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最优的氮磷肥水平与细胞分裂素6-BA组合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谷子的干物质90%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高谷子群体光能利用,维护中上部叶片较大的光合速率及持续时间对于产量形成十分重要。研究合理施肥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将为谷子生产提供合理施肥依据。【方法】以张杂谷5号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5个氮水平为22、69、138、207、254kg/hm~2;5个磷(P_2O_5)水平为11、36、72、108、133 kg/hm~2;细胞分裂素6-BA[0.5%(v/v)]于开花期开始,每天16:00左右叶面喷施,连喷4 d。灌浆期调查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和产量。【结果】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随着喷施6-BA浓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先迅速上升后下降明显。叶绿素含量受氮、磷、6-BA影响显著,三个因素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随着施氮、磷的用量和喷施6-BA的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产量也随氮、磷、6-BA的水平变化显著。根据一次项对产量的作用方程来看,增产作用磷>6-BA>氮。在供试施用水平内,氮、磷、6-BA对产量的影响均呈抛物线状,随着施磷的增加,产量先迅速增加后缓慢下降,随着施氮量、6-BA用量的增加,产量先迅速增加后下降明显。氮肥和细胞分裂素6-BA之间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供试条件下,适宜氮磷施用水平配合喷施6-BA可显著增加谷子的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超过适宜用量后,降低作用也很明显。氮、磷、6-BA与产量间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产量预测。对于张杂谷5号,最高产量为N175.0 kg/hm~2,P_2O_594.3 kg/hm~2,喷施6-BA 11.8 mg/L,预期产量为6629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黍淀粉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黍子面和糜子面为原料,用碱法制备黍子淀粉和糜子淀粉,对其颗粒形态、红外光谱特性、透光率、溶解度、持水力、凝沉稳定性以及消化性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黍子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为91.78%,直链淀粉含量为8.21%;糜子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为65.28%,直链淀粉含量为34.72%。糜子面粉、黍子面粉及其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均超过50%,糜子面和糜子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均分别高于黍子面和黍子淀粉。黍子淀粉的透光率高于糜子淀粉。糜子淀粉凝沉稳定性强于黍子淀粉。糜子淀粉和黍子淀粉的溶解度、持水力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山西省青狗尾草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表型性状和SSR标记对山西省41份青狗尾草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表型水平,通过分析每份资源的株型、穗型、叶型等14个表型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山西青狗尾草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其中叶片绿色的深浅即叶绿素含量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76,其余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也大多保持在2.0左右;大多数青狗尾草的穗型为纺锤形,籽粒颜色和形状分别是青色和纺锤形。通过表型聚类可将山西青狗尾草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主要表现为株高、穗数等整体指标居中;第2类主要表现为植株小,穗数少,单株干重低等;第3类主要表现为植株高大,穗数多,穗重等。聚类分析发现表型多样性与山西特定生态地理区划有一定相关性。在分子水平,利用2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0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5个,基因多样性与PIC的平均值分别为0.66和0.61。虽然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41份青狗尾草资源分为了3类,但3种方法对狗尾草资源的划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划分出的3个类群与山西的生态地理区划也不完全一致,表明不同表型和遗传背景的青狗尾草资源在山西混合分布,区域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关键词: 青狗尾草 表型性状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和酸枣田间愈伤组织途径芽再生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验建立的枣田间愈伤组织途径芽再生技术的通用性并对其进一步优化。【方法】将其在115个枣和4个酸枣基因型上进行应用,进而分析基因型、愈伤组织状态、枝条粗度和位置等对田间愈伤途径芽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80.67%的基因型能够实现芽再生,其中‘北京酸枣’‘龙壶枣’‘北京马牙枣’的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分别高达10.33、9.40、8.00个;芽再生能力随着愈伤发育等级的增加而升高,以5级愈伤的芽再生能力最强;直径为1.4~1.9 cm的枝条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达2.16个,显著高于其他粗度枝条的出芽数;树冠上部枝条的单枝截面出芽数显著高于中下部枝条的出芽数。【结论】枣田间愈伤组织途径芽再生技术在不同枣和酸枣基因型上有良好的通用性;影响田间愈伤组织途径芽再生的最主要因素为基因型,其次是愈伤组织状态及枝条粗度和垂直位置,枝条角度及水平位置对于芽再生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优化了枣田间愈伤组织途径芽再生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处理小米粉对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经过不同热处理的小米粉对小麦面团品质的影响,将小米粉分别进行膨化、蒸制和炒制热处理,经蒸制和炒制的小米粉按照0、5%、10%、15%、20%、25%、30%和35%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膨化小米粉按照0、2%、4%、6%和8%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分别对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灰分、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和总膳食纤维含量均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升高(炒制组除外)。不同热处理小米粉的添加量对小麦面团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面团的粉质特性随小米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弱;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粉质特性较好。随着小米粉含量的增加,添加膨化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添加蒸制和炒制小米粉的面团的拉伸特性则逐渐减弱,且3个处理的拉伸特性都随醒面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强,不同处理之间的拉伸特性差别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保护地专用新品种‘晋番茄10号’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番茄10号’番茄是用自交系‘Y33-2’作母本,‘T5-1’作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无限生长类型,中熟,植株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高抗番茄花叶病毒,抗黄瓜花叶病毒,抗叶霉病。成熟果粉红色,鲜艳有光泽,果实近圆形,果形圆正,果脐小,果面光滑无棱沟,不易产生畸裂果,耐贮藏,单果质量200~300 g,风味好,商品性好,产量110 t·hm-2以上。适合山西各地温室大棚春提早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抗重茬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对重茬苹果园土壤进行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后,采用自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方法(Automated ribosomal intergenic spacer analysis,ARISA)对新茬苹果园、重茬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经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2年后,重茬果园土壤OTUs总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为250和4.44,新茬果园OTUs总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为234和3.81,经One-Way ANOSIM法分析得到二者差异系数P分别为0.108 3和0.084 3。另外,重茬园和新茬园共享核心OTUs有89个,二者的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47,相似程度中等。【结论】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提高重茬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促进重茬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子粒理化特性与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关系的研究
《中国酿造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高粱作为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中的原料,其子粒的理化特性对于白酒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试验选用粳高粱品种(晋杂22号、晋杂12号、晋杂34号、晋杂23号)与糯高粱品种(晋糯4号、晋糯5号)进行了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试验,通过分析理化特性与白酒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低的脂肪含量(≤4%)和一定的单宁含量(0.5%~1.5%)有助于提升白酒的品质。如果要酿造优质白酒,需要脂肪和单宁有一定比例关系(2.5∶1左右),并且含量相对较高(脂肪4.0%左右、单宁1.6%左右)。糯高粱比粳高粱出酒率高3个百分点左右,并且有突出的绵甜口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轻度盐碱地玉米专用肥缓效氮不同添加比例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山西省晋北区域盐碱耕地玉米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本试验利用已有的山西省晋北区域盐碱地玉米缓释专用肥配方,探索适合该区域玉米生产的缓效氮和速效氮适当配比,并在春玉米生产中验证其肥效。试验设不施氮肥(CK)、100%速效氮、25%缓效氮、33%缓效氮、50%缓效氮、67%缓效氮、75%缓效氮和100%缓效氮8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玉米产量、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植株吸氮量、氮素转运及利用以及收获后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效氮添加比例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分析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波动性变化,其中添加33%缓效氮处理为最大波峰处。添加缓效氮33%较100%速效氮处理能够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利用,获得最高产量(14 897.46 kg·hm-2),比100%速效氮处理增产42.23%;同时添加33%缓效氮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优于其他处理,和100%速效氮处理相比,穗长、穗粒数、穗直径和百粒重分别提高55.34%、39.30%、53.57%和52.57%,平均秃尖缩短0.38 cm;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最大,分别为26 787.53 kg·hm-2和239.72 kg·hm-2;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效率均最大,分别为39.79%、66.20 kg·kg-1和47.03 kg·kg-1。添加33%缓效氮处理玉米叶氮转运率和茎氮转运率分别为76.08%和49.39%,氮转移率为67.76%、氮收获指数为77.40%,显著高于100%速效氮处理。添加缓效氮有效改善了各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量,其中缓效氮添加比例为33%处理各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均匀,深层土壤淋溶最小。可见,在山西晋北区域盐碱耕地春玉米生产中,在已有配方中选择添加33%缓效氮能达到玉米增产增效、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该地区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