足五个组织基因组DNACCGG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腮基因组DNA甲基化比例为47.9%,唇瓣甲基化比例为35.5%,闭壳肌甲基化比例为50%,外套膜甲基化比例为46.3%,斧足甲基化比例为56%;基因组中CCGG区域存在甲基化现象。不同组合甲基化比例不同说明该区域甲基化可能参与到基因的调控中。通过比较不同地点的采集的背角无齿蚌,发现污染严重地区(太湖三山岛水域)采集到的样品和非污染地区(南泉养殖水域)采集的蚌样甲基化区域略有变化。其中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泷六线鱼睾酮和雌二醇及其受体在精巢发育中的生理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泷六线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水域,是北部海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研究了血浆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在性腺组织中的定位,以及它们与性腺发育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雄鱼血浆T和E2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动,在繁殖期(11月至翌年1月)内显著上升,T和E2水平分别达到21.26 ng/dL和13.36 pg/mL,在非生殖季节(2~8月)显著下降。ER在精巢间质细胞中表现强阳性反应,AR只在间质细胞中表现中等强度的反应。在恢复期发育的精巢(Ⅲ期),芳香化酶表现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特别是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在成熟精巢中阳性反应减弱,在精子细胞和精子中表现阴性反应。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睾酮、雌二醇及芳香化酶参与了大泷六线鱼精巢发育和繁殖内分泌功能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7种磺胺类药物的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测定17种磺胺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了色谱柱、流动相配比对磺胺类药物分离的影响。通过研究,确定了最佳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分离条件为:YMC ODS-C18柱;以2%乙酸溶液、乙腈和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nm。该方法的检测限为:磺胺胍和磺胺为2.0 ng/ml,磺胺二甲氧哒嗪、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胍、磺胺甲基嘧啶、磺胺甲噻二唑、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甲氧哒嗪、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基噁唑、磺胺、磺胺吡啶、磺胺喹噁啉、磺胺噻唑和磺胺异噁唑均为5.0 ng/ml。各组分的回收率在81.3%~97.9%,相对标准偏差在0.1%~4. 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镜鲤半同胞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两个镜鲤半同胞家系中,各随机选取47尾作为实验鱼,测量体重、体长、全长等数量性状,利用2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检测,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1—6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3.21个,片段长度在134—371bp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0—2.8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00—0.8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00—0.6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0—0.58。结果表明:2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度水平,但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这两个家系在较大的选择压力下,已严重偏离Hardy-Wenberg平衡。利用SPSS程序下的GLM过程对24个微卫星位点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LJ519、HLJ848、HLJ855、HLJE84个微卫星位点对镜鲤体重显著影响(p<0.05),其中,位点HLJ519、HLJ848、HLJ855还对体长和全长存在显著影响(p<0.05)。对这些位点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均值进行了多重比较,找到了一些对主要经济性状有利的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针药物法评价磺胺甲基异唑、甘草和连翘对牙鲆CYP2E1活性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探针药物法研究磺胺甲基异唑(SMZ)、甘草及连翘对牙鲆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将牙鲆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SMZ组、甘草组和连翘组。依次每日口灌0.9%的生理盐水、口灌SMZ 150 mg/kg.bw、甘草30 mg/kg.bw和连翘100 mg/kg.bw。连续6 d后,第7天时4组牙鲆同时一次性腹腔注射探针药物氯唑沙宗,分别于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通过HPLC检测探针药物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间接评价各组对CYP2E1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氯唑沙宗在4组牙鲆体内代谢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甘草组和连翘组氯唑沙宗的半衰期分别增加了0.311倍和0.799倍,均差异极显著(P<0.01);SMZ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药时曲线下面积SMZ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了0.277倍,甘草组增加了0.286倍,差异均显著(P<0.05);连翘组增加了0.865倍,差异极显著(P<0.01)。总清除率(CL)SMZ组增加了38.83%,连翘组减少了46.88%,均差异极显著(P<0.01);甘草组减少了21.22%,差异显著(P<0.05)。说明甘草,连翘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的抑制作用高于甘草,SMZ对牙鲆CYP2E1的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CYP2E1 甘草 连翘 磺胺甲基异唑 氯唑沙宗 牙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碱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200、300和400 mg/kg DL-肉碱,饲喂平均体重(134.3±12.1)g的草鱼8周,以增重率、饲料系数(FCR)、肌肉和肝胰脏中基本成分含量、肠道脂肪消化酶、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等指标为判据,研究肉碱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肉碱提高鱼体增重率5.70%(P<0.05),降低FCR 5.26%(P<0.05);添加200~400 mg/kg肉碱显著降低了肌肉和肝胰脏中的脂肪含量(P<0.05);当肉碱添加量为300 mg/kg时,肌肉蛋白含量最高;肉碱对肌肉水分和灰分、肝胰脏的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添加200、400 mg/kg肉碱显著降低了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在脂肪代谢酶活性方面,200 mg/kg肉碱组肠道脂肪消化酶和HL活性较对照组提高28.0%、38.6%(P<0.05);添加400 mg/kg肉碱提高肠道脂肪消化酶、HL及总脂酶活性41.41%、36.26%、10.66%(P<0.05),降低FAS活性47.3%(P<0.05)。综上所述,适量肉碱能改善草鱼生长性能、降低肌肉和肝胰脏脂肪含量及促进脂肪降解。建议草鱼饲料中肉碱添加量为200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暴露致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弯曲畸形与畸形恢复
《生态毒理学报 》 2009 CSCD
摘要: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2+暴露试验,随后继续6周的排放试验.结果显示:经0.8mg·L-1和1.6mg·L-1的Pb2+暴露16周,中华鲟幼鱼会发生弯曲畸形,而0.2mg·L-1Pb2+暴露组未出现畸形个体.畸形弯曲位置主要发生在近胸鳍起点处以及背鳍起点至尾鳍末端之间,多伴有尾鳍末端下垂.Pb2+暴露浓度越高,畸形弯曲越严重,但未见椎骨变形.畸形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明显降低.Pb2+排放后,畸形个体的弯曲程度由重度向轻度转变而恢复正常,弯曲程度越轻恢复越快,畸形恢复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均明显得到恢复并逐渐复原.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排铅能力和铅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关键词: 铅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暴露 排放 畸形 弯曲 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脉冲放电对铜绿微囊藻灭活效果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利用高压脉冲引发的气液两相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研究了动态停留时间、分批次动态处理、不同稀释物以及处理方式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停留时间越长,处理当天藻液的叶绿素a去除率越高,而随着放置培养时间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下降的趋势也越明显;当动态停留时间相同时,一次处理比分批次处理的叶绿素a去除效果明显;用灭菌水稀释的藻液与用灭菌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85%)稀释的藻液相比,前者叶绿素a的去除率远远高于后者;静态实验由于停留时间的相对增加,叶绿素a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动态实验.本系统最佳的叶绿素a去除率高达97.13%,为灭活藻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