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铃叶比与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棉花库源比(铃叶比)变化对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影响,揭示红叶茎枯病的病因,本研究开展了多项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棉株的病害严重度与其铃叶比呈高度正相关。早熟品种开花期早,铃叶比高,病害发生重;盛蕾期以前的气温对棉花生长和红叶茎枯病发生的作用大于土壤水分的作用。与常温处理相比,提高棉花3叶期至盛蕾期的气温,可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减小库源比,其发病盛期延后约45 d,病情指数平均减少72.9%,棉花生物学产量平均提高123.8%;去蕾和推迟打顶均可降低棉花铃叶比,减轻病情,以去全蕾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叶面喷施甲哌鎓可提高棉花铃叶比,利于病害发生。因此,铃叶比失调是红叶茎枯病的主要病因;开花期以前棉花代谢源(叶)的生长量决定着病害发生的时间和严重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谷子CIPK基因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I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蛋白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CIPK基因,命名为Si CIPK6和Si CIPK16。序列分析表明Si CIPK6基因组序列长1994 bp,编码451个氨基酸;Si CIPK16基因组序列长1885 bp,编码473个氨基酸,2个基因均无内含子和可变剪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在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上与其他物种CIPK基因一样非常保守。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Si CIPK6和Si CIPK16在ABA、低温、高温、干旱、高盐诱导下表达量均有所上调,Si CIPK6基因在ABA、干旱和盐处理时表达量上调幅度较大,而Si CIPK16基因在低温、干旱和高温处理时表达量上调幅度较大。半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Si CIPK6和Si CIPK16两个基因在拔节、孕穗、灌浆期时均有表达,在相应生育时期受到干旱胁迫时它们表达量均有所提高。推测Si CIPK6和Si CIPK16基因在谷子的干旱或其他逆境胁迫中起一定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南部季节性干旱特征及综合防御技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计算了山西省运城市49年(1958—2007年)各月干旱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南部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研究表明,干旱强度与干旱频率在不同年代际表现特征不同。与运城地区49年同期均值相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春旱发生频率、干旱强度分别提高了29.0%、5.1%;夏旱发生频率提高41.9%,干旱强度下降了7.4%;秋旱发生频率下降了23.8%,干旱强度提高了7.7%;冬旱发生频率下降了26.6%,干旱强度下降了37.5%。干旱的季节性特征为春旱和夏旱有加重趋势,秋旱和冬旱有减弱趋势。春旱(3—5月)和伏旱(7—8月)作为可预见性干旱,可采用土壤墒情监测、干旱预警、制定系统性抗旱措施等综合防御技术。对于不可预见类型干旱,可采用建立抗旱水源、储备抗旱机械等策略。
玉米光敏色素A1与A2在各种光处理下的转录表达特性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它们在植物体内有非活性形式的红光吸收型(Pr)和活性形式远红光吸收型(Pfr)2种状态,通常其活性形式负责调控植物的种子萌发、株高、开花时间和避荫性等生长发育过程。在禾本科中,光敏色素只有PHYA、PHYB和PHYC三个基因亚家族,古四倍体化造成的玉米光敏色素基因有6个成员,即PHYA1、PHYA2、PHYB1、PHYB2、PHYC1和PHYC2。光敏色素A参与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促进张开子叶和花青素的积累、阻断持续远红光条件下的变绿。为了评价Zm PHYA1和Zm PHYA2对光的响应能力及其功能差异,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自交系B73和Mo17中Zm PHYA1和Zm PHYA2对不同光照处理响应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光敏色素A主要在叶片和花丝中表达,并且Zm PHYA1转录丰度是Zm PHYA2的2~8倍;玉米自交系B73和Mo17中胚轴在黑暗、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较红光和白光下更长。Zm PHYA1和Zm PHYA2的转录水平在持续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均较高;并且均较迅速响应黑暗到远红光和蓝光光质转换,但是前者的丰度显著高于后者,Zm PHYA1在远红光下更重要,而Zm PHYA2在蓝光下更重要。Zm PHYA1和Zm PHYA2同样响应于黑暗到红光和白光的转换,并且Zm PHYA1和Zm PHYA2表达模式基本一致。Zm PHYA1和Zm PHYA2的表达均能响应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但是Zm PHYA1转录丰度高于Zm PHYA2的2~5倍。以上结果表明,Zm PHYA1和Zm PHYA2的转录能有效地响应各种光处理,可能Zm PHYA1在作物改良上比Zm PHYA2更有效。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Zm PHYA1和Zm PHYA2基因功能以及评价二者的光反应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白菜新品种晋绿5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晋绿5号是以雄性不育系90F3-7-1为母本,以自交系20-12-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秋中早熟大白菜一代杂种,生育期65~70d(天)。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0cm,开展度45cm;外叶深绿,叶柄浅绿,心叶黄色,叶球直筒舒心,结球紧实,单球质量1.5~2.0kg,净菜率80.1%;外叶少,植株紧凑,适宜密植,每667m2净菜产量6000~7000kg;对大白菜霜霉病和软腐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津育60,品质及商品性好,适宜山西省及周边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露香梨’僵芽发生与矿质营养的关系
《林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玉露香梨’花芽分化期短枝花芽及其相邻叶片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研究矿质元素对花芽分化的影响,探索僵芽发生的生理机制,为预防梨僵芽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太谷和河北魏县正常发育的‘玉露香梨’短枝花芽及相邻叶片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观察并分析河北魏县僵芽发生梨园中僵芽发生时期和花芽形态分化期间内矿质元素(K,Ca,Mg,Fe,Mn和Zn)在短枝花芽及其相邻叶片中的含量变化与僵芽发生的关系。【结果】1)魏县僵芽梨园的停长时间晚于正常梨园,且年新梢生长量(长度)和新梢直径均极显著大于魏县、太谷正常梨园,说明枝条延迟停止生长以及过旺生长影响了花芽发育;2)‘玉露香梨’于6月初至6月中旬进入花芽形态分化期,7月中旬经过花蕾分化期后出现褐化死亡现象,由此推断僵芽发生时间为7月中旬花萼分化期;3)花芽形态分化过程中,魏县僵芽梨园、魏县和太谷正常梨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在6月15日之后,魏县僵芽梨园花芽中K,Ca,Mg,Mn,Zn含量低于正常梨园,Fe含量高于正常梨园;短枝花芽附近叶片中Ca,Mg含量高于正常梨园,Mn,Zn含量低于正常梨园,K,Fe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易发生僵芽现象的梨园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配合采用控水、控肥、拉枝、环割、喷施生长延缓剂等栽培措施,有效地抑制了梨树营养生长,矿质营养代谢趋于正常,明显降低了僵芽的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高梁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高粱主干亲本系,进一步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高粱品质育种效率,选用6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6个杂交组合,对饲用高粱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总淀粉含量、单宁含量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东北1-26A和恢复系HD31是一般配合力较高的饲用高粱亲本系,这两个亲本配制的杂交种蛋白质含量11.70%、脂肪含量3.48%、总淀粉含量73.40%、单宁含量0.75%,是优良的高蛋白质高粱杂交组合.由于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含量的狭义遗传力都大于50%,表明这3个性状可以通过选择优良亲本系来提高,而单宁含量的狭义遗传力偏低,特殊配合力较高,所以单宁含量品种选育应侧重于特殊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高粱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高粱主干亲本系,进一步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高粱品质育种效率,选用6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6个杂交组合,对饲用高粱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总淀粉含量、单宁含量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东北1-26A和恢复系HD31是一般配合力较高的饲用高粱亲本系,这两个亲本配制的杂交种蛋白质含量11.70%、脂肪含量3.48%、总淀粉含量73.40%、单宁含量0.75%,是优良的高蛋白质高粱杂交组合。由于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含量的狭义遗传力都大于50%,表明这3个性状可以通过选择优良亲本系来提高,而单宁含量的狭义遗传力偏低,特殊配合力较高,所以单宁含量品种选育应侧重于特殊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对青脆李贮藏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脆李为试材,研究了采后不同贮藏温度对青脆李果实的质地、糖、酸、腐烂率等品质变化及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藏对青脆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温度越低,越有利于青脆李品质的保持,-1.0℃、0.0℃和8.0℃保鲜期依次为>70d、70d和30d;其中-1.0℃贮藏条件下硬度下降最缓慢且腐烂率(9.7%)最低,青脆李于4.5℃贮藏20d时发生了冷害,不利于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玉米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羊粪4 m3+深耕30~35 cm(MP3)、羊粪4 m3+深耕20~25 cm(MP2)、羊粪4 m3+旋耕10~15 cm(MP1)、深耕30~35 cm(P3)、深耕20~25 cm(P2)、旋耕10~15 cm(P1)6种耕作措施下旱地玉米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呼吸速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耕作措施均能有效促进旱地玉米生长,与传统耕作方式(P1)相比,MP3、P3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提高了39.00%、32.44%;MP3处理下土壤温度显著高于传统耕作0.94℃;随着旱地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在6月底,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较传统耕作提高了0.68~1.26倍;深耕处理、深耕+羊粪处理的旱地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其增幅在11.94%~36.51%。通过3年试验比较,羊粪4 m3+深耕30~35 cm、羊粪4 m3+深耕20~25 cm、深耕30~35 cm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