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呋喃西林及其代谢物氨基脲的伏安检测方法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石墨烯基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呋喃西林(NF)和氨基脲(SEM)的伏安检测方法。循环伏安(CV)扫速0.10 V/s时,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 6.0)中NF发生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受吸附控制。缓冲溶液种类、pH值、富集时间等优化情况下,NF的还原峰电流(ipc)与其浓度在20.0-80.0 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0 nmol/L(S/N=3)。CV扫速为0.10 V/s时,在pH4.1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SEM也发生吸附控制的不可逆氧化还原。优化条件下,SEM的氧化峰电流(ipa)与其浓度在1.3-39.9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μmol/L。优化条件下,NF和SEM可以顺序测定,检测限分别为71.0 nmol/L和0.3μ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和90%。应用于测定淡水渔业水样中二者残留量,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石墨烯基电极 呋喃西林 氨基脲 伏安法 渔业环境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胞藻快速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与渔业 》 2014
摘要:四角蛤蜊是我国常见的滩涂贝类,生长快、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适应水温是0℃~35℃,适应盐度是5‰~35‰,饵料为单胞藻及原生动物,年繁殖2次,每年4月和10月为其采捕期。为了提高四角蛤的加工质量,采捕后需要立即进行净化、育肥和加工,所以单胞藻的持续供应很关键,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8)利用半连续培养单细藻技术提高单胞藻生产的稳定性,解决了四角蛤低温净化保活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鲈鲤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流水呼吸室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14℃、18℃、22℃和26℃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分别为0.232 4 mg/(g·h)、0.247 9 mg/(g·h)、0.303 8 mg/(g·h)和0.421 2 mg/(g·h),且耗氧率(y)随温度(t)的升高而逐渐增加,y=0.016 t-0.1,(R2=0.764,P<0.01),而各温度下鲈鲤幼鱼(体重56.1~62.7 g,体长6.4~7.2 cm)的窒息点则分别为(0.557±0.023)mg/L、(0.622±0.019)mg/L,(0.767±0.085)mg/L和(0.772±0.055)mg/L,幼鱼窒息点随水温升高逐渐升高;20℃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为白天((0.437±0.069)mg/(g·h))高于夜晚((0.339±0.071)mg/(g·h))(P<0.05)。
关键词: 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 耗氧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各石斑鱼间的核型进化距离。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和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86),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14),亲缘关系最近;蜂巢石斑鱼(E.merra)和巨石斑鱼(E.tauvina)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8289),核型进化距离最大(0.1877),亲缘关系最远;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表明,具有复杂核型的物种与简单核型物种间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本结果将为石斑鱼属鱼类系统演化、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灯笼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78年4—5月和8—10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1979年5—6月西太平洋热带水域,1984年4—7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1985年4—6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灯笼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栉刺灯笼鱼、闪光灯笼鱼、粗鳞灯笼鱼、斑点灯笼鱼、金焰灯笼鱼、东方灯笼鱼、钝吻灯笼鱼和灯笼鱼Myctophum sp.等8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发育形态,并引用发光灯笼鱼、双灯灯笼鱼、粗短灯笼鱼、短颌灯笼鱼、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的形态特征,构建了目前全球已了解的11种灯笼鱼以及3种未定到种的Myctophum sp.、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仔稚鱼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显示,灯笼鱼属仔稚鱼鱼体细长,头部呈三角形、微扁,眼非圆形,眼部脉络组织发达或有发达眼柄支撑,颊部、胸鳍和鳃盖骨边缘具黑色素,消化管末端内侧或外侧色素均匀分布,两颌生有小利牙,具脂鳍,发育过程除金焰灯笼鱼外均具有发达扇形胸鳍,这是灯笼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金焰灯笼鱼形态特征独特,头部非常扁平,两眼眼柄非常发达,向体外两侧伸展,消化管末端游离于体外。仔稚鱼两眼前后是否具眼柄和眼部脉络组织形状,上下颌骨末端是否具黑色素,胸鳍柄和鳍条间黑色素有无,尾柄末端、脂鳍和臀鳍后缘是否具黑色素斑分布,消化道末端色素的分布等发育形态特征是该属仔稚鱼种类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身份识别系统在海洋渔船管理中的应用
《渔业现代化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我国渔船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三无"、"套牌"船舶非法从事渔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渔船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与作用,概要介绍了目前我国沿海地区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建设规模与取得的成效。重点阐述了渔船身份识别系统建设方案,包括渔船基本数据同步方案、电子标签信息读取与传输方案等技术解决方案,并对该系统的功能及所能解决的渔船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渔船身份识别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渔政执法效率,持续加大对违法渔船的查处力度,并有助于在重点敏感水域发挥更大监管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7?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监测调查研究,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517种(属),贡献率最大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占藻类总数比例平均为67.97%。繁殖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95×104~28.31×104 cell·L?1和0.36~0.94 mg·L?1;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32×104~33.73×104 cell·L?1和0.25~0.60 mg·L?1;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53×104~26.38×104 cell·L?1和0.39~0.76 mg·L?1。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42、6.93、0.84,土城采样断面水体为轻度污染,其他采样断面水体均无污染。物种—环境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显示,繁殖期群落结构主要影响因子为硝酸盐氮(3NO--N)、亚硝酸盐氮(2NO--N)、总氮(TN)等含氮营养盐类,育肥期为镁离子(Mg2+),越冬期为水温(WT)、pH、溶氧(DO)、钙离子(Ca2+)。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赤水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池塘养殖系统中磷的收支情况及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并对自然环境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及其分布、适应范围和解磷效果进行了综述,由此探讨了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的可行性。针对目前的养殖实际,结合解磷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应用的初步研究成果,对其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外源施加高效解磷微生物,可促进养殖池塘的磷循环,提高磷的利用率,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具备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碳汇量评估初探——以中国为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洋渔业是碳汇渔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水产品,同时还具有碳汇功能。在初步构建金枪鱼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提供的中国产量数据,结合捕捞种类的营养级,分析了1995-2012年中国的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碳汇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2012年间,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处于4.34~4.45之间,其中4.41~4.45出现的频率为66.66%;整体评估模型的碳汇量测算平均值为54.13万t,在2006年达到峰值,约124.51万t;分种类评估模型碳汇量的主要贡献种类为BET、YFT和ALB,碳汇量平均值为55.05万t,2006年峰值为125.83万t;两种评估模型测算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整体评估模型的测算值偏低,相对差额平均值为2.35%;为了准确评估金枪鱼渔业碳汇量,需要加强对分海域、分种类及分生命周期的金枪鱼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系统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a]芘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体内富集的动力学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对苯并[a]芘(benzo[a]pyrene,Ba P)的生物富集,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脊尾白虾对Ba P的富集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脊尾白虾体内Ba P含量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范围为12.34~24.96,平均值为18.80,k2范围为0.06~0.10,平均值为0.08,BCF范围为208.41~248.03,平均值为228.02、CAmax范围为12.40~93.79 ng/g,平均值为46.78 ng/g,B1/2范围为6.89~11.71 d,平均为8.95 d.脊尾白虾对Ba P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BCF均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B1/2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脊尾白虾 苯并[a]芘 生物富集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