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海水螅水母环境适应与生态类群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依据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采用曲线拟合构造了数学模型,并结合地理分布分析对东海水螅水母最适温度、最适盐度和生态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水螅水母适温环境多样,最适温度低于20℃的有15种,在20℃~22.5℃之间的有8种,在22.5℃~25℃之间的有12种,超过25℃的有17种;大多数物种(32种)最适盐度为32~34,大于34的有13种,在30~32之间的有6种,低于30的仅出现2种.水螅水母大多数物种生存的盐度区间较窄,它们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有限.嵊山秀氏水母等2种属暖温带近海种,八囊摇篮水母等13种属暖温带外海种,宽外肋水母等8种属亚热带近海种,半口壮丽水母等5种具有热带大洋种特征,四叶小舌水母等25种属亚热带外海种.东海水螅水母的许多物种可作为东海水团重要的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淡水组(盐度0)为对照,通过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幼鱼[体重为(26.57±6.32)g,全长为(14.44±1.05)cm]不同盐度(5、10、15、20)下130 d的饲养实验,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影响。结果表明:幼鱼在30 d时胃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高于130 d时的蛋白酶比活力;实验30 d时,胃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蛋白酶比活力在盐度10组显著高于20组(P<0.05);130 d时,盐度15组与20组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肠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盐度5、10和20组。对照组幽门盲囊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均显示最高。肝中蛋白酶比活力极低,而淀粉酶、脂肪酶比活力均达最高值。碱性磷酸酶活力在盐度10的大麻哈鱼幼鱼肠组织中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长东海区伏季休渔期的渔业效果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定点调查和常规监测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对延长东海区休渔期的渔业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前或提前并延后伏季休渔期,对于主要经济鱼类(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获量的增加和渔获质量的提升效果均较为明显。如果将休渔期提前半个月,则带鱼的年产量将增加9.35%,渔获个体平均体重将增加21.61%;小黄鱼的年产量将增加5.89%,渔获个体平均体重将增加14.45%。如果将休渔期提前并延后各半个月,则带鱼的年产量将增加13.87%,渔获个体平均体重将增加41.21%;小黄鱼的年产量将增加8.71%,渔获个体平均体重将增加26.44%。鉴于此,建议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尽早延长伏季休渔期,并加强渔业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幼鱼饵料生物及人工饲料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 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 I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 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饵料生物 人工饲料 蛋白质 脂肪酸 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沿海贝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评价与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渤海沿海20个采样区域,9个品种贝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显示:(1)2006年6月有14个区域的贝类体内检测出PCBs残留,检出率为70%,PCBs残留量分布范围为未检出~0.0151×10-6(湿重),评价指数最高为0.0755;2007年6月有13个区域的贝类体内检测出PCBs残留,检出率为65%,PCBs残留量分布范围为未检出~0.0090×10-6(湿重),评价指数最高为0.0450。(2)所有被检出体内含有PCBs的贝类体内残留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PCBs在黄渤海沿海本底值非常低,贝类安全性没有受到多PCBs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泊湖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镜泊湖采捕野生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32尾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注射人工合成激素可促使成熟亲鱼自然发情产卵,水温22~25℃时,催产药物的效应时间为10 h,有5尾雌鱼产卵,共获得受精卵1.5×105粒,孵出鱼苗1.25×105尾,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为83.6%、90.3%和6.7%。镜泊湖蒙古鲌是产黏性卵的鱼类,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42±0.04)mm(n=30),水温23~24℃时,从卵授精到开始破膜出苗约38 h。镜泊湖蒙古鲌的鱼苗可采用土池发塘培育,饲养30 d体长达(3.24±0.29)cm,体重达(0.35±0.09)g,饲养100 d体长为(5.96±0.33)cm,体重为(2.28±0.32)g。
关键词: 蒙古鲌(Cultermongolicus mongolicus)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遗传差异的同工酶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buculatus4个野生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4个群体的多态座位百分数(P0.99)分别为:鸭绿江口13.6%、莱州湾13.6%、海州湾13.6%和舟山13.6%。(2)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54~0.00170,属种内群体间差异。(3)聚类分析表明:4个群体分为两组,海州湾和舟山两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组。莱州湾和鸭绿江口群体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另一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温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条件下,单剂量(10mg/kg b.w)强饲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可以同时检测血浆中氟甲砜霉素及其代谢物氟甲砜霉素的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室开放式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血浆=7.921(e-0.036t-e-0.18t)和C血浆=9.061(e-0.081t-e-0.301t)。18℃和28℃的条件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3.845h和2.301h,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19.118h和8.519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11.136h和5.953h,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4.074μg/mL和4.22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4.547(μg/mL)/h和81.279(μg/mL)/h,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27.581h和12.290h,相对表观分布容积V/F(c)分别为1.580L/kg和1.5121L/kg。采用氟甲砜霉素防治斑点叉尾细菌性疾病,建议在1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2d给药1次;在2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1d给药1次。试验过程中在斑点叉尾血浆样品中未检测到氟甲砜霉素的主要代谢物氟甲砜霉素胺。
关键词: 氟甲砜霉素 氟甲砜霉素胺 斑点叉尾 药代动力学 水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