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了5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000、2000、3000、4000、5000尾/缸,经过70d的养殖和观察,发现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7.7%、94.25%、92.95%、91.45%和91.12%,肥满度为0.728~0.793,特定生长率平均值为3.11%,体质量变异系数为0.49%~18.73%。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稚鱼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生态特征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 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夏季,中型莹虾的贡献率(0.97)远大于细螯虾(0.12)。中型莹虾平均丰度夏季最高(8.93 ind/m3),春季为0.28 ind/m3,秋季为0.14 ind/m3,冬季最低(0.005 ind/m3)。细螯虾在春季平均丰度0.11 ind/m3,夏季0.67 ind/m3,秋季0.13 ind/m3,冬季0.004 ind/m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中的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进行了应用,旨在建立1套适于中国对虾研究的cDNA-AFLP反应体系。对总RNA提取、cDNA双链合成、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结果表明,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核心序列加3个选择性碱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1∶1摩尔比的EcoRⅠ端与MseⅠ端选择性扩增引物比和12μL选择性扩增体积,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结果,所得产物经电泳和银染后可获得条带清晰的图像。该方法的建立为cDNA-AFLP技术在中国对虾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喜树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喜树碱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萜类吲哚生物碱,最早是从我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获得的。本文概述喜树碱的天然分布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喜树碱未来的生产和发展研究作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鱼类资源量评估中的应用
《湖泊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8月16-18日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kHz换能器)对青海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水平分布具不均匀性,有小型鱼群聚集现象;在不同的设定分区,鱼类密度在0.168-12.8ind./1000m3之间,均值为1.16ind./1000m3;布哈河口鱼类较为密集,密度最大值为12.8ind./1000m3.初步估算青海湖裸鲤达可捕规格(体长大于20cm)个体数量为6.5×107ind.,95%置信度区间为35.6×107-118.4×107ind.,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青海湖裸鲤的可捕资源量约为15275t.探测实验还证实,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中进行鱼类资源评估时探测效果良好,分析软件Sonar5可以对鱼类个体自动识别、计数,便于进行鱼类资源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凯伦藻属微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凯伦藻是形成赤潮的生物种源之一,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从凯伦藻中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聚醚类、亚胺类、甾体类等)、结构和生物活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凯伦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浓度阿维菌素对鲤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09 CSCD
摘要:研究了阿维菌素长期暴露下鲤鱼肝脏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SOD活性具有较大影响.低浓度组(3.2μg·L-1)SOD活性随暴露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中浓度组(5.6μg·L-1和7.5μg·L-1)SOD活性先显著上升(p<0.05),随后又显著下降(p<0.05);高浓度组(10μg·L-1和18μg·L-1)SOD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48h后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解除污染胁迫10d,低浓度和中浓度组SOD活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高浓度组SOD活性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低浓度阿维菌素对鲤鱼机体产生的损伤是可逆性的,而高浓度阿维菌素会对鲤鱼机体产生不可逆损伤.阿维菌素暴露浓度与其对鲤鱼肝脏和肌肉SOD活性抑制率之间具有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水体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由于正常鲤鱼(对照组)肌肉中SOD活性和受污染胁迫时SOD活性变化的显著性远低于肝脏,因此在考虑用SOD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水体中阿维菌素污染进行监测时,肝脏是比较理想的取样器官.
关键词: 阿维菌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鲤鱼 肝脏 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大豆产品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为(75.0±4.3)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为对象,用膨化大豆代替鱼粉配成动植物蛋白比为1∶1.70(G1)、1∶1.25(G2)、1∶1.00(G3)、1.25∶1(G4)和1.45∶1(G5)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其对幼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6周的饲养实验表明,大豆蛋白所占比例增加后,各处理组杂交鲟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G4表现较好,G4结束时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分别较G5提高9.29%、17.34%和11.69%,投饲系数下降22.95%。血浆SOD活力随大豆蛋白比例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G1时达最高值(123.87±23.17)U/mL,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P<0.05),随动物蛋白比例增加肝脏和血浆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增加,在G4时达最高值,但G5又极显著下降(P<0.01)。与G5相比,G1和G2血浆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G1-G4血浆球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显示,动植物蛋白比从1.25∶1到1∶1.70对杂交鲟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大豆蛋白比例增加后,免疫机能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和大鳍肌肉与鱼卵的氨基酸组成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组成的测定与比较表明:黄颡鱼和大鳍的肌肉和鱼卵中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干重含量,下同)为42.74%,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7.78%,呈味氨基酸为18.93%;鱼卵中氨基酸总量为70.69%,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1.38%,呈味氨基酸为27.39%。大鳍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44.26%,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0.34%,呈味氨基酸为18.02%;鱼卵中氨基酸总量为58.61%,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4.07%,呈味氨基酸为25.18%。说明黄颡鱼和大鳍的肌肉均为高品质的蛋白源。两种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明显高于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也相当高,两种鱼鱼卵的食用价值和加工技术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