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6种改性剂对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及其虾池挂膜效果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CSCD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提高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能、缩短挂膜时间的相关改性处理方法,为该项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工艺提供相关数据参考。研究选择筛绢网(40目)作为生物膜附着基质,选取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盐酸(HCl)、高锰酸钾(KMnO4)、重铬酸钾(K2Cr2O7)和无水乙醇(C2H5OH)共6种试剂作为试验改性剂。通过基质吸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数量和对虾养殖池内挂膜效果来评价6种改性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10%HCl处理6 h后的基质亲水性更好,虾池挂膜效果最优,为该试验条件下生物膜附着基质亲水性改性的最适改性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家蚕缩蚕突变表型产生的影响及cot基因的初步定位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缩蚕(cot)是家蚕的行为突变体之一,其表型由单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在室温下对缩蚕突变体幼虫的体表反复摩擦,蚕体出现微弱的收缩,但摩擦停止即恢复正常;将缩蚕突变体幼虫置于温度>30℃的环境5 min以上,可呈现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表明缩蚕突变体对温度极为敏感。进一步分析基因型为cot/cot、cot/+的家蚕5龄幼虫对温度的敏感程度:cot/cot基因型家蚕经30℃以上高温刺激5 min即产生明显的缩蚕表型性状;cot/+基因型家蚕经45℃高温刺激10 min可出现微弱的缩蚕表型性状;正常型(+/+)品种大造即便经48℃高温刺激10 min也未见异常表型。因此,通过温度处理可以鉴别cot/cot和cot/+的基因型个体。以cot/cot(♀)×+/+(♂)获得F1,cot/cot(♀)×F1(♂)得到BC1M群体,分别以通过高温处理判别的正常型和突变型个体作为定位群体。首先利用8个SNP标记和96个BC1M代个体构建低密度连锁图谱,cot突变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标记15034_16.4~15100_27.2区域内,遗传距离为10.8 cM。再利用17个SNP标记和1 115个BC1M代个体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初步将cot突变基因锁定在nscaf2888_1268334和nscaf2888_1000396之间268 kb的区域内,其间有10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其中有5个基因都与神经信号的传递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体质量和6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黄河,洞庭,绿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个群体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其中黄河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和体高,洞庭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背甲长、背甲宽和体高,而绿卡群体的主要形态性状为腹甲长和腹甲宽。3个群体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河y=-801.208+75.656x1+84.630x5,洞庭y=-504.672+57.146x1+44.990x2-35.820x5,绿卡y=-591.999+53.211x3+48.537x4。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说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已经找出,且方程拟合度良好。研究表明,影响3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选择相应的性状才能达到更理想的选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养鱼水体的臭氧处理系统设计及安全性研究
《环境工程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臭氧在鱼类工厂化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设计了臭氧水处理系统和基于PLC水体臭氧浓度在线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气源为纯氧和空气产生臭氧在养殖水体的溶解和衰减过程,进行了纯氧气源产生臭氧设定浓度的鱼类消毒杀菌试验。结果表明:纯氧产生的臭氧适用于鱼类和水体的消毒杀菌处理,空气产生的臭氧适宜于氨氮、悬浮物和有机物的处理;水产养殖中利用纯氧为气源的臭氧消毒杀菌处理过程中,建立精准的控制系统,可达到需要的实时检测和控制臭氧浓度,进行安全可靠的消毒杀菌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贸易相似度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在中国—东盟框架下探讨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贸易相似度,对于提高中国水产品贸易水平和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借助产品相似度指数,对2002—2013年间中国与印尼水产品出口在美国、日本市场上的竞争性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印尼2个国家水产品出口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产品结构相似度仅为61.58和57.85,竞争性不强,但有增加趋势,应引起相关领域加工贸易企业关注;中国水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市场主要以037鱼类及甲壳软体制品为主,而印尼则以036鲜活冷藏冷冻及腌甲壳软体为主。中国水产品相关企业应通过提高出口美国市场产品种类的稳定性、巩固加强出口日本市场产品种类比例及拓展其他种类出口比例等方式,提高其在美国、日本市场贸易方面的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目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实验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盐度0、10、20、27、35)广盐性海水鱼类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鳃器官结构和鳃上线粒体丰富细胞分布及结构的变化。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细胞核较大。在不同盐度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出现两种鳃线粒体丰富细胞:一种是具有顶端小窝、线粒体体积较大的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另一种是单独存在、线粒体体积较小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随着盐度降低,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及其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电子密度降低,顶端开口变小甚至关闭。盐度降至淡水条件下,鳃小片肿胀、脱落,鳃小片上增生出具有大面积平滑或波状的顶端开口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结果表明,在高渗环境下,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和发达,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分泌的功能,为海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在低渗环境下,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吸收的功能,为淡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不同结构类型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存在使得广盐性海水鱼类可以适应较广的盐度范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先导药物,本研究比较了3种双特异性抗体(BsAB-1、BsAB-2和BsAB-3)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的RA(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首先用ELISA法比较了3种二价抗体同时与两种抗原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3种抗体均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BsAB-1结合抗原的能力优于其他两种抗体(P<0.01)。用鸡CII建立CIA模型,用纯化的抗体对CIA模型小鼠进行治疗,每2天给药1次,治疗29天。治疗结束后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踝关节肿胀、皮肤紧绷、后足皮肤表面充血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中BsAB-1治疗后足趾肿胀不明显,基本恢复正常。采用ELISA法检测了各组小鼠血清中CII抗体,real-time PCR法检测了脾脏中细胞因子IL-2、IL-1β、IL-17A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抗体治疗组都能明显降低血清中CII抗体水平、脾脏中IL-2、IL-1β、IL-17A和TNF-α的表达量,且BsAB-1治疗效果最佳,与另外两种抗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因此,3种二价抗体对CIA模型小鼠都有治疗效果,BsAB-1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另外两种抗体,是优选的先导药物。
关键词: 双特异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Ⅱ型胶原 IL-1β IL-17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喹烯酮在杂交鳢(斑鳢♀×乌鳢♂)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本实验模拟自然养殖条件,对喹烯酮在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hanna argus♂)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杂交鳢连续饲喂混有75 mg/kg喹烯酮的饲料60 d后,分别于停药后0.25、0.5、0.75、1、1.5、4、6、8、12、24、48、72、120、168、240、504和672 h采样,各采集点随机取样6尾。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杂交鳢血浆、肝脏和肌肉中喹烯酮的残留量,研究喹烯酮在杂交鳢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饲喂结束后,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分别于给药后1.5、1.5和12 h达到最大浓度,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27.0±17.71)μg/L、(60.93±18.33)μg/kg和(27.94±7.78)μg/kg;喹烯酮在杂交鳢不同组织中的消除速率不同,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肝脏和血浆,肌肉中的喹烯酮在给药504 h后降至检出限以下。毒理学研究的数据表明,喹烯酮在水产品可食用组织中的安全剂量为327 mg/kg,而在本实验条件下,停药672 h内,喹烯酮在杂交鳢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残留量均小于安全剂量。[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3):39-4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氨氮毒性作用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抗氧化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低浓度氨氮(4.79±0.12)mg·L-1、中浓度氨氮(9.05±0.18)mg·L-1、中高浓度氨氮(17.64±0.25)mg·L-1和高浓度氨氮(34.87±0.46)mg·L-1中72h,于胁迫后1、3、6、12、24、48、72 h测定血淋巴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含量以及GPx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除低浓度氨氮组外,氨氮胁迫6~24 h,脊尾白虾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SOD、CAT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胁迫48~72 h上述指标则均被抑制;氨氮胁迫过程中血淋巴GPx活力和GP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胰腺中GPx基因表达在48~72 h有所下降;血淋巴和肝胰腺中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上述指标在肝胰腺中的活力较血淋巴高。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3~24 h对脊尾白虾SOD和CAT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胁迫48~72 h则抑制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有增加的趋势;肝胰腺可能是脊尾白虾主要的氨氮代谢中心。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氨氮胁迫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